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願立典範
鑑真大和上答應兩位日僧赴日時已經五十五歲;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佳,毅然決定東渡傳法;由於他的願心,才感動弟子們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一同到日本傳法。
歷經五次赴日均告失敗;且於渡海途中,兩位弟子往生、自身又因意外而雙目失明;然而,鑑真並未因此而感到氣餒。他不畏艱難,歷盡苦難,終於在六十七歲時的第六次東渡成功抵達日本,實現了自己宏偉的夙願。
回顧鑑真大和上前五次的失敗原因,包括遭人陷害、官府阻擋,以及遭遇海難;最後,在政府仍然不支持的狀況下,偷偷搭乘遣唐使返國船隻出海,並歷經驚險的海象,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才到達日本。
鑑真大和上當時已是受到重視的高僧;基於不樂見人才外流,所以官方及民間都不願他出國至日本;換言之,當時他已是國寶級的僧人,若沒有菩薩般弘法度眾之心,他大可留在國內安全且舒適地弘法傳教。
不僅如此,就當時的航海技術而言,以民間的力量要從中國到日本的航程十分艱辛;所以,其弟子祥彥曾說航海赴日本是「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但是,鑑真大和上為了將戒法東傳,不懼怕會面臨的巨大險難,發願將戒法傳至日本。
從鑑真展現出之長時間面對困難與生命險境的願力,就可以知道大和上的願心有多大!若沒有這樣的大願心、大願力,可能早在第一次的失敗後就放棄了。我們不難想像,經歷十一年的千辛萬苦、永不放棄,需要有多大的願心才能展現出這樣的生命力!
如清朝省庵大師(西元一六八六至一七三四年,通達天台、唯識,弘揚淨土)所說: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發大願心度眾乃菩薩道行者首要的功課。中國有許多如鑑真大和上那樣「為傳正法,不惜身命」的發心大德,秉持菩薩道的大願心: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
唯有發大願心、行大願力,漢傳佛教才能如此地廣為流傳;發願修學菩薩道的行者,皆須以如鑑真大和上般的先賢為典範,才能將佛教持續地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