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教合作 馳援印度
撰文‧葉子豪 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
印度聖文森保羅天主教會(Vin-centian Family in India)透過慈濟聯合國小組求援,幫助旗下醫院診所、修女會及教會,慈濟委託印度佛教組織協助執行緊急紓困計畫。聖文森修女院與附近婦女志工合力打包物資,送到分院和天主教醫院。
|
|
印度靈醫會邀請教友及警察局等多個機構團體,在防疫規定及當地宗教規範下完成發放。
|
臺灣民眾熱切回應宜蘭呂若瑟神父援助義大利的呼喚,
神父也感受到慈濟關心印度疫情的誠意,
由所屬的靈醫會協助接起愛的管道……
擁有逾十三億人口的印度,截至十一月十日已有超過八百萬人確診,病例數高居世界第二。為了防疫,全國付出了難以計量的社會成本,封城、停工、關店,讓上億人陷入失業困境,急需外界伸出援手。臺灣及海外慈濟人礙於防疫限制無法前往,於是與不同組織合作發放紓困物資,包括天主教靈醫會、仁愛傳教修女會及兩所藏傳佛教寺院,四月到十月底已發出超過十萬戶。
其中,與天主教靈醫會合作防疫的因緣,始於二○二○年四月,在臺灣服務逾半世紀的靈醫會(Camillians)神父呂若瑟,為幫助疫情嚴峻的祖國義大利,向臺灣民眾募款購買防疫物資,獲得熱烈回響。期間,慈濟聯繫中國大陸等地志工,在全球防疫物資緊張的狀況下協助採購;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也親自造訪靈醫會旗下的羅東聖母醫院討論相關事宜。
得知慈濟在印度沒有據點,也缺乏對應的窗口,苦於救援困難,靈醫會於是協助聯絡在印度的宗教、醫療人員及志工,承擔起大部分的收貨、配送及發放工作。
印度靈醫會將慈濟紓困糧食配送到境內的十三個邦,包含首都新德里(New Delhi)、東部的阿薩姆(Assam)、聖雄甘地及現任總理莫迪的故鄉古加拉特(Gujarat)。除了靈醫會,由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也在加爾各答(Calcutta)替無法到場的慈濟人發放紓困糧。
|
印度北部菩提迦耶及瓦拉納西兩地三千五百戶貧困、移工及弱勢家庭,來到佛寺領取慈濟物資援助。
|
|
|
度過生命難關
另一個重要合作夥伴,是印度佛教ABM組織(ABM Samaj Prabodhan Sanstha);其成員普明(Pravin Bhalesain)在二○一四年參與「印度國際佛教研討會」時接觸到慈濟,並於次年三月偕同母親來臺拜訪證嚴上人;四月時尼泊爾發生震災,普明就加入賑災團隊前往,自此成為慈濟在印度的聯絡人。今年即透過他居中連線,ABM成員們承擔任務,在西印度大城孟買(Mumbai)、普那(Pune),替慈濟發放米糧給兩千戶貧民。
「五月底志工開始造冊,過程非常不容易,因為貧民區很分散。雖然每一區都有代表願意幫忙造冊,但是沒有電腦,只能用手寫。」負責印度濟貧事務的慈濟基金會同仁陳尚薇,展示了手抄名冊的照片。
五月下旬,印度遭受特強氣旋安芬(Amphan)侵襲,疫情加上天災,物資紓困的需求變得更急迫,但政府為了防疫,在六月中發令封城,七月孟買和普那又頒布更嚴格的封城令,原本志工還可申請通行證外出訪視,卻因此暫停造冊工作,就連承辦付款業務的銀行,也因行員確診被迫停業。
八月政府放寬管制,並不是因為疫情趨緩,而是若再繼續嚴管封城,民生將難以為繼,ABM成員於是把握機會發放慈濟物資。為了防止群聚感染,採取以村為單位的多次小型發放,取代一次聚集一、兩千人的大規模發放。志工們跟隨貨車一村一村地跑,一次只能發放數十戶。大家戴上口罩、手套以防感染,前來領物資的貧民們也有所警覺,但他們買不起口罩,就拿印度傳統服裝「紗麗」一角遮住口鼻,多少能降低飛沫噴濺的範圍,克難的防疫作為讓人看了不禁擔心。
「我每次跟他們聯繫時,都跟他們說要小心、要小心;每當他們出門或傳回訊息時,我都會擔憂地問:『有沒有保護好自己?』」陳尚薇記得很清楚,當發放行動展開後,普明首次和她視訊連線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師姊,我還活著!」
在疫情嚴重時外出發放物資,沒人可以保證自己絕對不會有事,只能戒慎以對。發放時如果場地條件許可,志工們會請出佛陀法像,以及著名佛教政治家安貝卡博士(Dr. B. R. Ambedkar)的肖像。對大多數出身種姓制度底層階級的受助者來說,佛陀眾生平等、慈悲濟世的教義,以及安貝卡博士致力復興佛教,推動廢除種姓制度、解放賤民的行誼,是希望的象徵。
ABM志工也同時轉達慈濟的祝福,橫幅上用中、英、印地語書寫的「慈濟陪伴您度過生命的難關」字句,傳達了慈濟人及十方善士的支持及祝福。志工們以英語和當地方言馬地第語,恭讀證嚴上人慰問信,讓不識字的鄉親也能聽懂。對於上人的祝福,ABM成員們有著深刻的感動。
「我很榮幸能用本地語言,翻譯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信,每個字詞我都讀一百遍以上。這些都反映了人類活在世界上應有的覺悟。」ABM創辦人兼主席加卡瓦(Sitaram Gaikwad)表示,自己出身印度教種姓制度的下層階級,六十四年前,他和母親在村裏乞討,突然有人對母親說:「你不是賤民,是佛教徒了,不要再乞討了。」
皈依佛教後,加卡瓦學會了自力更生、自我覺悟,不再把自己看作賤民,奮發向上打破種姓制度的桎梏,成為社會賢達。他於一九八四年創立了ABM,成員們追隨並且發揚安貝卡博士的理念,喊出捐五盧比(約新臺幣不到五元)也可以做善事的口號,點滴匯聚社會善能量,推動文教慈善,幫助婦女、兒童、弱勢族群。
「慈濟卻帶給我們更大的改變,讓原本向他人乞討的人,轉而能幫助成千上萬困苦家庭,維持他們的生計。」加卡瓦的心得,示現了由「他度」、「自度」到「度人」的歷程。
|
慈濟準備麵粉、白米、小米、萬餘個醫用口罩等物資持續致贈給仁愛傳教修女會,由修女申請通行令,協助清關送達,迅速分贈給居民。
|
|
飢餓的鄉間居民排隊領取修女分送的食糧,他們沒有口罩,只能以衣物遮掩。
|
★走到最窮的地方 服務最苦的人
口述・黃靜恩(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同仁) 整理・編輯部
滿街上都是窮人在等待,不是活下去,而是等著何時才能離開這世界;
教堂外面也總是排著長長人龍,哪怕只等到一餐半餐都可以。
有了物資的補給,修女們決定,每天打開大門,走到街上去發放!
「請問神父,您們有沒有休息?」「什麼是休息?休息是奢侈的!」
「天氣那麼熱,您們應該要多喝水。」「我們會多喝水,但只要我休息得愈久,貧民會愈來愈多,所以必須抓緊時間。」
五、六月間,與印度靈醫會主席巴比爾神父(Fr. Baby Ellickal)視訊,得知在攝氏四、五十度高溫下,他們仍堅持穿著制服去發放;這項與慈濟合作的紓困計畫,從四月開始執行,五月貧困人口卻比四月增加六倍,疫情是造成二度貧困的導火線,窮人愈來愈多!
從四月到八月,靈醫會與慈濟發給八萬人物資,而且沒有重複,分量得以度過三個月。神父說,政府要是不解封,大家真的就沒有生計,沒有錢、沒有食物,但解封的話,染疫的人會愈來愈多,首當其衝的還是窮人。「我們要怎麼救得完?但救不完還是要救!我們召集全印度的天主教、基督教和婦女協會等力量,一起為貧窮人民付出。」
神父以毛巾來當口罩遮住口鼻,我好奇地問:「為什麼您們沒有戴口罩?」「即使有慈濟扶困,我們還是希望把口罩留給更需要的人。能省下一分錢就是一分力量,把愛傳出去。」
每次與印度靈醫會視訊互動,總是感恩,感恩神父和修女秉持著感恩和節儉的心,把收到的物資都送給了民眾。這分虔誠,同樣展現在仁愛傳教修女會的修女們身上,她們說,無論收到什麼物資,第一件事就是要給窮人,剩下的才會考慮到自己。但就我們透過視訊所知,窮人是那麼多啊!
修女們的身外之物,只有三件制服、一雙涼鞋、一串念珠、十字架、一本《聖經》、餐盤及湯匙。她們除了遵從天主教修會傳統的安貧、貞潔、服從,還加上第四個誓願——全心全意為最貧苦的人服務。
修女說,只要踏出教堂,觸目所及幾乎都是遊民及貧困者,沒有家、沒有錢,身上除了破舊的衣服,什麼都沒有了。他們每天的等待,不是活下去,而是何時才能離開這世界。貧病交集,讓這群本來就是低收入的貧民更加雪上加霜;無法照顧的老人,就直接被丟在街上自生自滅,孩子們也看不見自己的未來。
只要每天一打開教堂的門,都是長長的人龍;哪怕只等到一餐半餐,大家都願意等。「滿街上都是窮人,我們還是要照顧;我們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窮人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收到了慈濟物資,修女們覺得這就是上帝給她們最大的禮物,感恩之情,無法言喻;她們開會討論,每天都要打開教堂大門,走到街上去發放。
我們問修女,疫情嚴重,為什麼一定要到街上發放?修女們回答:「因為那裏才是最貧窮的地方,我們不能不去。」由於加爾各答很大,有些偏鄉地區必須乘船前往;物資很多,鄉親感受到修女們為窮人的心,自動把座位讓出,讓修女和物資渡河。物資下貨,鄉親們就用人力拉車,把物資送到發放點。
只要是修女有的,都會分出來給病苦無依的人,不會多留給自己。雖然修女們穿戴防護用具,一再小心地進行發放,但還是有十二位修女疑似感染,其中兩位不幸病逝。修女們說,她們沒有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她們會在天堂繼續為大家祝福祈禱。
「仁愛傳教修女會」主修女表示,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慈濟是第一個非天主教團體、在第一時間援助仁愛傳教修女會。雖然物資運送歷經重重過程,但是大家還是同心協力克服運輸困難。他們認為慈濟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上人與德蕾莎修女都是當今的大宗教家,點燃苦難人心中的黑暗。
這段話,也使我想起靈醫會巴比爾神父所說,因為上人和慈濟的愛,讓印度貧困者在黑暗中有一盞燈被照亮。每一次的發放,都能看到天下眾生的苦難,有孤老無依者,有失去先生的太太們,獨自苦撐家庭、撫養孩子,也有身分是賤民的窮人,連吃的都拿不到。希望跨宗教的合作能夠持續,這不只代表天主,還有佛陀與慈濟,把愛帶給苦難人,只因為尊重生命,相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疫情讓全球鎖國封城,上人提到,有些國家慈濟還走不到,無法親自付出,但也要設法和以往合作過的人道團體或醫療組織聯繫。於是透過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將物資輸入南蘇丹、貝南、伊拉克、馬達加斯加等二十六個國家。泰國與馬來西亞慈濟人長年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也由他們提供援助,建立愛的管道。大家不分你我,在這個非常時期跨宗教互助。
想要做好事,必然會面臨許多挑戰,雖然我們都有心理準備,但還是遭遇採買或運輸等重重困境;不過我們知道,最苦的還是苦難人,所以卯足全力去做到。
在印度,慈濟預計提供貧苦人半年分糧食;但上人指示,只要疫情仍然存在,受波及影響的中下階層貧困家庭愈來愈多,紓困不會停止。我們也真心祝福,全球愛心人士點點滴滴匯入功德海的善款,能讓最窮的人在最困難的狀況活下來!
|
修女們在街道和村莊進行發放,看到孤獨無依、淪落街頭的病患,初步確認不是新冠肺炎患者,就把他們帶回修女院照顧。
|
緬甸
緬甸慈濟人自4月到9月完成四梯次紓困發放,共幫助40676戶農民及弱勢家庭。9月26日,志工將物資送到仰光坤仰公鄉間,每戶48公斤大米和2公升的食用油,至少可維持一個月生活。(攝影/Myo Wai Kyaw)
泰國
泰國慈濟志工8月向暖武里府邦格雷縣受疫情影響的學生致贈生活物資包。針對曼谷共7個府的弱勢家庭,慈濟4到8月共發放54839戶物資包,9月啟動第二期紓困,10月底完成千餘戶發放。(攝影/蘇品緹)
越南
在胡志明市第六郡,盲胞手搭手由志工引領進入發放現場。慈濟與胡志明市友誼協會合作,5、6月展開紓困發放,針對以手工藝 、賣彩券、按摩、賣唱等維生的殘障人士及失明人士 ,提供糧食與布口罩,共幫助2200戶。(攝影/文天亮)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繼3月境外移入、5月群聚感染,10月因為政治集會出現第三波疫情,病例數攀升,醫院病床已近飽和,政府徵用西埔架綜合體育館安置輕症病患,沙巴州山打根肯特醫院(Duchess of Kent Hospital, Sandakan)向慈濟請求人力支援,布置200張床位。(攝影/龔德益)
海地
首都太子港拉薩琳區OPEPB學校,1500位學生以往每日可獲得一餐免費午餐,在漫長3個月暑假後10月1日開學,每戶家長獲贈一包臺灣白米及3個口罩,學生以紙板寫上:「謝謝證嚴法師,謝謝慈濟!」(相片提供/美國總會)
厄瓜多
疫情宵禁期間,每戶每週只能外出採買兩次,低收入家庭入不敷出、面臨斷糧,慈濟志工在卡諾亞、維和港及曼塔市等地展開大規模食物發放與勸素,每戶獲贈大米、玉米粉等8種食品。(相片提供/厄瓜多聯絡處)
美國
高比例慢性病與貧困是紐約孟加拉移民社區的嚴重問題,當地也成為亞裔移民社區中染疫與往生比例較高的地區。5月起慈濟志工提供新鮮蔬果和乾糧,希望他們獲取足夠營養,提高免疫力。(攝影/蔣珊珊)
巴拉圭
巴拉圭東方市慈濟志工每月為照顧戶舉辦發放,沒有因為防疫而中斷,依舊設法將生活物資送達家中;特別是有些孩子生病需要治療,志工也備妥藥物與營養品供應。(攝影/西衛歐)
獅子山
下半年境內疫情趨緩,但7月雨季來臨造成水災,慈濟與當地長期合作夥伴將白米、五穀粉、洗手桶等物資送給伊波拉病毒倖存者與社福機構;防疫物資援助20個醫療院所,慈善援助超過3萬9千人次受惠,唐博斯科收容中心孩童自製海報捎來感謝。(相片提供/唐博斯科收容中心)
辛巴威
5月下旬政府再度延長封城令,貧民無力囤糧、困居村中,首都哈拉雷志工送來白米與食用油、成立社區供食點提供孤兒熱食,也為行動不便者提供福慧床;截至10月底,已關懷33865戶。(攝影/Hlengisile jiyane)
史瓦帝尼
志工在社區推廣開墾菜園並成立60多個供食站,每週為貧苦孤老供餐1到3次,疫情期間供食站發揮功能 ,不只讓孩子們吃飽,有的供食站還有新鮮蔬菜可帶回家。(相片提供/史瓦帝尼慈濟志工)
南非
在非洲各國中確診數最高、疫情最嚴峻的7、8月間,本土志工持續深入偏鄉提供糧食紓困。在雷地史密斯山區,村民住家相隔遙遠,志工送來白米,住戶帶著驢子駝回糧食。(攝影/黃秋月)
法國
巴黎市專收新冠肺炎病患的羅伯特・巴蘭格市政醫院(Centre hospitalier intercommunal Robert-Ballanger),在第一波疫情期間缺乏醫療口罩,慈濟防疫物資送達後,忙碌的醫師及護理人員短暫放下工作,感謝慈濟協助。(相片提供/徐淑芳)
義大利
義大利 是上半年歐洲疫情震央,經由臺灣靈醫會呂若瑟神父協助牽線,慈濟捐贈2萬個醫用口罩予義大利米蘭靈醫會(Fondazione Opera San Camillo),4 月送抵,由該會轉贈地方醫院醫療人員。(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德國
歷經重重關卡,8萬個口罩在4月下旬抵達法蘭克福,協助重災區海因茲貝格縣內醫院防疫;南部巴伐利亞地區多所醫院與照護中心,也收到20萬個醫療口罩、面罩等防疫物資,巴伐利亞東南醫院(Kliniken Suedostbayern)在網頁介紹慈濟的大愛。
英國
志工3月起持續縫製及致贈布口罩關懷社區與前線工作人員,並將慈濟援助防疫物資捐贈給63個醫療院所、48個社福團體;6月來到約克醫院(York Hospital)致贈愛心包,關懷長時間工作的急診和加護病房醫護人員。(攝影/張小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