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戰火下的光
  共善共好,祥和人間
  祈求天下無災
  二月二十四日這一天
  你的悲傷,我們能懂
  傾聽每一個悲傷故事
  戰爭與和平之鑰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戰火下的光
  二月二十四日這一天

二月的基輔(Kyiv),氣溫還在攝氏零度以下,天空灰濛濛的。雖然冬天已到盡頭,但空氣中還嗅不到一絲春天的氣息。在首都熱鬧的街頭上,人們裹著羽絨大衣自在穿梭。

全世界媒體都在聚焦,俄羅斯是否會入侵烏克蘭。儘管國際間風聲鶴唳,但烏克蘭人還是老神在在。

二十五歲的karima Romaniv說得一口流利中文,是基輔華人商務圈頗具知名度的中文翻譯,她有個中文名字:凱琳。二月十日美國駐基輔大使館撤離,各國跟進陸續撤僑,戰爭情勢急遽升溫。凱琳接受臺灣媒體視訊採訪,是否感受到開戰氣氛?她直播基輔街頭和超市一切如常的畫面,笑容燦爛地對著鏡頭直言:「百分之百不會!」

這正是多數烏克蘭人的看法。但凱琳說得斬釘截鐵,是因為她來自烏克蘭南部赫爾松州(Kherson)的小鎮新卡霍夫卡(Nova Kakhovka)。故鄉緊鄰克里米亞半島,二〇一四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前,幣值大貶,銀行前滿是擠兌人潮,到處都是坦克車……緊張的氛圍讓所有赫爾松州居民、包括才十七歲的凱琳,都清楚知道——要打仗了!八年後的今天,基輔一切如常,所以凱琳認為這只是一貫的虛張聲勢和挑釁,篤定回答外國媒體:「不會有事的!」

然而十天後,二月二十三日,她回南部老家探望生病的母親;睡在家的第一個晚上,凌晨天還沒亮,就在一聲巨響及臥室牆壁的強烈顫動中驚醒!

烏克蘭人的命運,就此改變。

 
幸福幻滅

四十二歲的英文老師漢娜(Hanna Mankus),住在南部電力工業大城札波羅熱(Zaporizhzhia)。這天清晨醒來,一如往常先滑一下手機,看到許多「未接來電」。「應該是要祝我生日快樂吧!」漢娜泛著笑意回撥電話,但還沒開口,就聽到對方大喊:「快逃!戰爭爆發了!」

漢娜住在市區最高的大樓,往南可以遠眺克里米亞半島。她掛了電話衝到窗戶邊,看到多架俄羅斯軍機正從克里米亞飛過來……

同一時間,在南部赫爾松州小鎮卡霍夫卡(Kakhovka),小學四年級學生達瑞婭(Daria)起得特別早,因為期盼已久的生日終於到了!今天開始她就十歲了,在鋼琴演奏、詩歌和閱讀比賽中,可以進階到下一組;這是個重要的里程碑,達瑞婭信心滿滿迎接新的挑戰,一定要贏得更多獎項,朝夢想前進——成為像媽媽一樣的傑出鋼琴演奏家、記者,可以在大型演出中擔綱音樂總監和主持人!

儘管過去這幾天,媽媽表現得若無其事,但昨晚睡前親吻她的時候,露出一抹神秘微笑——其實達瑞婭早就看出來,媽媽正在精心策畫她的十歲生日派對;現在進入倒數計時,媽媽興奮地洩漏了即將揭曉的秘密。想到這裡,帶著幸福笑容的達瑞婭快步下床奔向客廳,準備撲進媽媽懷裡,聽她溫柔說出那句通關密語:「寶貝,生日快樂」……

然而眼前這一幕,讓達瑞婭驚呆了——凌亂的客廳,行李箱攤開在地上,媽媽慌張的往裡面塞東西。「達瑞婭……」總是帶著溫暖笑容的媽媽,很少直接叫她的名字,此刻的眼神更是她不曾看過的,「換下睡衣……我們馬上要出門……」聽出媽媽的聲音在顫抖,達瑞婭從來沒有這麼害怕過,腦袋一片空白。驚嚇中的她唯一確定一件事——這決不是生日的驚喜!

三十二歲的音樂家阿納斯塔西婭(Anastasia Malashenko,簡稱黛西),緊緊牽著女兒達瑞婭的手,鎖上家門前,回頭凝望著客廳——這個結婚十二年終於買下、剛裝潢好的新家,聖誕樹還閃閃亮著燈,四周彷彿還縈繞著母女合奏鋼琴的歡樂聲……

四十二歲漢娜和十歲達瑞婭,二〇二二年生日這天,最後一次從自己床上醒來,也是在家的最後一天。她們被迫匆匆離開家,在凌厲刺耳的空襲警報聲中,分別躲進了不同的地下室,開始一段不見天日的避難生活。

 
地下避難

地面上不斷傳來各種聲響和震動,沙夏(Sasha Novak)集中精神仔細聽,還是難以判斷那類似金屬發出的聲響,究竟是火藥正通過砲管,還是轟炸機低空飛過、發射砲彈的聲音?

這是沙夏一家五口躲在地下室的第三天。他們住在烏克蘭北部、離基輔約三十公里的小鎮布查(Bucha),戰爭,把一家人和親友鄰居同時逼進這個看不到陽光的狹小空間,六十四個人成為命運共同體。本來還可以用事先準備的食物和飲水煮大鍋飯,但今天電力中斷了,在陰冷的地下空間,老老少少只能靠乾糧維持體力。為了紓解緊張氣氛,沙夏的太太彈起吉他,帶著眾人一起唱聖歌。

從事裝潢業的沙夏向來勤奮,避難的此刻,也不是全然無事可做。他始終保持警覺,透過各種聲音和震動的幅度,研判地面上的情況,他漸漸能分辨是重型或輕型武器發出的聲音。感覺地面上的戰火似乎愈來愈猛烈,到底哪一方軍隊佔上風?無從得知;但令他擔心的是,機關槍掃射聲愈來愈密集。沙夏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尤其是孩子們,要避免發出任何聲音,以免被上面的人發現。

不只如此,因應炸彈隨時可能掉進地下室,他們重新布局,把十幾位孩子集中安置在最安全的位置,也就是電梯旁的兩道門中間。大人們加強警戒,專注聆聽辨別炸彈落點,以便指揮大家「跑」——研判炸彈會落在左邊,就靠向右邊;可能落在右邊,就往左邊靠。六十幾個人都有默契,移動時也悄然無聲。

在漆黑密室中,分不清白天或黑夜,每一分、每一秒都變得無比漫長。除了靜默,還是靜默;唯一能對話的,是和心中的神。信仰東正教的沙夏,不曾像此刻這樣虔誠而持續的祈禱,事業和金錢不再重要,他對上帝唯一請託,是讓大家「活下來」;這也是他驅散痛苦和絕望的唯一方法。

 
遠離家園

相較於北部的布查小鎮,南部的札波羅熱更早陷入密集空襲中。當俄羅斯軍隊包圍核電廠的消息傳出時,在地下室躲了九天的漢娜,「躲幾天就沒事了」的天真想法徹底破滅。這個全歐洲最大的核電廠如果爆炸,會是多麼可怕的災難!她別無選擇,毫不猶豫地帶著三個孩子離開地下室,冒險趕回家收拾行李,奔向火車站。

火車站人山人海。疏散列車何時會進站?沒有人知道,每張焦急的面孔都只能等待。終於看到火車緩緩靠站,現場立刻陷入難以想像的恐慌和混亂情況——眾人不斷推擠,爭先恐後要上車;婦女、兒童、老人全都在尖叫、哭泣……四周彌漫著恐懼的呼叫聲,漢娜是其中之一,因為九歲的小兒子一度被人群推走,消失在她視線中;那短短幾分鐘,是她有生以來最漫長和害怕的時刻!

終於擠上火車了,四人座塞了二十個人,整列車就這樣塞得滿滿,在烽火中緩慢前進著。疏散列車沒有時間表,也沒顯示目的地,乘客唯一知道的,是將會載他們遠離家園,到安全的地方。

基於安全考量,火車夜晚行進時沒開燈,一片黑暗中,漢娜不知身處何方。沿途兩次經過交戰區,火車在隱蔽處停下,要求所有乘客雙手抱頭、坐在地上。一坐,就是三個小時;漢娜微微抬頭望向窗外,遠處天空一片火紅。

還有一次,火車減速準備進站,但空襲警報響起,不得不加速離開。那一瞬間,漢娜看到月臺上焦急等候的人們紛紛丟下行李追趕火車;而車上年幼的孩子們不解發生什麼事,開心對窗外人群揮手……那些追火車的人絕望的眼神,深深烙印在漢娜心中。

 
告別親人

小轎車密密實實擠進了七個大人、一名嬰兒,還有兩條狗。蒂娜(Dina Brazhnyk)緊緊抱著一歲半的小女兒,身旁是二女兒和兩隻愛犬,十六歲的大女兒縮進後車廂。離開躲了五天的地窖,先生緊握著方向盤,小心翼翼避開砲火,護送心愛的家人往西部邊境前進。

蒂娜是幼兒園老師,家住中部克羅夫涅斯基(Kirovogradskyi)。開戰之初,只要聽到空襲警報聲,她立刻抱起小女兒,和家人從五樓住家沿著樓梯衝到地下室避難。但一天空襲三次,抱著小嬰兒上上下下跑太危險,先生決定帶一家人到鄉下父母家避難。然而鄉下情況更嚴峻,每天四次空襲,有時晚上還有第五次;蒂娜和公婆一家人只能躲進儲存食物的地窖。戰火愈來愈烈,地窖又冷又擠,食物愈來愈少;先生和父母一致決定,必須把她和孩子們送走。

四面八方都是爆炸的火光,熊熊烈火照亮了夜空,小轎車顫抖前行。沿路躲避空襲、尋找加油站、通過一個又一個檢查哨……六天後的清晨,蒂娜一家人終於到達邊境朋友家,在地板上倒頭就睡。這一睡,竟然睡了三天!或許是太疲累,或許是醒來後要面對的現實太殘酷,因為分別的時刻到了。先生和蒂娜以及三個女兒一一擁別後,重回來時路——回故鄉參戰。

含著淚的蒂娜不能回頭,接下來她必須獨自帶著孩子們穿越邊境,朝異國他鄉的未知,勇往直前。

 
波蘭生活

波蘭,是烏克蘭的鄰居,也是通往歐洲的門戶。開戰後第一時間,波蘭政府就在兩國相連五百多公里的邊界上,開闢了八個關口,接納急速湧入的烏克蘭老弱婦孺。幼教老師蒂娜和三個女兒,經過多天艱難旅程,穿越其中一個關卡,抵達了華沙中央車站。在難民接待點完成登記後,被帶到一個擁擠的收容所。

滿滿人潮中,抱著嬰兒的蒂娜很快吸引了工作人員的注意,馬上幫忙找床位,還貼心送捲餅,讓孩子充飢。疲憊又茫然的蒂娜,看著手中的捲餅——外包裝上有個紅色愛心,上面寫著:「很好吃!」還有一句話,直達她空蕩蕩的心:「愛,會讓一切好起來的!」蒂娜的眼眶瞬間溼熱起來……

在關卡的另一端,音樂家黛西和女兒達瑞婭,也正艱難地穿越烽火,往波蘭而來。

開戰那天,黛西居住的城市在飛彈密集攻擊下,幾乎整個著火了。她顫抖著發動車子,載女兒匆匆逃離;路上遭遇槍戰,所幸一輛坦克翻車,讓她趁隙駛離。到鄰鎮和經營幼兒園的好友露柏(Luvbov)會合後,十四個人一起躲進地下室。五天後冒險出來為孩子們找食物、買藥,發現街上都是俄羅斯軍人和坦克車,才知道城市被佔領了。一個月後人道走廊開通,黛西毫無懸念決定離開,因為戰爭毀了女兒的生日、奪走了她的快樂,她要盡全力保護女兒的生命安全!

只有一年駕駛經驗的黛西,鼓起勇氣自行駕車,踏上了離開國境之路。一路上小心翼翼避開烽火,共通過了二十二個俄羅斯檢查站的嚴格查驗,一行十四個人終於在七十二小時後平安抵達波蘭,在華沙一間教堂的修女宿舍,暫時安頓下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