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至十三日 初衷不變

12.12~13《農十一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不只守護苦難人,更要守護最初的那一念愛心,方向不偏差。
不忍眾生苦
「人間苦難真的很多。我之所以起了一個念頭要做慈善,就是看見當時臺灣的貧病苦相;在慈善救助的過程中,感受到花東醫療匱乏,為了守護生命,及時救治傷病,所以決定在花蓮建醫院。直到現在,我對醫療志業的要求仍然沒有變,只要慈院守護好生命健康,用愛為需要救治的人付出,就以感恩心大力支援。」
十二日,醫療志業主管與董事們返回精舍召開醫療董事會,上人說,無論社會時局如何變化,慈濟都要守護最初的那一念愛心,方向不偏差。
醫療志業在臺灣,已經有七所慈濟醫院;雲林斗六慈濟醫院原本是大林慈院的斗六門診部,經評估當地需要足以救治急重症傷病的醫院,於是在二○一九年一月正式成立斗六慈濟醫院。上人說,斗六慈濟醫院與關山慈濟醫院一樣,原本由其他企業、醫師建設或經營,但是後來各有因緣,由慈濟接手;玉里慈濟醫院也是由鴻德醫院創辦人曹葦醫師,在往生前請託慈濟承接。
「承接這幾所醫院,原因很簡單,其一是接受委託,更是不忍眾生,捨不得偏鄉小鎮居民缺乏醫療。在花東,花蓮慈濟醫院已經是急重症後送的醫療中心,要感恩林欣榮院長,把慈院的『粽串』提得很好;也要感恩長時間守護在這裏的資深醫師們,身心安住,讓我很安心。大林、臺北、臺中慈濟醫院都在歷任院長的用心耕耘之下穩定前進。更感恩從花蓮慈院籌建以來,幾位協助慈院營運上軌道,並且持續關心、支援醫療志業的董事。」
「過去秉持一念心走過來,未來同樣要用這一念心走下去,也需要董事們多來護持。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醫療志業屬於宗門,期待各位守護宗門,也要關懷法脈,因為沒有法脈精神理念,宗門就無法延續。」
愛鋪滿全球
十三日,劉瑞士師兄等新加坡慈濟人及斯里蘭卡阿羅沙師兄等人返回精舍,報告會務概況。
上人感恩新加坡慈濟人在二十六年來就地落實志業,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得到政府與民眾的肯定與支援;請大家在現有的基礎上,把握好因緣、好環境,發揮慈濟園區的「境教」、慈濟人的「人教」,人與人相互教育,淨化人心、帶動人間菩薩,把利益大眾的志業做得更好、更亮麗。
斯里蘭卡的慈濟志業,起於二○○四年底,印尼亞齊外海強震引發印度洋海嘯的大災難,之後慈濟在漢班托塔建設大愛村、學校、診所、職訓中心等等,也帶動出當地志工,在可倫坡及漢班托塔成立慈濟辦事處,一路走來也有十多年了。
上人感恩新加坡慈濟人就近關懷斯里蘭卡慈濟志業,也叮嚀二○一五年受證慈濟志工的阿羅沙師兄,心要照顧好、方向要守好,把志業落實當地,帶動同胞投入志工,照顧好漢班托塔慈濟大愛村。
上人說,慈濟走過半世紀,最安慰的是看到慈濟人遍布國際,就地、就近發揮救苦救難的菩薩良能。雖然自己哪裏都沒去過,生活的境界很狹窄,但是心境很寬闊,涵蓋天下,天天關心著世界各地發生的災難,想著要如何救助苦難人。
「我這一生無所求,永遠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所以我的心沒有人事煩惱,只是努力將精神能量落實在弟子心中。無論大家來自哪一個國家、有什麼身分地位,我對每一位弟子一視同仁,總是交代一句話── 要將我想做的事,落實在你們的國家,承擔起慈濟志業。」
「慈濟人沒有地位高低之分,沒有人事大小之分,也沒有心靈的隔閡;一旦來到慈濟,都是一家人,彼此交心,合和互協,才能讓愛的能量鋪滿全球大地。雖然新加坡國土不大,可是你們的心要與師父一樣開闊,心包太虛如佛心,憂天下眾生之苦,樂見天下人幸福快樂,所以盡心力為眾生付出。」
新加坡政府提供空間,讓慈濟人開啟樂齡長青館服務,上人期勉慈濟人善加規畫,「安老扶幼」,讓老人家在此安定身心,也可以照顧幼兒,讓中、壯年人白天安心工作,晚間一家團圓,享天倫之樂。
「現在的老人家,較少有經濟上的問題,而是獨自在家,或是兩老相依,需要有人陪伴與照顧。我們可以給予一個讓老人家平日來活動的空間,依其興趣上各種課程,或是邀請來環保站做回收分類、活動筋骨,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上人期勉大家珍惜機緣,在政府的支援鼓勵下,達成為人群付出的心願,用感恩心回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