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45期
2020-08-01
  楔子
  無盡藏
  專題報導
  大地保母
  書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45期
  【環保站×環境教育】 實境體驗 理論用實作呈現
撰文‧李叔芸 攝影‧黃筱哲

近年蟬聯參訪團數第一的內湖環保站,有許多高齡環保志工長年付出,讓參訪者印象深刻。

平凡人平凡事,長期恆持就是動人故事,
近七年來,海內外超過四十萬人次訪客走進環保站,
他們看到、感動到自己的是什麼?

分布全臺灣與離島的八千八百多個慈濟環保據點,其中有兩百七十三個兼具環保教育功能,接引社區老少體驗資源分類、吸收環保常識。臺北市內湖環保教育站二○一九年接待三百九十三個海內外參訪團體,為全臺第一名。

二十年前臺北內湖環保站設立之初,志工走入校園與公司行號宣導環保觀念,德明商專(現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師生前來學習資源分類,自當時開始接受社區居民預約參訪,如今每年有一萬多人次前來觀摩。

內湖環保站的鐵皮頂棚下,資深環保志工黃丙米記得兩年前的一幕。當時一個中國大陸的公益團體來訪,其中有一位年約四十的女士,打扮時髦吸睛;負責導覽的黃丙米向他們介紹慈濟志業,也分享自己訪視案家的親身經歷,「故事講到一半,我看到那位女士的眼眶溼了,臉上緩緩地滑下一道淚珠。」那滴淚珠觸動到黃丙米內心,驚訝地發現原來志工的平凡故事也能感動他人。

八年來她為無數團體導覽,認為外賓遠道而來觀摩,目的是想要看到網際網路上搜尋不到的真人實事,實際感受慈濟志工願意無償付出的動力。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陳哲霖表示,就像是上人教眾:「說我所做,做我所說。」導覽志工最主要的任務不僅是解說知識,更是分享自身經歷,讓人們領悟到慈濟的人文理念。

二○一一年,慈濟基金會宗教處開始舉辦環境教育師資培訓課程,志工從大環境的氣候變遷去談環保理念,進而落實在生活。至二○一九年底,已有一千兩百多人接受慈濟自辦的環保講師培訓,並回到社區帶動,近三年在環保站與學校、機關團體宣導五千餘場,參與人次超過三十萬。陳哲霖期許:「有了環境教育,環境議題就會被參訪者所了解,能改善大環境的影響力就會大一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