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團體共同創作 行入經典 走入人心
撰文‧陳麗安 攝影‧蕭耀華
|
王海玲(中)和劉建華(左)母女於〈窮子喻〉演繹父親與窮子;當父親託付一切重任予窮子,好似現實中女兒長成,面對人生的挑戰。即使是排練,每每都令她倆動容。(攝影/羅景譽) |
借重四個藝術團隊各自專精的戲曲行當、劇場功夫,
讓《靜思法髓妙蓮華》演繹更為深入人心;
創作磨合的過程中,他們也打磨出屬於自己的心地風光……
結合歌仔戲、豫劇、京劇與鼓樂等不同專業藝術型態的《靜思法髓妙蓮華》演繹,在二○二一年五月三日與五日於花蓮靜思堂正式登場,為此後全臺多場大型演繹揭開序幕。
有豫劇皇后之稱的王海玲,以優美唱腔搭配經文歌曲,傳唱入眾人心中;優人神鼓展現充滿張力的鼓曲,將法融入旋律,動感中卻蘊藏靜謐;臺灣傳統戲曲的頂尖團隊,孫翠鳳藝文工作室與唐美雲歌仔戲團,熟稔地展現傳統文化之美。
時值慈濟五十五周年,四大知名的藝術團體將「以戲說法,以法入戲」的精神發揮到最極致,搭配慈濟志工律動如法海,《靜思法髓妙蓮華》演繹帶領全球慈濟人入經藏。
用減法 回歸古樸真理
《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是佛陀說法四十多年,最後所講的經典,傳給眾生佛法的精髓。《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在佛教史上是極具影響力的大乘佛典之一,被譽為「經中之王」;《靜思法髓妙蓮華》,是證嚴上人於靜思晨語講述的內容,不只是講解《法華經》,還有種種人間事相與慈濟故事。《法華經》教菩薩法,慈濟人所做的就是《法華經》的精髓,聞法、傳法、在人間踏實力行菩薩道,即是所謂的法髓。
《靜思法髓妙蓮華》演繹總導演、也是資深慈濟志工的呂慈悅說明,為了讓更多觀眾產生共鳴,特別邀請專業的藝術表演者參與,結合上人晨語手札、慈濟五十五年來的歷史事件,借助不同藝術的表達呈現佛法精髓。
提到臺灣傳統藝術表演者,近十年在現代劇場曝光率極高的「佛教歌仔戲」,是呂慈悅的首選,尤其是持續參與大愛電視《高僧傳》節目的孫翠鳳藝文工作室與唐美雲歌仔戲團。
「用歌仔戲弘法,比單純的藝術文化表演更有難度。」孫翠鳳說,長年來參與過多場跨界演出,早已如魚得水,但在《靜思法髓妙蓮華》演繹的過程,自己進入了高度極限的壓力狀態。
「畢竟『演繹』不是『表演』。」為了如實演繹所負責的段落,孫翠鳳必須先理解經文、慈濟故事,才能傳遞出經典中的內涵。
《法華經‧譬喻品》中的〈火宅喻〉,講述一位大富長者運用智慧,誘導子女離開失火的大宅院。「經文在古早以前就存在,但卻能印證現代社會。長者代表佛陀,試圖讓孩子也就是眾生,遠離不好的習性,放下貪、瞋、癡。」
進一步明白經文的意義,孫翠鳳恍然大悟,「〈火宅喻〉更深層的意義,在提醒現代人,穿著貂皮,是否思考過小貂被殺的場面?戴著鑽石珠寶,是否考慮過大地被鑽取所受到的傷害?大家享樂的同時,無形中卻是在造業!失火的宅院譬喻的就是大環境的警示啊!」
表演的底蘊在佛法,孫翠鳳暫時拋開明華園九十二年來為了「留住劇種、留住觀眾」,而呈現的多元演出方式,「對我而言,歌仔戲碰到佛教,要改以如實、樸實的方式,才能把經典展現給觀眾。」回歸內心最真誠的純粹,孫翠鳳期待能將經文的意涵,透過有限的力量感動並影響更多人。
|
唐美雲帶領團員進行讀書會,期望演繹時由內而外呈現情感。演出前歷經種種考驗,她堅持了下來,「對我而言,我只是在實行一個弟子的本分,師父給什麼,弟子就承擔下來做,就這麼簡單!」
|
法入心 由內而外展現
長期參與大愛電視節目《高僧傳》演出的唐美雲歌仔戲團,在排練演繹過程中,唐美雲時常提醒團員,演戲是依樣畫葫蘆,有殼但無靈魂,演繹則要「法入心」才能「法入行」,「這不是『演戲』,是演繹、法繹!」
為了讓團員更理解經文的意涵,唐美雲在每次排演前都會舉辦讀書會,至正式演出前共舉辦超過二十場,「讀書會的用意是期望團員理解經文的原意、啟發同理心,演繹時才能感同身受,由內而外的呈現。」唐美雲肯定團員的用心,「深入理解法後,在力道與情感的展現上,就有極大的差異!」
為了承擔演繹,劇團暫停製作年度大戲,團員們跟隨唐美雲以「志工」的身分全心投入,唐美雲與導演李文勳從定稿、定腔到走位,反覆地與總導演呂慈悅進行修改,以做大戲的精神進行排練。
唐美雲歌仔戲團特別邀請臺灣戲曲學院附設的「京崑劇團」,借重他們在「武戲」方面的長處,帶入有別於傳統歌仔戲的藝術表現;而為了營造演繹故事中「救度」的氛圍,在視覺上期望以傳統戲曲中「疊羅漢」的高難度動作呈現,因此也邀請「綜藝團」參與,「嚴格來說我們的團隊是三加一!」唐美雲分享,兩團的加入為演繹增色不少。
為呼應《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行旅隊伍遇險惡打算半途而廢,舞臺銀幕播放了約旦慈濟志工面對廣大難民,難以救助的現實,曾一度產生放棄的心念,隨著團員演唱上人手札「求法立誓宏願深,任重道遠續法脈;願濟眾生度困厄,願度眾生出苦輪」,銀幕上改而呈現約旦慈濟志工重拾信念,越過重重沙漠,牽著人們一同向前走。
排練過程難免遭遇挫折與考驗,唐美雲坦承自己曾起放棄的念頭,「但演繹〈化城喻〉時,從『十六王子情懇切,請佛慈悲轉法輪。』這句話中,我感受到求法的精神,以及法入人間的堅定。我只要一有退轉之念,就會提醒自己『要保持精進心』!」唐美雲感嘆,透過演繹才更深刻地體會到上人所說的「不懈怠,要精進」。
「演繹主要是呈現『法的傳承』,從佛陀時代到上人的傳承,透過經文與慈濟史實的影像結合,希望人人體會,『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唐美雲說。
|
四個藝文團體共同演繹的〈醫子喻〉中,孫翠鳳(左一)演繹象徵佛陀的其中一位良醫,團隊代替首場試演時上臺的醫師們,搭配多媒體與舞臺起降模擬走位。
|
傳與承 唱出人間至情
對於王海玲所帶領的臺灣豫劇團而言,不像唐美雲歌仔戲團或孫翠鳳藝文工作室有演繹過佛典的經驗,要在短時間內了解《靜思法髓妙蓮華》,依經文、慈濟歷史與上人手札編排腳本其實是困難的。擔任此次豫劇團導演、王海玲的大女兒劉建華說:「像是加減乘除還沒學會,就要算微積分一樣!」
豫劇與歌仔戲不同之處,在於豫劇於戲曲「唱、念、做、打」這四種藝術表演手法上,豫劇特別注重「唱」功。但演繹已有錄製好的歌曲了,要如何「唱」?在盡量不更動音樂的前提下,他們嘗試加入豫劇的唱功,像演繹《法華經‧信解品》的〈窮子喻〉時,王海玲在前奏用豫劇的唱法唱出主題,「慈悅聽了以後很滿意,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王海玲分享,儘管在歌唱方面受到局限,但並非沒有發揮空間;此外為了帶給演繹更多光彩,王海玲曾一度希望將一生演藝生涯的精髓呈現在舞臺。好比過去演出《唐伯虎點秋香》時,最知名的場景是直接在臺上吟詩作畫、題字,呈現書法與戲曲的結合;而今王海玲為此練習了上百張書法,希望將這樣經典的元素放入演繹之中,但這個橋段卻被推翻。導演劉建華說道:「慈悅師姑希望演繹中有更多寫實的東西,但我們卻放入許多寫意的手法。」
帶著挫折,三月六日,王海玲、劉建華母女與其他表演團隊,前往花蓮靜思精舍參訪。在看見上人年輕時獨自修行所住的小木屋,還有慈濟從無數五毛錢一步步累積起來的克難慈善歷史,「仔細想想演繹的初衷是要傳法,讓觀眾看懂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放下對戲曲藝術表演的執著,劉建華分享,「我與王老師說,您唱豫劇唱了六十年,慈濟也走過五十五年,您在臺灣推動豫劇一路的艱辛與堅定,正與證嚴上人『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很類似!」
延續這樣的連結,劉建華用表演者也熟悉的語言做了許多譬喻,好比詮釋〈窮子喻〉中所傳達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佛」,她向團員說明:「你們覺得自己可以成為王海玲嗎?大家回答不可能;我就分享〈窮子喻〉其實就是這樣的概念,只要心念夠堅強,人人都能成佛,也能成為像王老師這樣的演員。」
劉建華用心地在每次排演前解釋經文與故事涵義,進而帶動團員將內心的情感與情緒表現出來。王海玲說,演繹〈窮子喻〉時扮演父親,將「佛法」傳承給兒子後,父親慢慢退下舞臺,「當我唱出『兒啊!』時,真的有一種要將一切重責託付給飾演兒子的建華,每次總會演到眼眶不自覺含淚。」
對故事有所了解後,王海玲也有深刻的體會,演繹〈德行品〉時,她飾演年輕時在小木屋清修、因為看見苦難而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上人,「我感受到『為佛教,為眾生』的堅定信念,真的很感動。」
回想一開始接到邀約,劉建華再三確認王海玲是否能接受並參與這樣的演出,「因為看到慈濟志工熱情的心,想到每個災難現場都能看到慈濟人的身影,光是這樣,我就願意把我畢生所學奉獻出來!」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到深刻感動投入,王海玲感到榮幸之餘,也感恩能參與盛事。
|
正式演出前一天總彩排,專業團隊結合慈濟志工演繹〈彌勒問〉。(攝影/羅景譽)
|
寂靜心 回到根本道理
總導演呂慈悅從兩年前,就開始網羅作曲家製作演繹樂曲,當中的「六瑞相」,描述佛陀講述一乘實法前,現出六種瑞相,好比大地震動時,動、涌、震、擊、吼、爆等六種震動代表能破除煩惱,此為「地動瑞」;而佛陀眉間白毫發出光芒,照耀東方一萬八千世界,則為「放光瑞」。
負責這段演繹創作的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說,這些描述十分抽象,自己除了研讀《法華經》,也閱讀上人的手札;在讀到《無量義經》中提到:「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他想:「佛法是生命最根本的道理,也是宇宙最根源的真理,法的根源從此而來;所有音樂也都是從音階Do開始再回歸Do,所以創作『六瑞相』時,也從Do開始發展。」
歷經十幾次的版本修改,結合了優人神鼓特殊的銅鑼聲與鼓聲,搭配藝術總監劉若瑀吟唱的歌聲旋律,再融合叢林鳥鳴、流水等自然音,呈現大地輕微震動、破曉時的意象,「六瑞相」的樂曲逐漸成形。
「在聽到上人說出『這就是我想要的音樂』時,非常感動。」黃誌群真誠地說道,優人的訓練包括打坐、禪修,也練習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部分我覺得很貼近上人要的意境,沒想到寫出來的音樂竟然合上人的心意,好像遇到了知音的感覺,非常感動。這種奇妙的喜悅,也成了我創作的動力。」
劉若瑀因為創作「六瑞相」而進一步接觸「法華三部」,最大的收穫是體會到如何帶著安靜的心走進繁雜的社會,「自己之外的別人也很重要,大環境中只有別人好,自己也才會好。」她也感歎,《法華經》的內涵很深,「每多明白一點,就會想再修改演出,為的就是能讓大家也能理解佛典。」
而在反覆的排練過程,劉若瑀與黃誌群會向團員解說法義,並給予團員詮釋的空間。此外在藝術呈現上,優人神鼓也與靜思鼓隊合作,在正式登臺前的每週六日給予指導,進而在演繹時發揮擊鼓帶來的能量與力量。
在演繹接近尾聲,《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的〈醫子喻〉,比喻眾生不願接受佛法、貪著愛欲,直至醒悟後依教奉行。孫翠鳳、王海玲、黃誌群與唐美雲四人齊聚舞臺,唱誦:「佛壽無量常不滅,為度眾生現涅槃;薄德之人無善根,貧窮下賤貪五欲。若見如來久住世,便起憍恣懷厭怠;不能思惟知其限,種種憶想雜妄見……」清澈嘹亮的嗓音,帶出詞中深深的情感與感慨。此刻,四位知名的表演工作者不只是演出,而是帶著各自體會到的佛法與內化後的感觸,將演繹盡致發揮。
儘管演繹《靜思法髓妙蓮華》不容易,但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勇於承擔並堅持到最後,而人人精進求法之路,不正也是如此。(資料提供/大愛電視節目部楊景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