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4期
2009-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4期
  【人‧文‧新‧生】 大愛回饋國際

◎撰文‧葉子豪

專業團隊搶救生命、普羅大眾出錢出力……
源源不絕的愛心湧入災區,展現超越彼此、無國界的大愛。
這分人道精神延續至今,讓台灣民間的慈悲濟世行動更為活躍。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七日,土耳其遭受七級以上強震侵襲,數萬人往生。

八月二十五日,慈濟發起「馳援土耳其、情牽苦難人」募款活動,踴躍捐輸的民眾很多,卻也有不少人大聲表示不同的意見,認為「台灣都救不完了,還救到國外去!」

但誰也料想不到,三十五天後,在土耳其災民含淚收拾家園的同時,台灣竟也遭逢強震侵襲。除了國內軍警消及民間救難志工總動員搶救生命,來自全球二十一個國家、三十八支國際救難隊伍,也趕抵中部災區,冒險進入斷垣殘壁搜救受困者。

鄰近的日、韓、新加坡,以及太平洋對岸的美、墨等國,都派出菁英團隊;就連土耳其也派出四十三名救難人員,在彰化縣員林鎮救出一位受困達五十小時的婦人。

當透過電視畫面,看見婦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幕,台灣社會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道精神,已有全新的看待與省思。

守護鄉土,患難與共

九二一大地震,是二次大戰以來台灣地區傷亡最慘重的災難之一;兩千多人葬身瓦礫、家園毀損、身心受創。

這是個人難以承受的劫難,也是震撼整個台灣社會的慟。災後,專業團隊搶救生命、普羅大眾出錢出力;源源不絕的愛心投入災區、協助復建,展現超越彼此,無國界的大愛。

台北樂生療養院,三百多位因痲瘋病侵襲而致身障的長者,合捐了百萬以上善款。募款發起人之一金義禎表示:「我們不總是弱勢、被憐憫的,我們也可以對社會付出關懷,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而遍布各地的慈濟志工,災後或開車載送物資,或奉上一碗熱食,或站在罹難者家屬身旁,提供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藍天白雲身影,成為安定社會人心的力量。

國際愛心支援、本土善念凝聚,讓台灣民眾重新意識到,不分彼此、互助互愛的美好價值;曾經受到幫助的人,最具體的回報就是「患難與共」——

地震後一年多,二○○一年夏,桃芝颱風肆虐,台中東勢的九二一受災戶,前進遭土石流危害的苗栗縣卓蘭鎮白布帆社區,為一百二十多位居民清掃家園。

一個月後,納莉颱風水淹大台北,南投縣中寮鄉民帶著鋤頭搭車北上,進入滿地泥濘的市區幫助市民清理家園,回報了台北人在九二一地震時,對家鄉的援助。

二○○九年八八水患後,PTT網站號召數百位年輕網友,跟隨慈濟志工深入災區。其中,一位年輕女學生幫助年邁的阿嬤清理家園。阿嬤問她為何來當志工?女孩說,她家曾是九二一受災戶,當時雖年幼,卻仍記得從許多藍衣白褲的慈濟志工手中,接過熱騰騰的便當。如今有人需要幫助,她想回報感恩……

愛能遠揚,是因為有一顆顆守護鄉土的心作為基石;而親身經歷的痛苦與教訓,更在「後九二一時代」,化成支援世界的力量。

發揮大愛,回饋國際

有鑑於大震當下,台灣救難團隊的地震災害救援能力有所不足,政府與民間痛定思痛,積極添購裝備,加強人員訓練,增進台灣的搜救力。

消防署成立了特種搜救隊;台北市則接受內政部轉來的九二一賑災善款,加上追加預算,成立國際搜救隊。而民間的中華搜救總隊,則由慈濟基金會捐助價值兩千萬台幣的救難器材及救災車輛。

自二○○一年元月的薩爾瓦多大地震開始,經過強化的本土救難隊伍,如台北市國際搜救隊、中華搜救總隊,便帶著生命探測器等先進搜救儀器,參與國際災難搶救。

其後,二○○三年伊朗巴姆大地震、二○○四年底印度洋大海嘯,乃至二○○八年的四川地震、緬甸風災……台灣的救難隊及志工,都不曾在搶救及賑災行動中缺席。

「我們請當地人一起參與,啟發善念和愛。」資深慈濟委員羅美珠表示,在四川賑災行動中,慈濟志工帶動當地受災民眾為鄉親烹煮熱食、教當地小朋友擔任志工,膚慰受災阿公阿嬤等;以「受災戶關懷受災戶」的作法,都是延用九二一賑災的經驗。

「在帳棚、組合屋住了半年,我了解那種失去家的滋味。」東勢慈濟志工陳麗珠,對四川地震受災民眾的處境感同身受;踏入四川災區那一刻,她看到慈濟人用環保碗盛裝熱食,雙手奉給鄉親,重現了十年前慈濟志工膚慰九二一受災民眾的動人場景。

「很多東勢居民還留著那個碗,有些人後來成為慈濟志工,仍是用當初那個環保碗。」陳麗珠感恩地說。

濟貧救難,布善種子

在「愛心輸出」的過程中,慈濟不僅給予受援助的外國災民、貧民,實質而必要的物資援助,也不忘帶動受助者付出善行。

「我也要學慈濟人,幫助比我更苦難的人!」緬甸農民閔壽(U Myint Soe)表示,二○○八年五月納吉斯風災後,他接受了慈濟的肥料援助,不僅復耕順利,收成也因此增產百分之十。他和同村的農民,決定仿效慈濟四十多年前推動「竹筒歲月」日存五毛錢的作法,用「日存一把米」的方式,累積白米變賣捐款。

愛灑國際的隊伍、聞聲救苦的足跡,顯示後九二一時代的台灣,雖在全球金融風暴下面臨經濟蕭條的困境,民間慈悲濟世的行動更為積極。

因全球暖化影響,地球上的災難有變本加厲的趨勢;從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地震,到二○○九年的莫拉克風災,十年之間,小小的台灣一再遭受天災重創。

在受災民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刻,無數的善行已迅速而普遍地進行。莫拉克災後,成千上萬奔赴災區的志工,說明了災難從不曾讓台灣倒下;因為有愛,即使一時落難,希望的曙光就在不遠處。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