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拙」成「巧」——李瑞玉
◎撰文/陳怡伶 攝影/黃筱哲
「他們心思單純,一旦學會,就像安裝了電腦程式,做得一絲不苟。」李瑞玉想方設法為特教生謀求出路,更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接納他們。
嚴寒冬天,入暮時分。土地公廟旁,水龍頭的水嘩啦嘩啦地流,一頭亂髮的女人,左手牢牢地抓著眼神驚嚇的女孩,右手緊握水管,唰!水從女孩的頭頂直直地灌下來。只見女孩不斷地扭動腳,還打了好幾個冷顫。
「為什麼她們會來土地公廟洗頭?」李瑞玉好奇地問人。
「她們兩個是姊妹,有時會在巷口的廚餘桶找吃的,但是拒人千里,不肯接受幫助。」有人這麼說。
李瑞玉腦海浮現小時候家裏窮困的景象——
為了上學,她凌晨四點就起床下田工作,利用午休跑回家扛草餵牛;小學五年級暑假,開始到球鞋工廠當童工……雙親常為捉襟見肘的日子吵架,大姊發燒無錢就醫而往生,二姊感染小兒麻痹病毒,未及時醫治,只能匍匐爬行。
後來,嘉義基督教醫院免費開刀,讓二姊得以走路,父親心懷感念地對她說:「長大後,如果你有一碗飯吃,也要留一些給別人吃。」
潛藏的愛,在李瑞玉心底化為一股力量。
一碗熱湯圓
轉眼,冬至到了。李瑞玉手裏搓著湯圓,心裏想著那對姊妹說不定會在土地公廟。夕陽輝映時,她把煮熟的湯圓放進提鍋,朝土地公廟走去,果然不出所料。
「歐吉桑,這碗給您;歐巴桑,這碗給您。」李瑞玉刻意先把湯圓端給長者們食用,待兩姊妹望著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時,才轉身把湯圓端到她們面前,輕柔地說:「這兩碗給你們……」
這一回,極盡保護妹妹的姊姊,沒有拒絕外人的善意,李瑞玉也初嘗成功助人的喜悅。然而,她萬萬沒想到往後關懷這對姊妹,會是那麼辛苦。
「我只要靠近她們,姊姊就像獅子要咬人般,對我大吼大叫。」李瑞玉說。
蓄長髮的姊姊,畢業於公立大學,患有精神病,對人態度一向強勢;留短髮的妹妹,患有唐氏症,始終默默無言。
為了找機會接近、關心,李瑞玉常買便當給她們吃,並幫她們向慈濟申請急難救助,經評估列為長期照顧戶。
有一次,李瑞玉發現妹妹身形削瘦、熊貓似的黑眼圈,一眼望去就看得出病得相當嚴重,可是姊姊卻嚴峻拒絕關心。李瑞玉不得其門而入,甚為憂心,後來發現姊姊到附近藥局買止痛藥給妹妹吃。
李瑞玉了解兩姊妹是因沒錢就醫而亂買藥,心想這樣下去不行,一定要為她們申辦健保、申請低收入戶。而光是這兩件事情,因姊姊的反對與抗拒,讓李瑞玉努力了三年才達成。
辦健保卡需要一張大頭照,姊姊偏不讓妹妹給拍照,「你走啦,你走啦!」姊姊氣急敗壞地雙手一揮,一再推拒。李瑞玉好說歹說,甚至急得軟硬兼施,「你這樣妹妹會死掉吶!」足足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動員里長、戶政人員、護理人員、社工,大家都束手無策,最後躲在樹蔭下以長鏡頭取得側面照,才勉強通融過關。
期間,李瑞玉情商醫師到府看診。妹妹情況逐漸好轉,姊姊才稍稍收斂起敵意。
接著,李瑞玉打鐵趁熱,找戶政人員、衛教人員、醫師評估姊姊的精神狀況,好不容易為她取得申請低收入戶的證明文件,才稍微放下心頭的惦記。
儘管十年來,李瑞玉對她們的熱心不曾退減,卻從沒有一次能順利獲得應允,解決所見到的問題,包括找志工一起為兩姊妹清理垃圾堆積如山的家、找人裝配水電、裝設鐵窗。每一次她都必須絞盡腦汁、費心哄求,或用大嗓門呼喊,或在樓下耐心等候。
「她不可能開門的啦!」鄰居見狀,勸李瑞玉打消念頭。
「裏面一個瘋子,外面又來一個!」有人搖搖頭地說。
有一次,好不容易勸服姊姊答應志工進屋打掃,見妹妹頭髮凌亂,大熱天裏,李瑞玉跑回美容院拿剪刀為妹妹剪頭髮。房內找不到任何座椅,妹妹乖順地站著,李瑞玉喀擦、喀擦修剪時,竟發現妹妹落下淚珠。
剪好後,她向李瑞玉深深點頭致謝,接著走進廁所,站在鏡子前,開心地笑了。出來時,她豎起兩根大拇指,讓李瑞玉一怔,「原來,她也希望漂亮。」心疼地摸摸她的臉頰。
姊姊雖然沒說什麼,但彷彿也明白了李瑞玉的真心。找回對人的信任後,姊姊不再像刺蝟般難以接近,氣色及表達能力都明顯進步。
二○○八年金融大海嘯,政府為提振經濟,發行消費券。那一天,李瑞玉把消費券送去,姊姊卻一逕地說:「你拿去啦,你拿去啦!」示意要捐給慈濟。
有時候,兩姊妹也會到李瑞玉的美容院理髮。一到門口,妹妹就先雙手合十彎腰,向李瑞玉鞠躬再進入;姊姊則是靜默地坐下來閱讀,等待洗頭服務。
這一切,看在美容院的特教生眼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李瑞玉常請他們幫忙送水果、送便當、送粽子給兩姊妹,他們早已相互熟悉。
 |
近十年來,已有三十位特教生到李瑞玉的美容院學習洗髮技能,顧客也樂意提供機會讓他們練習。 |
信任與簡單
李瑞玉的美容院,就在天母啟智學校附近。十年前,她利用中午時間進入校園當志工協助餵食,看到孩子的頭髮長了,便自願為他們理髮。
一般孩童要坐定理髮已不容易,更何況是身心障礙的孩子。通常理髮時,老師會將孩子束縛住,孩子難免掙扎或吼叫。李瑞玉見狀不忍,請老師不要拘束孩子,讓她試試看。
理髮時,有的孩子不斷挪動身體和四肢,有的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李瑞玉只好隨著他們移動,慢慢地修剪。她一邊心疼的摸著孩子的頭,一邊和他們親切對話,儘管對方聽不懂或沒回應,卻逐漸安靜下來。
「他們真的好辛苦,怎樣才能讓他們活得有價值呢?我一定要想想辦法。」李瑞玉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幫助他們。
某日,餵食完畢,她注意到有些孩子拿著便當盒,走到藍色桶子旁,把廚餘倒出來,再把便當盒收疊好。
簡單一個動作,卻讓她靈光一閃:「他們也不是什麼都不會啊!」於是,她走進實習輔導室,向學校老師、主任表示願意提供就業機會給特教生。
「別的店家不願意收的孩子,你願意收嗎?」
「我可以試試。」李瑞玉很期待。
炙熱陽光如影隨形,李瑞玉踩著腳踏車回家,心裏盤算著要如何迎接這群孩子的到來,臉上盡是難以掩飾的笑意。
「這些孩子只要能學得一技之長,未來就有機會自力更生。」李瑞玉把心中的想法告訴先生。
「你可以的!」先生直截了當表達對太太的支持。
李瑞玉打電話告知熟客:「不好意思啦,以後我白天要帶一些弱智的孩子學習,請你晚上再來店裏做頭髮……」
「沒關係,我也可以給這些孩子練習的機會。」左鄰右舍的愛心回應,讓李瑞玉感到很窩心。
幾天後,老師帶著學生小雯來到店內。李瑞玉和設計師小希開始為她做示範教學,「客人進來時,要問好,拿毛巾圍上……一隻手先倒一點水、一點洗髮劑,另一隻手要搓揉,等到起泡了再抓……像抓膝蓋一樣,這樣抓。」
李瑞玉和小希,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小希有一位重度身心障礙的弟弟,看著小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學習,她不禁遺憾弟弟連學習的機會也沒有。因為對弟弟的愛,讓她很有耐心地教導小雯。慢慢的,她也相信小雯可以做得到。
「以前弟弟不乖,我會罵他,現在會用比較好的口氣對待。」小希指出,李瑞玉對特教生太好,過於疼他們,他們反而叛逆、不聽話,必須軟硬兼施才行。
當孩子不理李瑞玉時,她只有不捨,因為知道這些孩子不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有時候,還是得靠小希,才能讓他們靜下來。什麼時候要給糖、什麼時候要給鹽,小希總是掌握得不錯。」
在愛的環境中吸收、練習,小雯逐漸敞開心懷,笑臉迎人。短短幾個月,她就學會洗頭、按摩,還會護髮了。
李瑞玉回想小雯初來時,她善意地邀說:「小雯,吃飯囉!」「你幹嘛叫我吃!」小雯竟大吼大叫、怒目相向。生病時,帶她去診所,醫師問診時,她拳打腳踢,完全不肯配合。
「反彈那麼大,我看你也夠大膽!」客人都為李瑞玉捏了把冷汗。
李瑞玉到學校請教老師。「小雯是被媽媽拋棄的孩子,後來又飽受寄養家庭的虐待。五歲時,社會局獲得通報,將她轉送到育幼院、教養院。」
理解她因年幼缺愛,導致過度自我防衛,李瑞玉才漸漸抓到與她互動的訣竅——信任與簡單。例如不直接叫她吃飯,而是自己先吃,然後才問:「好好吃哦!你要不要吃?」除了以更簡單易懂的言語和她交流,也買她最喜歡的粉紅色衣服當禮物,加以鼓勵。
除了訓練美髮技巧,李瑞玉也訓練住在陽明教養院的小雯轉搭公車到美容院。一開始教不會,小雯迷路逾時未歸,讓大家虛驚一場。
教養院的老師建議採用分段練習,等熟悉再換另一路線。李瑞玉則在公車站牌下等待,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她也會要求孩子們若是迷路時,就到超商打電話回美容院,李瑞玉向超商人員請問地點後,就能循線找回。
有一天,小雯搭公車遇見一位視障女孩,不僅表示要讓位,還主動指引她到站下車。到了美容院,她立刻將一路上發生的事情說給李瑞玉聽,還問這是不是叫做「愛心」?見李瑞玉微笑點頭稱是,小雯開心地說:「那都是您教的!」
 |
設計師小希對特教生非常有耐心,李瑞玉表示,若沒有小希的協助,也不可能有如今的成果。 |
鍥而不捨
小雯的進步,讓老師陸續又把幾個孩子送到美容院,美容院最多容納七位特教生,至今前後來過的特教生已有三十多位。其中被老師認為最不具備工作能力,學任何東西都很慢而且聽不懂的,叫阿祥。
剛來時,阿祥每兩個小時左右就會倒躺在地上,精神非常渙散。「這是癲癇症狀,得從醫療著手。」李瑞玉自掏腰包帶他去就醫,並在老師陪同下進行家訪,請阿祥的家人提供證明文件,代為申請健保卡。
阿祥的父親並不樂意提供,「這沒路用啦!如果有一天我要死了,也要把阿祥一起帶走。」
「……你一定要救這個孩子,後半輩子一定可以靠這個孩子養你……」李瑞玉千方百計要說服阿祥的父親,但他不相信自己低智商的孩子還有潛力,用了很多理由否決李瑞玉的一片好意。
李瑞玉只好轉而求助阿祥的大哥,請他一定要協助弟弟辦妥健保局的簽核資料,幫助弟弟站起來。歷經半年餘,阿祥終於有了健保卡,能夠安心地就醫。
這一個考驗耐心的漫長過程,李瑞玉除了擔憂阿祥的身體狀況,每天也花很多時間為他示範如何洗頭。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雙手從後腦勺往頭頂」,單一方向的洗頭髮動作,阿祥學了兩個多月還學不會。「怎麼辦啊?你都快畢業了,還學不會,學校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李瑞玉著急地對阿祥說。
「老闆娘,您放心好了,我一定會學會的。」李瑞玉很驚訝阿祥竟會如此回答。
隔天開始,阿祥每天到了美容院,就先在佛菩薩面前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道:「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和學姊們都趕快學會洗頭……」說也奇怪,一個星期後,阿祥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果然掌握住洗頭的技巧了。
有一天,下午三點多了,李瑞玉忙著為客人燙髮,還沒用午餐。
「老闆娘,您還沒吃呢!」阿祥看著忙來忙去的李瑞玉,突然脫口而出。
「等一下,做好我再吃。」
「人客會等您啦!」
「這孩子竟然會關心我、提醒我。」李瑞玉的雙手交替拭去淚水。
孩子心思單純,一旦學會,就像是安裝了電腦程式,做得一絲不苟。一年多來,阿祥進步神速,會洗頭、也會數錢,讓所有人跌破眼鏡。
此時,李瑞玉覺得應該再讓阿祥嘗試不同的工作機會。
「不用薪水,只要有實習的機會就好。」每當有客人來店裏,李瑞玉就忙著探問,期待對方試試孩子的能力。
一位客人受到感動,便請阿祥到賣場幫忙。阿祥相當認真、負責又聽話,拖地、搬貨、擺貨樣樣來,為店裏減輕不少負擔。
後來,李瑞玉得知是客人自掏腰包付薪水給阿祥,既感恩又覺得不好意思。她認為阿祥的能力既然被肯定,薪水就應該由店家支付才對。
平日,李瑞玉在美容院旁設有小小回收站,並帶著小雯、阿祥和另一名特教生珊珊一起參與。三個身心障礙的孩子到左鄰右舍回收資源,感動了社區裏的人們在家做分類,並把回收物留給他們來收取。
李瑞玉一心一意為阿祥設想出路,一天她靈光乍現,請阿祥抽時間到附近較大的慈濟環保站,學習更細的資源分類。「那裏人多,學得也多,能使阿祥更快速地成長。」
果然,阿祥到了環保站學習後,每天回到美容院,都會向學姊、學妹說明如何分類,講得頭頭是道。
兩年後,李瑞玉回啟智學校探詢公家單位是否有身心障礙名額,不久阿祥就獲得中研院的工作機會。
每到新的工作環境,阿祥仍是需要人陪伴。李瑞玉情商阿祥的媽媽,陪她一起到中研院教阿祥如何安排工作順序。由於中研院院區較大,李瑞玉教他騎三輪車在八棟樓之間收取,一週後再交由媽媽陪伴,直到他能獨立作業。
順利工作了兩年,直到阿祥不小心撞傷人,被告而離職。那段期間,李瑞玉經常為他奔波法庭,由於她了解特教生的特質,因此親自上陣為他辯護,好不容易才撤銷被告。
後來,阿祥輾轉在洗衣店工作、打掃公園,也曾經到餅店學習製作方法,全是小希自告奮勇先學會,然後再耐心教他、陪伴他。
李瑞玉想幫阿祥找到更適合、更穩定的工作。後來,學校老師帶阿祥去大學應徵環保工作,試做了半個月卻還沒通過,李瑞玉心急地去找主任了解情形。主任被她的愛心所感動,答應給阿祥機會試試,但條件是「一定要通過考試。」
李瑞玉笑稱,阿祥每天要背工作環境和地點。他一個人考試,大家跟著陪考。
「一點到兩點,你要到哪裏?兩點到四點,你要到哪裏?」「西棟……北棟」每天阿祥都到美容院接受考問。
「每個鐘頭都做不一樣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大考驗。」阿祥不負眾望考上了,李瑞玉好高興。
從阿祥到李瑞玉的美容院工作算起,前後七年,阿祥判若兩人。當年,在慈濟環保站學到受用一生的分類技巧;如今,他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
「七年前,我流口水;七年後,我賺錢給媽媽,還去醫院做志工。」阿祥一句、一句道出對李瑞玉的感謝,也經常回美容院探望大家。
 |
臺北天母棒球場球賽結束後,總是留下許多垃圾,慈濟志工協助宣導資源分類、垃圾不落地,特教生阿祥等人也會隨同李瑞玉前往整理回收物。 |
●
孩子被激發出潛力,啟智學校邀請李瑞玉、阿祥和小雯去分享經驗。阿祥木訥卻有禮地在門口迎接老師,小雯則開心地和老師又摟抱又笑鬧,活脫脫一個快樂少女的模樣,很難想像她以前是從不跟人講話的孩子。
李瑞玉表示,這些孩子通常眼力比較差,手指末稍神經不健全,指端的力氣也弱,但是大約工作半年,力氣就會出來了。透過手指末稍神經的使用,刺激了他們腦部的發育,也提升了智力。
只是,他們常常聽不懂話,譬如教阿祥洗頭時要「拉直線」,他卻聽不懂什麼叫「直線」,客人笑說被他洗得快「腦震盪」了。李瑞玉嘗試用不同方法解說,直到以「爬樓梯」舉例,他才聽懂。
長期跟孩子相處下來,李瑞玉發現他們的記性特別好,只是遇見陌生人時,容易緊張、惶恐。然而一旦熟悉了,他們就能夠敞開心胸、掏心掏肺地和客人聊。
「這些孩子最大的進步,就是會指出我的缺點!」對孩子能提出她的缺點,李瑞玉一點也不以為忤,反而感到很開心。
除了美髮工作,李瑞玉也對孩子們進行生活教育,藉以拓展他們的社會關係。她教他們分工合作做午餐,有的上市場採買,有的負責揀菜、洗菜、炒菜,即使買錯了、鹽放太多了、吃到炒黑的高麗菜,她都當成生活趣事。
她還讓孩子擦窗戶、拆洗電風扇,教他們用餐後,要馬上刷牙。美容院的一隅,闢一個小學習空間,在顧客稀少時,讓他們學習寫字、畫畫。孩子們也從電腦中搜尋喜歡的歌曲,一起高歌。而李瑞玉支付給這群孩子的薪水,跟一般美容院的助手並沒有兩樣。
她強調他們需要的絕非是同情與憐憫,亦不應過度保護,而是適度地讓他們有更多工作及活動的機會,例如:拖地板、騎單車等,來刺激、活絡他們的觸感,使手腳不致退化萎縮,進而訓練他們自我生活的能力。
這些孩子的生活學習,也是李瑞玉的功課之一。像女孩們有時連生理期來了都不知道,她就得定時提醒;平時外出服的穿搭,也是她幫忙打點。
雖然明白付出不應該求回報,但李瑞玉還是希望孩子們多行善事,為自己的來生植福。教他們把客人給的小費,各自存入錢筒捐出助人;帶他們去慈濟做志工、上街頭募款、到環保站整理舊衣,甚至回花蓮靜思精舍為照顧戶義剪。
「這些孩子的心真的很單純,很值得學習,他們也是我的教授。」李瑞玉語帶讚歎,並感恩這群特教生給她很多學習的機會。
孩子們過去害怕、恐懼面對人群,不敢與人互動,現今多數投入清潔工作或是在超市整理貨源,不再成為家人與社會的負擔。
「我只是提供空間和時間,最重要的還是社會大眾的接納,他們才有機會走入人群,面對人生,養活自己。」李瑞玉靠愛心和毅力創造了奇蹟,她說:「凡事,總是會找到一條更好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