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總導演呂慈悅 當藝術專業遇上慈濟法髓
撰文‧葉子豪
|
花蓮首場試演前,呂慈悅與全臺演繹種子志工在新北市雙和靜思堂進行集訓。(攝影/林家如)
|
呂慈悅心知,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若是有,大概也不值得做;
身經百戰的經藏演繹編導也是如此。
但當她看到四個團隊以專業淋漓盡致演繹出慈濟法髓,
震撼、感動、更感受到《法華經》的境界……
「從現在開始,連錯三次的,換人!這已經是最後關頭,沒辦法了!」四月二十四日上午,花蓮靜思堂的《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彩排現場,身為總導演的呂慈悅對現場四百多位慈濟志工愛之深求之切。當時距離五月三日下午首場經藏演繹試演已不到十天,但自全臺各地而來的「演繹種子志工」,表現依舊有待加強。
這個壓力高張的場景,對呂慈悅並不陌生,從一九九○年開始編導慈濟首部佛教經典的音樂手語劇《三十七助道品》,至十年前號召慈濟人並廣邀社會大眾「入經藏」演繹《慈悲三昧水懺》的《法譬如水》等八部作品,呂慈悅面臨的都是「邊走邊整隊」、難行仍需向前行的過程。
《妙法蓮華經》是被稱作「經中之王」的三部佛教經典其中之一,證嚴上人更以《法華經》作為慈濟的法源,創建慈濟人行菩薩道的修行理念。慈濟屆滿五十五周年的此刻,呂慈悅編導演繹敘說《法華經》的《靜思法髓妙蓮華》,卻經歷了更勝以往的考驗。
展演遼闊心靈境界
和十年前《法譬如水》演繹相比,此次同樣大致分為舞臺上專業藝文團體的呈現,以及舞臺下慈濟人與會眾藉由手語、肢體動作以及詞曲唱誦相應和。不過,此次不只志工排練起來不輕鬆,就連專業的戲曲、樂舞團隊也不容易演得到位。
「因為這次所要演繹的,是佛陀的心靈境界。」呂慈悅說,對比抽象的「心靈境界」,例如早期演繹的《父母恩重難報經》,當演到「或在他鄉不戒慎」的文句時,舞臺上就出現孩子被關在牢裏,親子隔著柵欄對泣的畫面;《法譬如水》演繹中,悟達國師與人面瘡的業緣糾葛,藉由鞭打聲、翻滾動作表現業障現前之苦,觀眾也是一看就明白。
然而面對《靜思法髓妙蓮華》演繹,她卻發覺,若是和以往一樣照著演繹歌詞的字面來呈現,會彰顯不出詞句表達的意涵。「眾生疑悔皆悉斷、佛陀為何現此光的詞句要怎麼呈現?國土萬八千,延伸到地獄去了嗎?這樣的心靈境界太遼闊了。」
她以《法華經‧信解品》︿窮子喻〉為例,一位富裕長者要把流浪在外的孩子找回來,把寶藏傳給他,但是孩子仍然甘願做清垃圾的窮子;長者設法接近他,穿上破爛的衣服,做著和窮子一樣的工作,一步步慢慢引導回家。
舞臺上,若是安排飾演兒子的演員身穿乞丐服,跟著「父親」去掃地,「歌詞這樣寫,照著呈現卻是空的,沒有人看得懂!」呂慈悅說。
從精於做生意的服飾業負責人,跨界變成慈濟經藏演繹的總導演,呂慈悅坦言,投入編導是出於熱誠,沒有人要求自己這麼做;雖然對於經典原文懂得不多,但上人講述過的事物,自己都很清楚,而且腦海中都有畫面。這回,她把這三年跟隨上人行腳收集的「壓箱寶」全用上了。
「我的隨師筆記中,畫三個紅圈的是上人講過三次以上,很重要的事情。」例如上人談到,慈濟小行星對於慈濟人的啟示與意義,她就寫進演繹腳本中;上人說不要輕視微小力量,慈濟是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起步,慈善關懷的足跡遍及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她就設計劇情講述這段過程。
用具體、有紀錄、有溫度的慈濟「法髓」,展現法華菩薩道的義理,是這次經藏演繹希望達成的理想,慈濟人自是滿懷期待踴躍配合,許多資深志工甚至忍著腰痠背痛再三排練。而身為編導者,呂慈悅還思考,如何廣邀更多社會大眾來看,乃至一同入經藏。
古樸、藝術與人文
呂慈悅分享,上人多次提起對《靜思法髓妙蓮華》演繹的期待:具足古樸、藝術與人文。因此她思量,藝術必須借重專業,臺灣戲曲界的優秀團體中,唐美雲歌仔戲團和孫翠鳳藝文工作室,與大愛電視臺長期合作《高僧傳》節目,有多年經驗和默契,請他們共襄盛舉自是順理成章。由於豫劇名角王海玲的二女兒劉建幗,曾幫忙撰寫《菩提禪心》腳本,大愛臺也邀請以王老師為首的臺灣豫劇團一起加入。自此,戲曲展演方面已有三支強棒,但音樂舞蹈部分還缺一角。
「那時我做了兩年的『六瑞相』段落,卻一直沒通過,上人說這不是他要的……」直到去年八月,優人神鼓受邀到花蓮靜思堂演出《金剛心》,「我聽到他們擊鼓後的『神聖律動』吟唱,很空靈很寧靜。啊!這不就像上人敘述的法華境界?」
她進一步閱讀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和音樂總監黃誌群的著作,「黃誌群老師的《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敘述一個老人唱出他對恆河沙的感情,還有《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都讓我想起上人一直講的,《法華經》的寧靜……」
呂慈悅於是請他們試作「六瑞相」樂曲,經過三次修改,乘著上人行腳到新店靜思堂的時機獻唱。說也奇怪,當天音響故障,臨時改用手機播放音樂也沒聲音,但上人依舊聽得出那寧靜的意境,並讚許:「這是四、五十年來,我所期待、我想要的,就是我心目中的《法華經》。」兩年多的瓶頸一下子化解,呂慈悅不禁落淚。
上人進一步再請優人神鼓的兩位老師在音樂開端增加「大地的聲音」,這個聲音就像上人每天清晨準備於晨語宣講《法華經》前,天色未亮,靜謐下彷若聽見大地的呼吸聲;這應當也是佛陀夜睹明星,佛心與星光相觸、與大地宇宙合為一體,那個剎那覺悟的境界。
「此刻我雖然跟你們講話,但我聽見了五十個聲音。」身心寧靜,便能感受到周遭的微細變化。聽見上人這麼說,呂慈悅對「六瑞相」逐漸體會,那原來是佛陀即將說法前,入定現出六種祥瑞之相,弟子們的浮躁在一片寂靜下逐漸褪去,虔心靜待佛陀說法。
|
演繹團隊齊集雙和靜思堂,與呂慈悅及大愛電視臺團隊一場場排練與修改腳本。(攝影/蕭耀華)
|
向專職表演者致敬
就劇本編寫、表演技巧而言,各團均有上乘水準;在取得文本、初步討論溝通後,緊湊的二到三個月間,即依專長各自編寫腳本、展開排練,隨著二月二十二日進行第一次合作演練的到來,呂慈悅也面臨了下一個考驗。
「佛教給人的莊嚴印象把他們框住了,慈濟的法髓對他們來說也很陌生、距離太過遙遠……」藝文工作者精湛的身段、特技雖然帶來視覺震撼,卻和所要詮釋的法華境界、慈濟精神相去甚遠。為了幫助他們了解慈濟法髓,呂慈悅與合作夥伴金晉卿,挑燈夜戰幫忙修改腳本,不僅要把慈濟的故事寫進去,還附帶相關的照片、影片。
但要吸收、消化這些材料再演出來,不是一兩天就能成。腳本不優重新編寫,前前後後可能要從頭再來十次以上,有時修一幕戲,就耗費兩小時。「我常常從早上待到晚上十二點,就是坐在舞臺邊看他們一幕一幕地修。排練一次又一次沒通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沮喪。」
雖然難免有情緒,但想到上人的殷殷期盼,企畫團隊鼎力相助,這麼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呂慈悅告訴自己,不能因為累了煩了就退轉,「要再提起力量、再陪著他們!」
呂慈悅深知,自己明瞭慈濟法髓,不懂表演專業;但是身為專職表演工作者,對專業有所堅持是天經地義。
一日,劉若瑀老師對她說:「以前我覺得打鼓就是打鼓,從來不知道我的鼓可以表現災難和希望、可以說故事;我的鼓、我的鑼原來可以更豐富、更有生命!」看著唐美雲集合團員組讀書會、指著她給的相片素材對團員說:「我需要你的表情,你對這張照片的故事有感情,才會有對的表情!」呂慈悅感受到極大的鼓舞,也漸漸認識每個劇團的長處、設計橋段。
唐美雲歌仔戲團商請臺灣戲曲學院附設的「京崑劇團」支援,借重他們在「武戲」方面的長處為演繹增色。當京崑演員詮釋大體老師李鶴振「寧可在我身上劃錯千刀,不可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的悲願,一位演員做出輕撫銀幕的動作、飄然過場,表現大體老師生前的期許,銀幕後方接著跳出一位凌空翻滾的「飛天」,象徵化無用為大用、精神不死的意象。
還有,當豫劇團鏗鏘大氣、韻味醇美的唱腔,在不更動樂曲的情況下為〈窮子喻〉增添了唱念口白,令窮子與父親的情感更加飽滿……呂慈悅震撼了,慈濟精神、法華境界鮮明而觸動人心,原來這就是專業的力量!
每週三萬人次共讀
從開始編寫腳本,呂慈悅即思考到,如果舞臺下入經藏的慈濟人和會眾在演繹前沒有組成讀書會共修,又怎能了解經文?在二○二○年三月,新冠肺炎疫情進入高峰時期,她聽聞上人的擔憂,人心惶惶的時刻,最重要的應當是以「法」安定人心。
隔月起,呂慈悅著手帶動讀書會,以多據點、小班制模式,讓法親及會眾一起閱讀《靜思法髓妙蓮華》,一改以往數十人共聚一堂的大班模式,遍布在各社區的讀書會,成員人數少,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心得,讀起書來也就更有勁了。
「你只要在家附近找到據點,邀約親朋好友、法親會眾、成立群組就可以開始讀書會。」呂慈悅不僅為讀書會進行示範、提供帶動方式的SOP供大家參考,她更強調:「讀書會進行分享的時候,一定要把你的生活經驗灌進去。」
呂慈悅表示,推動至今,全臺灣每週進行的經藏演繹讀書會,已高達三千多場。若以每場讀書會十人次的規模計算,相當於每週有三萬人次靜下心來,閱讀《靜思法髓妙蓮華》、觀看上人宣講《法華經》的大愛電視《靜思晨語》節目影片。她也分批賦予大家不同的任務,從建立讀書會持續運作、分享的習慣開始,到請每個讀書會邀約社區會眾加入,「讀到現在,要他們不要讀也不可能了,因為大家已經讀出興趣了。」
讀書會除了「以法相會、聞法解脫煩惱」,成員也更緊密地關心彼此。呂慈悅轉述了某讀書會的分享回饋,那個讀書會的成員,幾乎都是家境殷實的實業家,有一次共修,發現一位老媽媽缺席了;會後,成員們前去探望,才知道她的兒子經營事業失利,損失高達數十億,必須變賣自住的家宅還債,一家人租房子暫時安身。一生富貴,到年老時遭遇變故,對老媽媽而言又是情何以堪?然而藉由參與讀書會訴說心事,在大家的陪伴下逐漸釋懷。
「他們都會跟我分享,如果沒有這個讀書會,有多少人走不出來?有多少人過不去?這個法,就像一道光!」呂慈悅語帶激動地說,看著每個人熠熠閃耀的眼神,那道光,是來自佛法的澄澈明亮,也是自心與佛法相契、拭去塵埃而綻放的心光。
迎來五月三日、五日於花蓮靜思堂的首場試演,種子志工回到各社區帶動更多人,為八月以後全臺多處靜思堂的演繹做準備。讀書會也持續進行並且廣邀會眾參與,齋戒同入經藏、虔誠以法相會。
身為這一大事因緣的幕後推動者之一,呂慈悅坦言自己經常感到「做不下去」,但總是在瀕臨放棄的時候,又憑著一股氣撐下來。「上人想做什麼,我就想盡辦法去嘗試,我覺得這是一個責任,要做就要做到位。」呂慈悅堅定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