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阿嬤 踏實環保路
撰文、攝影‧卜堉慈(彰化慈濟志工)
 |
謝珍英即使冬天出門做環保,也習慣赤腳。
|
這輩子沒有過物質上的富足,卻也什麼都不缺,
謝珍英說自己種的菜就是山珍海味,
餘生更要為自己而活,做公益到最後一口氣。
「阿嬤早!今天天氣很冷耶!有多穿一些嗎?」志工關心問候,口中吐出微微白霧;「早,有、有、有,我穿了兩件,這件外套很保暖!」清晨五點,天色昏暗,正在家門口路燈下整理回收物的謝珍英,放下了手邊的工作,翻起身上的衣物給志工看。
「阿嬤,你今天不穿鞋嗎?」「不用,我習慣了,這樣比較輕鬆自在。」謝珍英打著赤腳,騎著三輪腳踏車,走著熟悉的路線,開始沿路收資源回收物。
七十一歲的謝珍英,家住彰化縣大村鄉,自幼生活節儉,覺得老天賦予每個人的一雙腳是永遠也穿不壞的鞋,「一雙木屐五元,壞了還要花錢買。」長年下來也養成她不喜歡穿鞋的習慣。
從家裏騎三輪車出發,走產業道路,經過城隍街、田洋巷、貢旗二巷……老人家騎一段、停一會兒,挨家挨戶地收,一下子就滿載回收物,疊得比她還高。才騎了一小段路,回收物就搖搖欲墜,正在忙著拍攝記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賴進源見狀,趕快放下攝影機,上前幫她重新堆疊綁牢。
一百四十公分高的謝珍英,身形瘦小但行動敏捷;三輪車裝載有限,回收物載回家後,又出去收了第二趟。從天未亮騎到天明,兩小時大約騎了十三公里的路程,收了近二十戶的回收物。
她說,每週一、二、四、五都會騎三輪車去載回收物,其餘的時間就在附近公園撿拾,「人家看見了,就會叫我去他家載;一傳十,十傳百,所以就愈收愈多。」目前大約有三十個定點會等著她去收物資。
她跪在地上,把回收物逐一分類,整理好的鐵罐、鋁罐、紙類裝上推車,馬上拿去賣,寶特瓶卻留著,志工不解地問著:「阿嬤,這個沒有要賣嗎?」「寶特瓶會載到環保站,要給慈濟做毛毯用的,可以國際賑災!」
她把剛剛回收所得及收據,小心翼翼地捏在手上,一回到家馬上放進塑膠袋內保存好,等到每月一次社區大型回收日,再全部拿到大村環保站交給慈濟志工。
知足常富
謝珍英原本過著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但婚後六年,先生發生車禍,家裏的經濟重擔就落在她肩上;她不以為苦,覺得只要一家人平安在一起,就幸福美滿。
隨著三個孩子成長,為數不少的學費讓她的負擔愈來愈沈重;村里鄉間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她時常得做三休四,漸漸地入不敷出、難以支持家用。家裏沒錢時難免爭吵,「我女兒說,這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爭吵後來演變成肢體衝突,四十四歲時,她毅然離家,獨自北上做看護,一去就是六年。
在臺北工作時,看見很多慈濟志工在屋簷下、樹下做環保,還有九二一大地震後在南投賑災的種種,她覺得非常感動。二○○五年,她開始在大村做環保,至今已十四年。
在大村環保站負責所有大小事物的張千豐師兄說:「阿英師姊是我們大家的人品典範。有時候在路上會看到她一個人載著一大包回收物;在每個月大回收日時,她都拿兩、三千元來環保站捐出。」
其實謝珍英的經濟並不寬裕,即使一個月只有三千元的家庭開銷,卻從不會想要把回收所得留為家用。「我的山珍海味就是自己種的菜,我吃的、穿的都是人家給我的,不用花錢買,所以我開銷很省,做環保的錢我要全部捐出去。」
謝珍英說,人生已經走到晚年,「我想用餘生多做公益,多做環保,為自己而活,一直到最後一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