主婦快樂 才有家庭的和樂
撰文‧吳美叁 攝影‧黃筱哲
|
張玉梅
來自越南胡志明市
心裏話:
我問女兒:「你覺得媽媽要怎麼做,阿嬤才會高興呢?」她回答:「媽媽,您怎麼供養佛,就怎麼供養阿嬤。」女兒這句話,終於讓我恍然大悟!
|
走過磨合,張玉梅(右)與婆婆感情融洽,親如母女。
跨國婚姻帶來了新移民浪潮,在搖擺不定、尚未扎穩根基的婚姻生活中,有幸與不幸的家庭;新住民女性彷彿面對了冒險與賭注,有的在正能量的接引下,開啟另一個人生的出發點。三十六歲的張玉梅,就是這麼一路走過的。
出生於越南胡志明市鄉下的張玉梅,家中食指浩繁,排行老么的她,國中畢業後即至外地工作賺錢貼補家用。
十九歲時,父親往生了,與父親感情非常好的玉梅,沒能見他最後一面,痛不欲生,悲傷與思念將近一年無法平息,無法安心工作,每天渾渾噩噩;她心裏掙扎著告訴自己:「離開這個傷心地,轉換個環境也許會好過些。」
在朋友介紹下,她認識從臺灣前往越南工作的黃先生;雙方一見鍾情,互訂終身。媽媽語重心長地提醒:「才第一次見面,也不知男方臺灣家庭狀況,又隔那麼遠,要不要再考慮?」
一心一意想離開悲傷的家鄉,玉梅執意要嫁,媽媽無奈地說:「婚姻是你自己選擇的,將來碰到不如意或挫折,自己要認了。」雖然感受到媽媽不捨女兒遠嫁,倔強的張玉梅於二○○二年完婚。
「當初,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回憶起這異國婚姻,張玉梅靦腆地笑著。
婆媳磨合
剛到臺灣,先生怕張玉梅在生疏的環境會交到壞朋友,希望她待在家裏不要外出,好好跟著婆婆學習做臺灣菜,幫忙料理家務。
先生白天上班,家裏就只有張玉梅與婆婆守著,兩人語言不通,難以相互了解,久而久之,婆媳間的嫌隙愈來愈大,張玉梅不知道該怎麼得到婆婆的歡心。
晚上向先生傾訴心中的壓力,先生也不懂得體諒;張玉梅明知道他夾在兩個女人中間很為難,還是忍不住感嘆:「不解風情也就罷了,說幾句安慰的話有那麼難嗎?」但這是自己選擇的婚姻,所有的苦只有往肚裏吞,默默流淚,思念著遠方的親人。
婚後一直沒有懷孕的消息,面對長輩的期待,張玉梅壓力愈來愈大,感覺自己只剩下自卑與無奈。沒有朋友,又無法外出,漫漫長日,唯一能紓解壓力的就是看電視,只要看到播唱佛經的電視頻道,張玉梅就好喜歡,心中也會很平靜。
有一天,遙控器轉到九號頻道,她看到證嚴上人慈祥的臉孔,就像看到親人一樣,她不由自主地淚流滿面;從此,大愛電視臺是她在臺灣唯一慰藉鬱悶的管道。
|
張玉梅(右二)以自身的轉變,接引先生黃添進(右一)同行志工路,兩人在新住民親子成長班課程中一起帶動團康,手中比的是彼此最珍惜的「家」。
|
「我要離婚!」
結婚兩年,張玉梅懷孕了,二○○四年產下女兒;期待男孫的婆婆,並沒有因之而喜悅,這讓張玉梅很無助,也曾經有輕生的念頭,但她不願意娘家母親為她擔憂。
先生有小酌的習慣,張玉梅也習以為常,但就在女兒六個月大時,一日先生與同事喝酒,半夜還沒回家,積壓已久的不平終於爆發,夜裏張玉梅把婆婆叫醒:「阿母,我要離家出走,我要離婚!」婆婆被嚇到了,馬上牽起張玉梅的手安撫說:「咱作伙把阿進找回來。」婆媳兩人找到人時,先生已醉得不省人事。
張玉梅怒氣鬱積整夜,隔天一大早,「我要離婚!」突來的言語,讓正在洗臉的先生嘴巴張得好大,感覺事態嚴重;溝通之後,先生誠懇答應會改掉喝酒的習慣;心軟的玉梅感受到先生的真心懺悔,選擇了原諒。
二○○七年兒子誕生,家裏一片歡樂,但婆婆的態度仍然沒有改善;公公很疼張玉梅,常勸她心情放輕鬆,不要太在意婆婆的言語。
公公的善意,讓張玉梅很窩心;想著來臺灣前,媽媽再三叮嚀,要把公婆當成是自己的父母一樣孝順,她銘記在心,也希望能做到。
|
張玉梅以往誦經回向,祈求母親身體健康,如今日日做早課,發願接引更多新住民姊妹成為慈濟人。
|
當頭棒喝
在那段無助的日子裏,先生的大姊告訴張玉梅,她每天在電視看到的團體,就是「慈濟」,並介紹慈濟志工讓她認識。黃蘭惠師姊傾聽她訴苦,也陪伴她參加鳳山區志工活動,讓她心中有了依靠。
她想成為慈濟會員,於是每月省下一百元捐出,「小時候曾經接受別人的幫助,現在可以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她也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回家後與先生分享;先生眼看張玉梅變快樂了,也全力支持。
「一天到晚老是往外跑,不知在做什麼?」儘管婆婆經常關心,但張玉梅努力做好媳婦應做的事,也期望自己的用心能讓婆婆另眼看待,進而修復婆媳之間的不和諧。
張玉梅想要參加慈濟委員見習培訓,但在臺灣沒有朋友,怎麼募心募款呢?資深師姊鼓勵陪伴,讓她逐漸有信心,在市場認識的朋友成為她的會員,又介紹朋友給她,就這樣一個介紹一個;因為她的真誠,在一個月內竟然募到四十戶!
她很開心,也想到上人開示:「有願就有力。」她如願在二○一五年受證為慈濟委員。
每天清晨,張玉梅到林園環保站「薰法香」,用心做筆記;假日帶一雙兒女參加親子成長班,在課程薰陶下,孩子們乖巧聽話又懂事,母女間有共同的話題。
這一天,張玉梅心血來潮問女兒:「你覺得媽媽要怎麼做,阿嬤才會高興呢?」女兒回答說:「媽媽,您怎麼供養佛,就怎麼供養阿嬤。」這句話當頭棒喝敲醒了張玉梅,她流下懺悔的眼淚,恍然大悟,原來眼前就有一尊活生生的佛菩薩在家裏,為什麼還要到處求呢?
之後,不管婆婆的臉色如何,張玉梅總是笑笑地沒有回嘴,把慈濟的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落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兩個孩子很懂事,先生也改除喝酒的習慣,陪著張玉梅參與慈濟活動;這種種讓婆婆對張玉梅另眼看待,如今每天早上都與她前往環保站當志工。
「感恩慈濟救了我,讓我找回一個完整的家。」張玉梅慶幸因為碰到慈濟人,度過人生難熬的階段。
|
張玉梅用過來人經驗陪伴村中新住民媽媽,住家附近三位越南姊妹已成為社區志工,時常彼此交流。
|
●
在張玉梅居住的汕尾村,有多位從越南嫁來的新住民媽媽,她以過來人的經驗陪伴她們。
「初來臺灣,必須面對不同語言、習俗及經濟的問題;人生地不熟,碰到挫折及不順心的事,也不知如何排解。還好,有玉梅引我進入慈濟,就像自家姊妹,處處關心我,讓我感覺很溫馨。」每月從不缺席新住民課程的越南媽媽趙冠婷,對於來臺灣能認識玉梅,而扭轉她的人生觀,總有滿滿的歡喜及感謝。
姊妹們面臨的問題,都是張玉梅曾經歷的,她適時當她們的垃圾桶,讓她們能傾訴、依靠。大家一起當環保志工,參加新住民親子成長班課程,從遇到困難時的不知所措,到如今有人陪伴、一同成長,姊妹們的路,不再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