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8期
2015-01-26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人世間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發現歡喜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8期
  【心靈交流道】

親身感受,然後相信

國小五、六年級時,導師常給我們寫《靜思語》的學習單,一句句好話配上生動故事,滋潤了我幼年心靈,我也花費心思在每張學習單上寫滿心得與感受,並且美化學習單;老師給我很好的評語和回饋,更在期末作品展覽時被發表。

那時,寫靜思語學習單是我最快樂的作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以感恩心對待周遭的事物,可以化惡緣為善緣」,這句話搭配的故事是「快樂的老人」──有位老人家天天都很快樂,村人們好奇他如何維持,他的回答是:「就算遇到逆境,我也會覺得幸運;因為只有我遇到而別人沒有,讓我多一個可以學習成長的機會。」老人的豁達與樂觀,從那刻起伴隨著我往後的人生。

進入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就讀後,接觸慈濟人文,才知道靜思語是上人的智慧結晶。大四期間,來到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實習,巧遇上人行腳慈濟關渡志業園區,我特地排開採訪時間,參加人文志業中心同仁溫馨座談會,希望認真聆聽一次完整的開示,找到靜思語的源頭。

上人說:「昨天出門前看氣象預報,還不相信天氣會那麼冷;可是下火車、來到關渡,真的是很冷。」說真的,當下我有些失望,覺得這句話平凡無奇,但是上人接著說:「人總是要感受後,才能有體悟,才會相信;若沒有實地去了解,總會有所疑惑,像是今天也是一樣。」這彷彿教誨我要親自去感受、體悟,才能從中吸收到大智慧;原來上人說的話看似平凡,卻不平凡,是從淺白平淡中教導大家擁抱智慧!

一句靜思語雖然簡短,卻能正中人心,使困頓的人能夠豁然開朗,充分發揮本性的真善美,在生命中綻放美好的光明。如今我結束四個月的實習,過程中雖然遭遇不少挫折,但是我始終記得靜思語的智慧以及快樂老人的正向樂觀,也將以此讓未來的人生更美好、更光明。

基隆 黃琬云

 

小木屋前的一家人

凌晨三點多,我們一行人摸黑從馬來西亞的巴生市(Bandar Klang),驅車前往東海岸大水患災區彭亨州的淡馬魯榴槤村。沿途車程三個小時,車子寥寥無幾,只有插著不同旗子的卡車、巴士,載著四面八方滿滿愛心前往災區;車子毗鄰時,乘客彼此相視微笑,頗有《惜緣》歌詞所云「助人為樂知何似?笑而不答心自閒」的意境。

大水過後,災區斑斑泥跡,有些板屋、磚屋的牆更是倒下。堆積在屋外的小山,是水災中損壞的家具、電器、床褥、書籍等;從地上撿起破損的紙幣,在災難中竟是如無用之物。我們分組清掃,那撲鼻的霉臭味,若非親身體驗,實在無以想像。

踏入一間內外滿是泥濘的小木屋,一位老爺爺正吃力地把泡了水的床褥拖到屋外;我們趕緊上前幫忙,並詢問老爺爺吃過飯了嗎?家裏有沒有食物?老人家回答,早上只吃了兩塊糯米糕,因為災區限水沒辦法煮午餐,於是我們馬上聯絡,請香積志工準備熱食送來。老爺爺說他有六個孩子,有五個在外地工作,住在附近的孩子也是受災戶,不忍心要孩子回來打掃。小木屋旁,老奶奶又累又難過地望著屋內的東西變成垃圾,我搬張小凳子給奶奶坐下,開始幫她按摩。

老奶奶述說著住在避難中心的十二天期間,都吃生冷的罐頭食物與麵包,連熱水都沒有,甭論熱食;又說,自己有五個媳婦、一個女兒、二十多個孫子,但沒想到第一個幫她按摩的人,竟是一個宗教、膚色迥異的華裔女孩。

為了讓老人家能夠感覺自在,我們開始唱起馬來童謠,當我們唱到第三首「老烏鴉有兩子,老奶奶剩兩牙齒」時,老奶奶突然大笑,一看奶奶的牙齒,我們也跟著一起大笑,原來老奶奶的假牙被大水沖走了。失去兒子所贈送的珍貴假牙,本該是件難過的事,但是老奶奶心開了,邊說邊笑、比手畫腳敘述這件事,當我們又唱到「老奶奶剩兩牙齒」,她還笑著糾正我們,她剩的是三顆牙齒。

原本安靜的家突然鬧哄哄起來,笑聲在空曠中迴盪,參與以工代賑清理家園的鄰居紛紛跑來瞧看,看著馬華一家親的畫面,大家眉眼間都充滿笑意。

熱食來了,我們陪著老奶奶、老爺爺在小庭院一起用餐。老人家看著被志工清理乾淨的庭院,還有滿庭院的志工陪他們用餐,直說真像開齋節的開門宴。

一個上午,和兩位老人家建立了感情,我把老奶奶的手塞到老爺爺的手裏,起鬨要兩人手牽手在家門前拍照。他們靦腆地牽手回望小木屋,執子之手相伴半生,水災無情,人間有愛。那畫面好美!那笑容更美!

臨別時,老奶奶已經把我當孫子了,走到哪都抓緊我的手。若非慈濟的因緣,我們相隔數百公里遠,又怎麼可能有機會結這一分異族祖孫情!

人生旅程中,太多過客與故事。或許在老奶奶記憶裏:那一年,大水退去,來了一群藍天白雲的人們,在午間的小木屋外,用愛把憂愁帶走。而在我記憶中,不捨與心疼,在奶奶的笑聲中,也安心地變成一分祝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