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疫情一年變化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於2019至2020年間在全球引發大流行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2月將此疾病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
撰文・顏婉婷(慈濟基金會文史處同仁)
疫情一年變化
2019年冬: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出現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23日,當局緊急針對武漢巿採取疫區封鎖隔離措施,是近代公共衛生史上第一次對千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採取封鎖措施
1月13日起:疫情陸續蔓延到泰國、日本及韓國等國家,1月21日臺灣出現首起確診病例,21日美國西雅圖出現亞洲以外的首例確診個案
2月:東北亞國家疫情大爆發,出現多起大型群聚感染;3月間,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中東、非洲等地疫情快速蔓延,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確診人數首次超越了中國大陸。即使許多國家宣布封國令、封城措施、行動管制等,4月全球確診人數仍衝破300萬,逾20萬人染疫往生
5月:俄羅斯、巴西、印度疫情爆發,全球累計確診人數達到600萬。歐洲在歷經3、4月疫情高峰後,進入緩和平穩狀況,各國逐步解封。臺灣連日零確診,本土社區無感染,隨即展開防疫新生活運動,呼籲人人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維持良好衛生習慣
6月:全球確診人數破千萬,7月更趨失控,原因之一為解禁國家疫情死灰復燃;8月中旬,世衛表示疫情進入新階段,年輕人感染比例增加,且多數無症狀、不知自己感染,對抵抗力弱的族群帶來危險
9~10月:疫情出現10個月,全球病歿人數已突破百萬;隨著氣溫下降,人們較常待在室內,使病毒更容易傳播,世衛示警,北半球正處於疫情大流行的關鍵時刻。10月統計,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西班牙、阿根廷、法國及哥倫比亞均超過百萬人確診
11月:短短30天爆增1,700萬人感染,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個確診人數突破1,000萬例的國家。疫情重返歐洲,各國祭出封鎖措施,卻再次打擊經濟民生,部分無法再忍受封城的國家居民起而抗議,也讓疫情快速失控。臺灣則新增百例以上境外移入個案,全民配合「防疫秋冬專案」
12月15日:全球確診突破7千萬人;英、美民眾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
希臘列士波斯島(Lesvos)是國際難民前往歐洲的跳板,島上「希望工程」慈善團體向慈濟求援,由英國慈濟人協助將2萬片醫療口罩於11月送達「莫里亞難民營」。希臘是慈濟防疫行動第86個國家,也是慈濟國際援助足跡第119國。(相片提供/希望工程組織)
|
慈濟援助全球疫情
防疫物資援助,共計87個國家地區
紓困物資發放,共計35個國家地區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全球防疫物資援助(PPE1.0)計畫,在11月告一段落,最後一個國家突尼西亞順利清關;另外從英國調度馳援希臘的難民營,從法國調度捐助黎巴嫩的天主教耶穌會,包含臺灣總共援助全球87個國家地區。
與此同時,慈濟也提早自9月起超前布署,啟動全球防疫物資援助(PPE2.0)計畫,進行醫用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資備存作業。由慈濟大學等單位產學合作的「新型冠狀病毒抗體快篩試劑」援助計畫,陸續送往印尼、宏都拉斯協助防疫。
考量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各國慈濟志工持續關懷生活受影響的弱勢群眾並進行紓困,致贈糧食、物資或應急金。
新常態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是人們面對新興傳染病最基本的態度;一年來,個人防護用品已經成為醫療院所和市井小民的生活必需品。
|
1.辛巴威限縮人民活動防疫,首都哈拉雷貧困人口最多的艾普沃斯(Epworth),診所通報兒童有營養不良情況,慈濟志工獲准恢復兒童供餐計畫,準備了水、肥皂讓孩子飯前洗手。(攝影/Hlengisile Jiyane)
|
|
2.吉隆坡慈濟義診中心為防止交叉感染,四人座的長椅只保留兩個座位給病患,彼此保持一米以上距離候診。(攝影/何志暐)
|
|
3.慈濟捐贈的防疫物資四月中旬送抵南非,約堡Netcare Milpark Hospital院方人員特地派出救護車前來南非分會接收口罩與防護衣,減少慈濟志工外出的感染風險。(相片提供/慈濟南非分會)
|
新貧族
疫情全球化,苦難則在各地鑿刻出不同深度。仰賴旅遊業的人們暫時看不出生計復甦跡象,不少人淪為新貧人口;而封鎖與閉關措施,更讓中低收入戶陷入飢餓爆發的邊緣。
|
1.馬來西亞馬六甲州以旅遊業為重要經濟支柱,地標荷蘭紅屋以往穿梭著花俏絢麗的三輪車,疫情期間街道冷清,車夫苦等不到遊客,生活陷入窘境。慈濟志工主動關懷,十二月提供援助。(攝影/羅秀蓮)
|
|
2.在東南亞國家,緬甸疫情僅次於菲律賓和印尼;委身在仰光巿達格大鎮區(Thaketa Township)違建中的黑工家庭,如同鳥兒銜草築巢拼搭成棚屋,在長期封城後已嚴重缺糧。慈濟與福利部首次合作,十一月援助一萬零五百戶米糧。(攝影/Yi Mon Th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