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食供應】 溫暖的滋味——三十六萬份愛心便當
◎撰文‧邱如蓮、蔡惠玲、李麗香、胡青青
大水、淤泥圍困,加上停水斷電,如何解決「吃」的問題?
災後連續半個多月,慈濟供應超過三十六萬份熱食,
急難時也不忽視環保,再麻煩也堅持不用免洗嬤耤C
涉過大水、穿越淤泥,艱難送達的一盒盒熱便當,
不只是填飽肚子的食物,更盛滿鼓舞人心的深切祝福。
慈濟高雄分會曙U裏,人聲鼎沸。
桌子併起,人龍排成兩列,一個個環保徽隻b彼此手中傳遞著;我盛香積飯、你放一點香鹹配菜,菜色雖簡單,卻能溫暖受災民眾的身心。
這條愛心生產線,節奏緊湊迅速,人人身手俐落。年輕人忙著搬運食材、將便當裝箱,力氣小的孩子則仔細擦拭一個個消毒過的環保徽陛C
不一會兒奶牷A一箱箱便當整齊排列,快速分送各區,提供受災民眾一懋饕﹛C
愛心生產線,
從破曉忙到深夜
一萬六千公斤香積飯,八月八日連夜從花蓮靜思精舍急送南部災區;在此同時,台北緊急調度九萬個環保碗南下。
九日凌晨兩點,第一批支援物資送達高雄靜思堂,眾人連夜整理;天未亮,香積志工已在廚房裏忙進忙出,洗菜、切菜、用熱開水浸泡香積飯。
開設曙U的志工呂清潭在廚房忙碌調度,指引志工用最快速度變化出可口菜色。翻炒的鍋爐熱氣蒸騰,志工們個個忙得汗流浹背,但想著鄉親的迫切需要,手上的鍋鏟一刻也停不下來。
不多久,曙U裏一千多位慈濟人和社區志工,已經戴上口罩、手套,動作快速地裝填著一個個飯盒。
電話聲此起彼落,白板上迅速添上一筆又一筆請求支援的記錄。志工李義輝說:「多虧了平時落實社區。民眾從媒體、網路得知慈濟持續為受災民眾準備熱食便當,一天內湧進了千餘人幫忙。真的很感恩!」
冷水也能泡,營養香積飯
有感於水災發生時,居民無法外出採買,且停水斷電難以煮食;從二○○○年象神風災開始,慈濟大規模提供熱食給被水圍困地區的居民。
和過去不同的是,此次愛心便當的米飯,是慈濟研發的乾燥「香積飯」,不需用水洗米、不需燃料烹煮,熱水沖泡三十分鐘就能變成營養的米飯,節省資源與人力,也能快速備妥大量便當。
慈濟長年在世界各地賑災,「香積飯」是針對賑災所研發。只要有開水,就可沖泡成乾飯或稀飯,無需炊具;且兼顧營養、美味,目前研發出玉米、花椰菜、雪菜、咖哩、香筍、蔬菜、紅豆糙米、綠豆糙米等口味。
不僅食材準備用心,慈濟人對於盛裝食物的徽陛A也要求做到環保與衛生。慈濟長期提倡環保,不使用免洗嬤耤A即使急難時刻也不怕麻煩,堅持使用環保徽陛C志工陳幼卿說:「水災過後處處污泥、垃圾,若再大量使用免洗嬤耤A更增加環境負擔。」
此次共提供災區近十五萬份環保嬤耤A居民用畢收回後,志工從清洗、擦拭到消毒,每一道手續都不輕忽。
水路送便當,吃出溫暖滋味
一箱箱飯盒清點上車,慈濟南區急難救助隊員韓玉銅,用手機聯絡其他伙伴。這一趟,準備送往屏東佳冬。
志工鄭豐瑞抱著「使命必達」的心情:「知道有人等待,路再難走還是要去。有路就選路、沒路就找路,要安全地把物資送到民眾手中才行。」
滂沱大雨直直落,從高雄往屏東行駛,到高屏交界區就遇到封橋,改走堤防道路。過高屏大橋後進入佳冬鄉,遠遠就看到警方拉起黃色封鎖線,線外萬頭鑽動,人人引頸盼望。大型消防車、橡皮艇、水上摩拖車、悍馬軍車、各方馳援運送物資的車輛充塞街道。
志工經警員帶領進入塭豐村。遠遠望去如同一片汪洋,水面上只能看到少數屋頂;哪裏是道路、哪裏是漁塭,已無從分辨。
在村口卸下一箱箱便當及礦泉水,志工一一為等候的村民遞上。一位老媽媽和家人隨即站在路邊吃了起來,她邊扒飯邊說:「已經兩天沒吃到熱熱的東西了,能吃到慈濟送來的飯盒,非常感恩!」
頂著強勁的海風,救難人員駕著竹筏,載送志工深入村莊致贈物資與熱食。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