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益「扇」——鄭榮祥
◎撰文/黃惠珠 攝影/黃筱哲
從前修護軍機,每個動作都攸關飛安與軍紀;如今維修電扇,他用一貫的敬業慎重對待。故障電扇在鄭榮祥巧手下再生物命,找到新主人,這位老軍官也將自己回收,在人生跑道重新起航。
慵懶的夏日午後,知了在樹梢輕聲歌唱,阿嬤手上拎著電扇,踏著因臃腫而沈重的腳步,走進臺南善化環保站。斷了頭的電扇,隨著阿嬤緩慢的腳步,一路左右搖搖晃晃。
「師兄,這臺電風乎你修理。」阿嬤笑吟吟地說著,露出掉了一大半的牙齒。
環保牌電扇在淳樸的善化鄉間,遠近馳名,尤其溫度一飆高,電扇就嚴重缺貨了,沒有排隊登記,是沒有機會惜福的。鄭榮祥一看就知道阿嬤要「舊換新」,趕忙放下修了一半的電扇,一邊擦拭額頭上的汗珠,一邊引領她來到後面的惜福屋。
淺藍、純白、翠綠、桃紅……惜福屋裏,各式各樣的電扇林立,不同的顏色、造型、高矮、大小……就像春天的百花,爭奇鬥豔。
「電風好用嘸?」阿嬤是環保牌電扇的愛用者,身材瘦削卻硬朗的鄭榮祥一面招呼她,一面為她尋找合意的電扇,慎重的態度,就像為她精挑細選未來的媳婦。
「好用,好用,俗擱好用。足有風!足感恩ㄋㄟ!」阿嬤笑得闔不攏嘴,談笑間看中了一臺輕巧可愛、剛噴過漆的桌上型電扇。
雖然是二手電扇,卻都是經過鄭榮祥嚴格品質管制,每一臺都保固一年,使用有問題可換新。鄭榮祥接過阿嬤中意的電扇,隨即插上插頭,再一次測試性能及運轉狀況,確定沒問題,才恭敬地將電扇交到阿嬤手中。
阿嬤拎著「新」電扇,眉開眼笑地走出環保站。送走了阿嬤,鄭榮祥又回到修護區,拾起剛才修了一半的電扇,繼續推敲、琢磨,尋找蛛絲馬跡解決問題。
他就像妙手回春的老中醫,每一臺病入膏肓的電扇,經過「望、聞、問、切」,把脈開藥,幾乎都能藥到病除,從廢鐵區再度走向展示臺,重新粉墨登場,迎接生命第二春。
 |
修電扇與修飛機的原理相通,只要一條線路接錯,就可能引發馬達燃燒。面對碩大如飛機或是小巧如電扇,鄭榮祥用心的態度都一樣。 |
抽絲剝繭,重新組合
發揮延續物命的功能,還能將義賣所得匯入善款,是鄭榮祥所始料未及的。這一切與他過去幾十年來修護軍用飛機,或多或少有著連帶關係。
一九三七年,鄭榮祥出生在臺南務農家庭。初中畢業後,升學目標未定,得知空軍機械學校正在招生,十六歲的他便去繳交成績單,孰知核准通過,在還摸不清楚學校的屬性時,軍旅生涯已經開啟。
就讀機械修護科的他,每天面對的是一架架的戰鬥機、軍刀機、轟炸機……每架飛機上面都擺放著機關槍,機關槍裏裝滿了子彈,準備隨時上膛。所以進場修護,第一個要牢記的動作,就是先卸下子彈,以確保生命安全。
軍機修護,責任重大,每一個動作,都要非常用心,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有一次,飛行員出勤時,發現發動機的壓力錶跳動異常,落地後提報修護組,鄭榮祥隨即帶著同仁進入進氣道檢查。
進氣道位於飛機的腹部,裏面既陰暗又狹窄,兩個人摸黑爬進去。忙了半天,手上全沾滿了油污,臉上垂掛著豆大汗珠,依然找不出問題癥結;窩在裏面,愈急愈沒頭緒,傷透了腦筋。
飛機在空中飛行,只要一顆螺絲沒鎖緊,都有可能造成失事。因此,無論再怎麼困難,還是要找出原因。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推測,鄭榮祥認為問題可能出在傳送器,於是換了一個新的,測試不行,又拿另外一個來換,還是不行,再換另一個……就這樣進進出出爬了好幾次,花了一整天時間,更換了四個傳送器,才將故障排除。
不厭其煩地摸索與探討,磨練出鄭榮祥謹慎細心、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加上得牢記錯綜複雜的配件,以隨時應付各種棘手問題。服務空軍三十幾年來,他不僅熟諳飛機性能配件,也訓練出超好的記性。
而修電扇與修飛機的原理是相通的,雖是一臺小小的電扇,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只要一條線路接錯,就有可能引發馬達燃燒,整臺電扇也就報銷了。面對碩大如飛機或是小巧如電扇,鄭榮祥用心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擁有修理飛機經驗的鄭榮祥,面對故障的電扇,總是比別人來得駕輕就熟些。每一臺電扇,他只要插頭一插,大概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不會轉動的,先噴除鏽劑試試看,「電扇要定期保養抹油,壽命才會長久,如果沒有抹油,軸心生鏽卡住,就無法轉動了。」
「電扇有沒有保養,看網罩就知道,有的拆下來,蜘蛛絲布滿一團又一團,也有的棉紗纏了一大坨。」鄭榮祥本著修飛機磨練出來的耐心,將電扇一一抽絲剝繭;斷了頭的、斷了腳的、斷了翅膀的,分門別類,再循序漸進,尋找問題的根源去對治,並重新搭配組合。那些廢棄的電扇,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澆了水後,又開始呼吸了起來。
環保站要什麼、有什麼。電扇修好了,運轉順暢了,但是全身髒兮兮,鄭榮祥拿出回收的洗髮精、沐浴乳、過期香皂,開始為它們洗澡,將它們洗得乾乾淨淨。接著,生鏽的外殼,用回收的噴漆,寶藍的、淡紫的、粉紅的……一一為它們著上彩妝。雖然只是廢物利用,電扇卻因此而重現美麗光澤。
有些民眾來挑選電扇,嘴巴會嫌東嫌西挑好久,鄭榮祥總是耐著性子解釋:「回收的,沒有新零件,難免美中不足。」民眾嫌歸嫌,卻是一次惜福了好幾臺。
不懂得保養的人,鄭榮祥還會傳授保養祕訣:「洗外殼就好,馬達不能洗、不能整臺用水沖刷、要定期抹油……」用心的態度,就像面對一架征戰抗敵的飛機。
 |
鄭榮祥沿用昔日軍中作業模式,在筆記本中仔細記錄每一臺電扇的外觀、故障處理狀況;測試正常後,再記錄民眾惜福日期保固一年,良好的品質贏得遠近口碑。 |
移植經驗,對治雜症
做事力求盡善盡美的鄭榮祥,沿用昔日在軍中的作業模式——飛機有問題,必須填寫詳實報告往上呈報,以避免空難發生;而現在每售出一臺電扇,他都在筆記簿上詳細做紀錄,並標示售出日期。根據筆記簿統計,平均每年約流通三百臺大大小小的電扇。
美援時期,政府宣導物資節約,所有從飛機上拆卸下來的零件,不能丟棄,以延續物命。由於政令森嚴,不得違抗,大家只能唯命是從;鄭榮祥從小就養成勤儉的好習慣,這法令對他來說,一點都不困難。
在空軍基地,當分配到屬於自己的零件放置區後,鄭榮祥的零件總是堆得比別人多。每一個零件都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物命,他全視如珍寶,捨不得丟棄,且在必要的時候,馬上派得上用場。
鄭榮祥將當年空軍基地的零件區,移植到環保站。他規畫了一個專門放置各種電扇配件的倉儲區,這個倉儲區雖然擁擠卻井然有序,就像一個縮小型的五金百貨工廠,裏面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扇葉、外殼、底座……分門別類,足以應付各種廠牌、尺寸、款式等疑難雜症。
同樣是延續物命,不同的是,當年收藏的是飛機配件,用以鞏固國防、確保人民安全;如今收集的是電扇零件,可為鄉民帶來一夏的清涼。
自從來到環保站做志工,鄭榮祥看著全新的衣服、鞋子、筆記簿……一一被送進環保站,心中感到很不捨。承襲自父母的儉樸性格,他不僅珍惜電扇的每一個零件,所穿的衣服、鞋子也幾乎都是回收的。
金門八二三炮戰爆發時,鄭榮祥已經從軍校畢業,開始在基地服務。一架架保衛金馬的戰鬥機、轟炸機在臺灣海峽上空巡邏,耗油量大,回到基地,就必須快速將副油箱的油裝滿,以隨時待命。身處在風聲鶴唳的年代,負責裝油工作的鄭榮祥,已隱約感受到所處環境的責任與使命。
而軍機修護,更攸關性命安危,過程中不能有任何閃失,失職者可能遭軍法處置。三十幾年的軍旅生涯,鄭榮祥就這樣日夜扛著沈重的責任與巨大的壓力。
在環保站修理電扇,有時間就多做一些,碰到無法解決的難題,如大同古董電扇,找不到零件更換,可以等,不用急。沒有壓力的工作,讓鄭榮祥覺得分外輕鬆。
「除了沒壓力,還可以為地球盡一分心力,讓我這個老人家動動腦、打發時間,不會在家裏無聊、看電視、打瞌睡。」每天有事做,生活有目標,鄭榮祥很珍惜這樣的年老時光,覺得環保站是老人的快樂天堂,也是修心養性的好地方。
往事如煙,依稀記得那個拿著成績單,糊裡糊塗報考軍校的國中少年郎才在眼前,怎麼一轉眼,已經白髮蒼蒼?鄭榮祥看著這些廢棄的電扇,不正是自己人生的寫照嗎?「被社會淘汰後,又被慈濟回收。」他不禁莞爾一笑。
 |
上午分類書報廢紙,下午修理電扇等二手家電,一週「上班」七日,幾乎全年無休,鄭榮祥笑說能做就是福。 |
再生家電,重獲生機
住家離環保站車程不到十分鐘,二十多年前鄭榮祥就開始利用晨間做回收;他說,早上空氣清新,做回收就像在做運動,精神分外舒暢。回收完畢,回家補眠,睡飽了,再去上班。
四十八歲從軍中退休的鄭榮祥,前後又待過嬰兒車製造工廠、鞋業工廠。五十五歲那年,還因為工作表現優異,獲得公司主管的肯定,頒發「模範勞工」匾額,予以獎勵。直到六十二歲正式退休,他才隨太太一起到環保站做志工。
當時環保站志工少,人手不足,鄭榮祥會跟著環保車出去載回收。五花八門的回收物,無奇不有,跟完車回到環保站,他捲起了衣袖,開始做大宗分類。
修理電扇的發想,是來自資深志工陳昭雄,他曾經看到一臺市價一千多元的電扇,只因變電器壞掉,就被淘汰了,不免覺得可惜;而變電器這種零件,在環保站的廢鐵區裏任意撿都有,於是他在心中盤算著,是否能找人來修理?
「做代誌頂真,有責任。」是陳昭雄對鄭榮祥的印象,於是他提出了「修電扇」的建議。鄭榮祥心想,自己累積了二、三十年修理飛機的經驗,修電扇應該不至於太難,也就決定嘗試看看。
果然,他愈修愈有心得,愈做愈得心應手。幾年下來,上午整理書報,下午修理電扇,「修電扇」不知不覺已成了他的第二專長。
鄭榮祥修理好的電扇品質好、口碑佳,常有人一次惜福好幾臺。眼看著環保站裏的廢棄電扇都修完了,陳昭雄又想出另一套辦法——舊換新,鼓勵民眾將壞掉的電扇,拿來換修理好的。消息傳出去,各種疑難雜症的電扇,從四面八方集合到環保站來。
十幾年前,陳昭雄自己也捐了一百元,惜福了一臺啟動器壞掉、轉動不靈活的電扇,經過鄭榮祥的巧手後,一用用了十幾年,至今仍謹守崗位,為家人消暑解熱。
不只是電扇,包括檯燈、果汁機……鄭榮祥只要能修理的都盡量修理。二手屋裏,除了電扇,許多再生的二手家電,也靜靜地等候有緣人來結緣。
有人覺得辛苦了一輩子,退休後應該去環遊世界、遊山玩水;鄭榮祥卻覺得出國旅遊,不僅身體勞累、又浪費錢,實在不值得。
「能做是福,能做代表身體健康,去慣了,沒去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鄭榮祥除了除夕及春節放年假外,幾乎全年無休。每天上午八點,他準時到環保站,一直做到下午五點左右。偶爾,他去參加社區的助念、告別式,結束後換下制服,仍是趕去環保站。
一天下來,鄭榮祥在環保站的時間比在家裏還要多。他擔心只要一個上午沒去,書籍報紙就會堆成一座小山丘;即使颳強風、下豪雨,只要機車騎得出去,他一定不缺席。
涼風習習,午後的酷熱已褪去,火紅的夕陽伴著彩霞,在天邊繪製著美麗的圖案,驚豔大地。人生垂暮時光,鄭榮祥與這些廢棄電扇相為伴,就像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好兄弟,走在黃昏的路上,一起迎接夕陽的光輝燦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