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五日 行善成習慣
1.3~5《農十一月‧二十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有「知」、有「識」還要「行」,不斷加深善的意識,習慣往善道而行。
慈濟道場,造福社區
元月三日,與南投草屯慈濟人談及道場運用,上人說,慈濟的道場是人間菩薩集會、共修的場地,也是社會教育的學習場所。看到南投慈濟人搭帳棚舉辦社區歲末祝福的相片,雖然場地簡單但不失莊嚴,參與的會眾亦是歡喜踴躍,讓人感動。
上人期待慈濟人善用道場,讓人感受到慈濟之美而樂於投入,從而引導大眾走上正確的方向。所謂的教育、引導,不是用高傲的態度指責、糾正別人,而是用一股祥和之氣感化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互動要和氣,和氣致祥。
上人指出,慈濟人是以誠懇的愛心,為地方做事、為大眾付出。例如許多人的人生方向模糊了,慈濟人就要發揮大愛與智慧,協助他們「翻轉人生」,將懵懂人生導入菩薩方向,使混亂的家庭和睦。慈濟道場是為大眾指引正確方向的道場,也是人間菩薩的教育訓練場。「我們是無私為地方造福祉,為了祥和社會、利益人間而淨化人心。」
上人說,慈濟社區道場也能發揮「長照」良能,讓老人家有身心依止之處,平日有個聚會、做事的地方,無論是做環保分類或是手工藝,有機會發揮智慧良能、肢體功能,心、腦、身體都會活絡起來,有益身心健康。
「沒有親人照顧的年長者,也可以有一個地方讓他們來走一走,有人關心他、問候他,還能供應餐食,讓他們不會餓肚子。這也是一種適合我們的佛法教育,教導來到這裏的志工、會眾,以平等無私的愛對待所有人,視年長者為父母長輩,年近者為兄弟姊妹,幼小者如同子女。」
上人說,慈濟會所可以發揮多重良能,最重要的是慈濟人發心立願,要在會所淨化人心,帶動人人發揮愛心;要提起「掘井人」的精神,發掘人人的愛心湧泉,讓愛心源源不絕,就能會合力量造福人間。
認知無常,探求真諦
元月四日,與美國慈濟人談話,上人感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慈濟慈善工作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人與人之間的情也受到考驗。感恩各國慈濟人勇敢承擔重任,秉持「覺有情」的菩薩長情,為救拔人間苦難而奔走付出。
佛典提到濁世法末之時,世間會出現大、小三災,其中小三災是指刀兵、疾疫、饑饉災;疾疫在世間蔓延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缺糧危機,造成小三災中的「饑饉災」;亦有可能因為資源愈漸匱乏,為了搶奪資源引發戰爭。上人說,這三災雖說是小三災,卻都對人類造成嚴重的生命威脅;所以人人都要提高警覺,戒慎虔誠。
「既然生來人間,就不得不活下去;要活下去,就要求平安;要求平安,就要覺悟,不要貪迷在錢財、名利、地位。人生無常,要懂道理,探究人間的真諦,回歸清淨的本性,延續永恆的慧命。」
上人說,眾生輪迴六道,有「分段生死」,不斷地在生、老、病、死中循環。在如此漫長的輪迴中,「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眾生皆是帶著自己長久以來所造的因緣業力而受生六道,若是造善業,心靈意識往善的方向運作,意識中的善種子根深柢固,來生就會往善道而行,能夠繼續播善種、耕福田。若是迷茫不悟、不懂道理,放任心田雜草叢生,即使心中原本就有覺悟的善種子,也難以萌芽成長。
所以常教大家有「知」、有「識」,還要去「行」;懂道理、有善的意識,要身體力行,不斷地加深善的意識,往內自修,如同儒家所說的「明明德」,顯明道德的源頭,也就是佛陀所說的清淨本性。
「孔子教育我們做人的道理,要有禮儀、守道德,而佛陀更加深入分析,讓我們清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具有因果觀念。聖人的智慧融通天文、地理、人間、心理。」上人教大家用心體會道理並力行。
大愛無私,合作無間
元月五日,宗教處主管同仁及聯合國專案小組同仁報告印度防疫紓困發放:二○二○年援助區域共十六個省,超過十四萬戶次、七十萬人次受惠。慈善合作夥伴包括普明師兄介紹的ABM佛教機構、印度藏傳佛寺及天主教靈醫會等團體。
上人開示:「對於印度的慈善援助,是我的一個心願,因為印度是佛教發源地,所以期待慈濟有因緣可以幫助佛陀的故鄉。普明與母親曾經來臺皈依,他們也是慈濟人,本會要常常與他們聯絡、給予肯定,讓他們有歸屬感,有身為慈濟人應做慈濟事的使命感。」
臺灣與印度的距離不算遠,但是印度沒有慈濟聯絡點,人、事、物的因緣不足,就有了距離感。上人期待能將空間拉近,牽起人、事、物的緊密因緣,當地事由當地慈濟人來做,就能做得更踏實、更周全。
宗教之間不但不能分隔開來,還要會合力量幫助大眾。就如慈濟在印度的慈善行動,不只與佛教團體攜手,也與天主教團體合作無間,彼此借力使力,才能讓亟需援助的貧苦人得救。「大家都有共同的使命,會合無私大愛,會合彼此的人力、物力,共同做好一件事,所以要彼此感恩。擴大愛,大愛會合無痕跡;拉長情,這分情從過去、現在直到未來,沒有間斷。」
印度的種姓階級觀念難以消除,許多貧苦居民難以改善自身困境,需要有智慧超然的宗教團體、人道組織,突破既有觀念平等普施大愛。上人教大家把握因緣,與各團體有更緊密的連結,共同發揮救苦救難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