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4期
2019-09-01
  社論
  無盡藏
  九二一專題報導
  衲履足跡
  九二一展覽活動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4期
  七月三至四日 慈悲的迴路

7.3~4《農六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訓練自己的心念常在「慈悲的迴路」中,不被無明煩惱覆蓋。

見苦知福,惜時造福

七月三日、四日,上人於大林慈濟醫院與主管同仁們座談,並聆聽醫療科報告。上人感恩大家響應慈濟救助東非伊代風災而募心募愛,賴寧生院長與幾位醫療同仁並親赴莫三比克義診,見到當地居民缺乏醫療資源,甚至一生不曾看過醫師,有種種難以想像的苦,十分不忍與不捨,希望為他們多做一些。

「當我看見那一群人,他們苦,我比他們更苦。因為他們的苦是一家人、一個人,我的苦是這一大片土地上,房屋簡陋不堪居住,人們貧窮飢餓,孩子挺著大大的肚子,沒有衣服穿、沒有東西吃,這是他們平常的生態。這回的風災帶來了慈濟人,讓他們有翻轉人生的希望。」

上人說,生、老、病、死皆苦,不過在臺灣的環境,有很好的醫療保障,來到慈院還有這麼多有愛心的醫療同仁照顧著,相較之下,東非這三個國家受災居民有些甚至是一無所有;在莫三比克的災區,有一位婦女為了逃避洪水爬到樹上,還在樹上生產,水退後只能將嬰兒放在沙地上,產婦更沒有辦法「坐月子」,這是在臺灣生活的人很難想像的苦境。「多見苦、多知福,才會真誠發心去造福,而且要把握當下那一秒的那一個念頭,持之以恆,不斷地付出。」

上人說,人生的價值不在此生賺了多少錢,而是做了多少有益人間的好事。一個人日食三餐,吃得再多都有限,為什麼要將所有的時間與心力花費在賺錢牟利?慈濟人在社區、到各地為貧病苦難人付出,都是沒有領薪水的志工,即使身體勞累,但是心情歡喜,做得很「幸福」,只因為大家找到人生的正方向,出自真誠而付出無所求。

不同於許多人為了賺錢而斤斤計較,慈濟人對於時間是分秒必爭,爭取時間做慈濟,在這五十多年來累積利益大地人群的善行。上人說,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間;能夠健康、平安地度日是很有福的,能夠發揮良能救治病苦、救助貧窮苦難的人,更為有福,要珍惜、把握平安有福的人生,多造福、多結好緣。

心不染著,無有得失

「醫療是生命工程,能夠為病患再造新生;醫師們在年輕就選定了人生方向,以救命治病為職志,真的很有福!能有這個好環境發揮所學,要懂得珍惜與把握;慈濟醫院要有充分的人文精神,而這分人文精神就從大家的身上展現出來,請大家用心守護。」

上人說,許多事只可心會,難以言說;只要真正志同道合,一點就通,因為大家都有相同的人生目標。選擇醫療工作,若只是為了賺錢謀生,諸事就會以利益為前提;若是發心救人,在面對病患時,就會盡一切努力挽救其生命與健康,而慈濟就提供了一個讓大家安心發揮醫療良能搶救生命的好環境。

上人說,眾生皆有佛性,只要心念單純,不要有那麼多雜念,就能專心致志,達成使命。「煩惱都是自找的。在娑婆世界,要堪忍種種境界,不只是堪得忍耐,還要放得下執著。」

上人進一步說明,佛法所說的因果,如同遺傳學研究的基因,業因就像一粒種子,只要和環境的緣聚合,就會產生果報;修行就是要修除煩惱、端正行為,培養好習慣,對諸事都能看得開、想得通、放得下。從接觸境界到反應、思考,都往善的方向去走,變成心腦的一個「迴路」,就不會起煩惱雜念。

就如美國施益民教授六月在新竹隨師時所談,根據科學研究,大腦裏有一個「慈悲利他」的區域,只要接觸人間苦相就會被觸動,起同情、悲憫的反應。但是有些人好像總是無法觸動到這個區域,就是因為煩惱雜念太多,遮蓋了這個區域的反應。

上人有感而言,如果大腦中「慈悲利他」的區域一直無法被啟發,煩惱雜念又不斷地累積,心念、行為就會愈來愈污濁惡劣。所以一直叮嚀慈濟人要努力淨化人心,為的就是淨化無明煩惱的凡夫心,顯露出清淨利他的慈悲心。

醫病、救命是醫師的天職,也是使命,如果能夠用真誠的心,走入病患的生命,用生命與生命對話,可以體會到對方的痛,盡心力拔除對方的苦;「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情,就是醫者的大悲心。

上人提到有一句俗話說「華佗難救無命子」,只要盡心力去救治,即使結果不如意,雖然遺憾,但是心不染著,不會有得失心。若是自己與家人、親友之間有情的牽絆,人與人之間有情愛的糾葛,稍不如意就痛苦不堪。大家在慈濟,常有義診機會,歷經千辛萬苦去付出,也看見難以想像的人間苦相,行動圓滿以後,談起來還是會不捨,但是沒有情愛糾纏的痛苦,只有清淨無染的慈悲大愛與長情,會有動力再去為他們付出。

「激發『慈悲的迴路』,也啟發人人的愛心,共同凝聚心力去幫助苦難人。除了見苦知福,也要訓練自己的心念常在這個迴路中,養成好習慣,培養好人格。」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