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51期
2021-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封面故事
  慈善臺灣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靜思精舍生活禪
  人品典範
  慈善國際
  特別報導
  書摘
  健康百寶箱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51期
  二十至二十一日 偏見生煩惱

12.20~21《農十一月‧初六至初七》

【靜思小語】不生悶氣、不生成見,不在菩薩道上自我障礙。

流傳長情,普遍大愛

二十日,與志工談話,上人表示,很多事不是受人阻擋,而是因為執著自己的想法而自我障礙,因為心有成見而對人有不同觀感,只聽得進某些人說的話。

慈濟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社會環境,但是有志一同做志業,是認同師父的方向而投入。要做志業,必須與其他人合和互協,若是彼此不合,事情永遠做不好,志業就無從推展。在微細的小事起了煩惱,如果沒有當面溝通清楚,自己生悶氣,小事就像一粒粒小黑點,累積多了就會影響大事,黑點密布也會讓世間變得一片黑暗;生悶氣是徒然浪費時間,心中有氣透不出來,又使事務拖延,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上人指出,菩薩「覺有情」,有覺悟的智慧,不會任人左右,或執著於自己的偏見,偏好與自己講話投機、投緣的人,排斥不投緣的人。「談情要談長情,而且對人間世事清楚明白,這分情就是『覺有情』;師父很努力在拉長情、擴大愛,長情一定要世代流傳,大愛要普遍世間,絕對不要去聽人說,『某某人怎麼樣』就對人有成見。見到事情出錯,要當面提醒,不能在背後批評。」

「我們都還在人間學習,哪一個人不是凡夫?批評人的人更是凡夫中之凡夫。不要受凡夫影響,只要這個人確實有付出、有貢獻,就值得我們敬重與感恩。大家對師父有情,都是為了師父做慈濟,其實功德還是分分己獲;但是我覺得每一位都是聽到師父呼籲而身體力行,我承大家這分情,很感恩大家。」

大愛無私,大我無痕

二十一日,宗教處主管同仁與海外慈濟人報告海外會務,有慈濟人染疫確診送醫,法親持續關心;美國曾慈慧師姊與清修士黃靜恩師姊報告慈濟在聯合國相關推展活動等事項。

上人感嘆疫情遲遲無法平息,人力難以阻擋,即使已有疫苗,但尚未全面施打,是否有效果尚是未知數。所以唯今之計,仍然要持續呼籲人人戒慎虔誠,茹素齋戒,從根源斷絕疾病傳染。

上人說,不論信仰什麼宗教,只是名稱不同,都強調愛護生命;不只是愛護人命,也要愛動物,若為了口欲殘害動物,業力造作、累積得愈深重,災難就愈難以平復,也沒有哪位神祇可以消除眾生的業力。宗教要同心協力,提倡人人身心調和,人與動物和平共處,排除殺生以養己命的觀念;只要好好保護大地,大地出產的米糧菜蔬已經足以讓人維持健康。「一定要保護地球,這是我們賴以為生的空間;我們保護自己,不去殺害其他生物,就是正確的道理。」

上人表示,慈濟雖然是佛教團體,但沒有宗教的分別,慈濟人也是人類的一分子,只是因緣會合而共同在這個團體,在各自的居住地發揮救助苦難的力量。「我這幾天常說『大我無痕』,因為視全人類為一體,就沒有劃分界限;人人都會發表各自的意見,不論使用什麼語言,只要說起話來都會說『我』,去區分你、我、他,我們要打破這樣的區隔,放下各自的執見,合心協力,共同為全人類而努力。」

上人說,大愛無私、大我無痕,不需要因為宗教不同而自我切割、自我障礙,期待大家放寬心胸不執著,彼此尊重與祝福。

放下私我,不分你我

週一慈濟基金會各處室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期勉大家要有「生命共同體」的觀念,各人放下私我、小我,合於慈濟的大我。例如聽到美國曾慈慧師姊報告慈濟參與聯合國會議等事務,不要以為事不關己,全球慈濟人為天下人做天下事,慈濟事就是「我」的事,諸事都與自己密切相關,都要用心關注;人人放下己見,合為一個無私大我,「大我無痕跡」,沒有個人的恩怨情仇,彼此敬重、互愛,人間就沒有分裂、對立,也就達到了佛陀來人間說法度眾生的目的。

上人坦言要緩和世間災難,確實已經來不及,但是自己仍然不放棄,只要還有力氣能說話,就要把握時間,盡僅剩的一點氣力,為娑婆世界「求救」;為天下眾生挑起的米籮,一定要有人承擔。

許多年前,陳燦暉教授與聖嚴法師談及慈濟在花蓮建院之事,並且說:「師父身體不好,萬一有那麼一天,慈濟該怎麼辦?」聖嚴法師回答:「只要有五十個人有證嚴法師的思想理念,這五十個人合起來就是一個證嚴法師。」上人引述這段對話,表示慈濟人不只有五十人,而且遍布國際,即使種族、國籍、語文、宗教不同,但是人人同師、同道、同志願,有相同精神理念,何愁志業無以延續?

「佛法說因緣,若沒有因緣,你、我不會認識;沒有因緣,就無法共同在慈濟為天下人做天下事。期待在現場、在線上的所有慈濟人,甚至是非慈濟人,聽到我說的話,都有共同的方向。『人』字很簡單,要把『人』做得好,就要通達道理,放下私我、不分你我,合於無痕跡的大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