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盲人重建院 與慈濟合作邁入第五年
撰文‧李委煌
偶爾,會在路上看到視障者持著「白手杖」、邊走邊敲地緩緩前行;或是瞥見他們舉著手、期待久候的巴士到站時能停下來……即便明眼人發現到車輛、攤販或其他障礙物已阻擋到視障者的行走動線與招車手勢,往往也會因為不了解而不確定是否應趨前詢問協助。
衛福部二○一九年統計,全臺灣目前共有五萬六千多位視障者;根據二○一五年調查,超過八成視覺障礙是後天疾病或意外所造成。當人生陷入模糊黑暗,每走一步都是恐懼與未知,遑論踏出家門或重返職場。
台灣盲人重建院,六十多年來免費協助視障者重建生活及職業,年年所需經費及壓力不小;慈濟在二○一六年與盲人重建院進行公益合作,盼能支持這座歷史悠久、帶給中途視障者生活希望的重建園地。
輔導轉行重返社會
一般人常在車站、賣場或醫院裏見到按摩小棧,由視障按摩師為疲累旅客提供服務;其中約有六成按摩師都曾進入台灣盲人重建院習得一技之長。因此,該院可說是臺灣視障按摩師的養成大本營,且在重建院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他們學成後求職媒合率百分百。
盲人重建院院長張自表示,來到院內學習的視障者,除意外事故跟罕見遺傳造成外,約有七、八成都是因為疾病緣故,「像是青光眼、糖尿病、腦瘤、黃斑部或視網膜病變等。」
其中有人是餐飲、運輸、資訊等各領域專業者,但失明後重回原本工作的困難度相當高;盲人重建院教導視障者的職業重建學習,在長年的摸索下鎖定「按摩」為重點,因為只要願意投入,短時間就可以獲得成果。
每年都有許多視障者期待能進入盲人重建院學習按摩,然礙於經費考量,重建院的「丙級按摩養成班」,一年一期只能受理十六位左右的學員。重建院工作人員林夏妃坦言,長達九個月的職業重建學習,每位學員的住宿及學習成本約需數十萬元,政府雖有部分補助,但是一半以上的經費仍需要自籌,而這尚不包括學員亟需的生活重建課程,與院方提供給其他視障者的各式學習與活動;沈重支出讓重建院年年赤字。
「這些年募款很辛苦,很多人甚至以為我們是詐騙集團。」林夏妃說明,由於大環境的變化,讓定期定額捐款者減少了許多,他們只能以時間換取空間,「以前出門募款六趟,現在就要勤快點跑十二趟!」
為了支持重建院的視障者工作計畫,二○一六年起,慈濟基金會與台灣盲人重建院簽訂「公益合作協議書」,資助院內丙級按摩養成班經費;四年來已經有六十三位學員考取丙級按摩技術士證照,投入就業,二○二○年邁入第五年合作。
當年代表首次簽約的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強調,每年看到結訓的年輕視障者因此返回職場,開始有能力照顧自己甚至賺錢持家,讓他感到這樣的慈善合作案不只有成效,也很有意義。
用愛陪伴翻轉心態
慈濟慈善志業走過逾半世紀,許多個案即是飽受身心障礙之苦;一九六六年第一位醫療個案盧丹桂、一九六七年第一位援建大愛屋的個案獨居長者李阿拋,以及棲身在墓園草寮的臺東第一位慈善個案吳發 ,皆是視障者,由訪視志工長期陪伴。
慈濟基金會資深社工師徐瑞?表示,照顧視障領域有其特殊專業性,慈濟志工關懷個案生活之餘,也協同連結社福資源,或是協助他們取得身障證明及相關補助;若視障者有意願改善生活及重返職場,志工會介紹他們到盲人重建院這類視障專業機構;重建院也會轉介家境弱勢的學員,由慈濟派員前往訪視評估,提供必要援助。
這幾年,志工們也試著走入視障者的學習世界,跟著他們一起探索另一片陌生天地。按摩班學員都需長期住宿,志工定期前往陪伴晚自習、進行年度校外參訪;藉由相互作伴,視障者拓展了志工們的生命視野,而志工也用心陪著他們「翻轉心態」。
長期記錄志工關懷盲人重建院視障學員的新莊慈濟志工吳玉對說,看到原本因失明而封閉在家的他們,願意來到重建院學習按摩、自理生活、結交朋友、工作賺錢並融入社會,她深刻感覺:「真正有幫到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