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54期
2021-05-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54期
  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現在種因、未來結果

3.23~24《農二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因緣會合即承受果報,此刻感受輕安歡喜要知足感恩,還要為未來創造善因福緣。

轉心念翻轉苦難

二十三日志工早會,上人教導,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在造業,現在種因、未來結果,果就是感受,此刻感受輕安歡喜,就要知足、感恩。「恩」字是「心」上有「因」,「因」下有「心」──起一念心而造作,就在意識中種下一個「因」的種子;此生造作的業因,會帶到下一輩子,因緣會合即承受果報。

無論是生活平安有福,或是自出生就在惡劣環境裏成長的人,皆有其因緣果報。有福人若是懵懵懂懂隨欲享樂,福報享盡就要承受造業的苦報;困苦的人帶有善因緣,得到生命中的貴人扶助,也能翻轉貧窮苦難,並且行善造福,為未來的人生創造善因福緣。

上人提及非洲慈濟人長年來帶動本土志工,走入非常困苦的環境裏幫助貧病居民。有的孩子天生肢體不健全,或是自幼染疾、受傷,沒有及時醫治而殘疾,令人見之不忍。「為什麼會生在這樣的地方,生活這麼困苦呢?有過去的因緣,現在的結果就是如此苦難的形態;但若苦難人生有福緣,就可以遇到人間菩薩而得救。」

「師父很愛這群非洲的本土菩薩,因為他們接受到慈濟人的愛,也能夠發心立願去愛人。他們通達當地語言,了解同胞的苦難,如同連接慈濟人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橋梁,造橋梁的就是一群從臺灣到非洲的慈濟菩薩,不斷地招呼本土志工,也不斷地勉勵臺商、華商,取於當地就要回饋當地,發揮慈悲與智慧耕耘慈濟志業,已經二十多年了;最初撒播的種子,現在已經成長為大樹,可以庇蔭當地苦難人。」

上人說,大多數的非洲本土志工本身的生活很窮困,但是他們的心靈很富有,樂於行善助人,把握每一個付出的機會,不怕山高、路遠,走在下雨泥濘的鄉間小路,舉步維艱也不退縮。「他們很樂觀而且通達道理,即使此生貧窮,但是他們轉心念、樂天命,在心中種下一顆善種子,用心耕耘心田,造福人群。在困苦的環境裏,自己的心若不轉,環境也無法轉。就如一片土地,若不播種、不耕耘,就會雜草叢生,或是乾旱荒蕪。我們既然有因緣聞法,心與理已經契合了,就要發揮身體的力量去耕耘。」

上人說,不只自己發心行善,還要鼓勵別人,把握因緣一起做好事;人人造福因、結福緣,就能得到平安祥和的福果;天下無災、社會祥和,就是人人的福報。

慈濟不能沒有我

二十四日,美國紐約慈濟人與本會透過網路視訊進行連線會議,上人於會後對眾開示,聽到大家都平安,而且即使為了防疫避免大型聚會,仍然透過手機、電腦網路,時常問候、關懷法親,感到很安慰。難得共同生活在此一時代,更難得的是有志一同,慈濟人都是師父的弟子,互為法親,要珍惜因緣,菩薩道上相互扶持、彼此勉勵。

每當聽到受助者說「幸好有慈濟」,上人表示這是自己時常想到的一句話:「的確,幸好有慈濟!從日存五毛錢的克難中起步,到現在可以救助國際間的苦難。所以不要輕視點滴力量,各位都要有『慈濟不能沒有我』的使命感。」

「師父很努力與自己的生命拔河,盡量要動、盡量要說。我自認為,能多走一步、多動一下,生命就多一分機會,讓我能夠對大家說話,給我腦力多一分的加油。老、病,都是很自然的,但是我認為住一天人間,有一分的功能,不能讓它喪失掉,所以我很努力。各位都是師父的弟子,師徒同道,以師志為己志、以佛心為己心,我也是因為啟發了佛心,所以努力盡我的力量,要帶各位走在正確的方向;我有多一分的力量付出,多說幾句話,也許為更多人鼓勵、打氣,可以多凝聚一分人心。所以很期待你們與師父一樣,有志、發願、使力。」

三界如火宅,現在的人間,就如經典所說的火宅,受人心的無明煩惱與眾生的沉重業力破壞,已幾近傾頹。「天地之間,有你們、有師父,我們共同在這個如同火宅的人間,要如何拯救火宅?就要設方便法。像是慈父在外面不斷呼喊:『孩子啊,出來、出來!』但是人心貪婪無度、玩世不恭,人人迷茫貪著,還在玩火。」

「我們好不容易走在佛道上,只要跨出火宅之門,就已經拓寬了這一條大道,那就是菩薩道。我們要向大眾呼籲,外面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小乘、中乘、大乘,在師父對大家說的法,在慈濟通通有。大家要發心,不要氣餒,只要心中有法,開口動舌無不都能說法,說你所做、做你所說,守志奉道,付出無所求。」

上人說,慈濟人共同生活在此時此世,也是這個大宅裏的一分子,要關懷天下,這一個大宅裏哪裏不平安,就要呼籲大家謹慎注意、守戒律,邀約人人發心、出力,招募人間菩薩。「慈濟人向人勸募,最重要的是募心;只要能夠發揮愛心,一定有力量,點滴凝聚成大愛,大愛人間覺有情。」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