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日 心靈迷航

6/6~7《農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無法捨棄「我」,迷在自我的見解與感受中,也難以與人合和。
相互包容,宗教之美
六日,北區公傳志工分享中正紀念堂浴佛大典前置作業,以及接引外賓、媒體、會眾之過程點滴。上人肯定並讚歎志工以慈濟人的形象,展現佛教禮儀之美,把宗教的包容性延展開來。
「我以恭敬心,對領眾浴佛的法師們感恩禮敬。從佛陀時代直到現在,宣說佛法都是為了淨化人心,為人的思想、信仰導正方向,得以增長慧命。但是談何容易?在佛陀的故鄉,四姓階級觀念至今仍然存在,底層居民仍然是苦。所以為何佛陀說四聖諦,先說苦諦── 人與人之間意見分歧,衍生煩惱,造作業力,累積成為各式各樣的苦。」
慈濟人在國際間身體力行佛陀教育,也藉由浴佛典禮等大型活動,就地展現佛教之美。上人感恩大家克服困難,讓不同生活背景的每一個人,捨除私我、成就大愛,也成就整體的美好莊嚴。
「愛不是用口說的,要靠大家的實際行動展現,讓人看得見、感受得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四合一』架構要整合得好,關鍵在於人人能『捨』,要捨除一分鐘前的煩惱,捨棄小我,完成大我之美。」
六月四日是印尼的佛教衛塞節,印尼靜思堂舉辦全國衛塞節活動,有一百二十一位佛教法師蒞臨,各宗教領袖踴躍出席,彰顯出印尼多元化社會相互包容之美,第五任印尼總統與第六任副總統也來參加。
「聽到印尼慈濟人在活動圓滿後的回報,心中有滿滿的感動。從慈濟發祥地開始,年年舉辦大型浴佛典禮,將莊嚴的佛教形象普遍推及社會、推及國際,大家都是推動者。」
上人叮嚀慈濟人,用心、虔誠不是只在浴佛典禮這一天,而是天天、時時都要以虔誠的心「開道鋪路」,道要開得明顯、拓得寬廣,還要把路鋪平,這是平常就要做好的功課;大家朝共同的方向出力,才能轉動大法輪。
縮小自己,做就對了
七日,一位將到宗教研究所進修的師兄表示,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有時很難找到核心真理。
上人言,既然無法判定誰的見解是對的,要如何找出真理,舉凡做人、做事、做學問,都應該「務實」、「取中道」;人生時間有限,於己而言,就是依照佛陀的指導,找出適合自己做的事,確認方向就堅定前行,不能躊躇等待而徒耗光陰。
「前天有一位資深的慈濟人說,他還在『迷航』中。我對他說,『迷』者都是有執著,執著的人聽了法,即使說:『我懂了!』也不見得真的體解法;真正懂的人,不敢說自己都懂了,但是會照著法去做。」上人指出,聞法卻不能力行,是因為無法捨棄「我」,迷在自我的見解與感受中,轉在自己的想法過不去,也無法與人合,這是凡夫通病。
師兄表示,平日從上人的教導中學法,去讀研究所不是為了獲得博士學位,是想從另外一個方向對慈濟有所貢獻;現在學界以學位認定專業成就,取得學位,是要讓學界認同慈濟宗確實可以成為佛教的一個宗派。
上人感慨言,慈濟志業是由很多不識字的人做出來的;雖然大部分的慈濟人都不具有四大志業相關專業,但是大家共同一心,募集愛心成就讓專業人士安心投入的環境,所聘請來的主管們大多並非慈濟人,但是他們了解、認同慈濟志業方向,也能會合眾多專業人才,借力使力,讓志業順利推展。
「並非靠自己一個人或少數人就可以掌控天下,要縮小自己,借力使力才能做天下事。不能說:『我不是為自己,是為慈濟。』一旦遇到真正要問難你的人,就無法自圓其說。」
上人談到自己講述佛典,並非按照古師大德們講述佛典的方法,分章程、分大綱、分宗旨而闡述,而是舉當下的人、事、物,結合佛法道理宣講;研修佛法還是重在實際應用,不能只在理論上打轉。
「當初我做慈濟,只是看見社會人群的需要,認定應該做的事,去做就對了。創立慈濟的時候,不知道會有今天的規模,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國家的慈濟人,都是人與人之間把握因緣,彼此接引而來。」上人教師兄珍惜並善用時間、空間,也要把握人與人之間的因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