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9期
2011-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南非德本
  特別報導‧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喜樂證言
  慈善國際‧泰國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9期
  二十五日 有福人生

 

◆9‧25《農八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能為人服務,就是有福人生。

福盡業來,無常現前

佛陀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時,某日獲邀入城受供養,並為大眾說法。出城時在路上遇到一位牧牛人,手持長鞭趕一大群牛,牛群聽從牧牛人的指揮向前走,但行進間不太安分,會彼此以角相鬥、鳴叫。

佛見此景心有所感,回到精舍後,向阿難尊者等比丘述說心中感觸。這群牛是屠戶所養,本有千頭,屠戶每天都請人放牧,到城外找鮮美的草讓牛食用,以便增肥、成長,再擇取肥壯的牛殺之取利。經過一段時間,被殺死的牛已經過半,但倖存的牛仍然不知不覺,還是日日隨牧牛者出城吃草,彼此相鬥、鳴吼。

佛陀感嘆眾生深陷愚癡苦難中而不知不覺;世人亦是如此,只看眼前利、著重目前的生活享受,無法開闊心胸眼界了解佛法、不能覺悟。一如屠戶養牛、賣牛、殺牛,不只為了生計也為了牟利,生命與福報日日遞減,罪業日日增加。

晨語時間,上人以《法句譬喻經》中〈無常品〉典故,提醒大家警覺無常,把握聞法精進的機會,莫再迷茫沈淪。

「人生無常,但多數人不知不覺,為了欲念,爭求名利、權勢,徒然造業。一旦無常現前,所追所求之事物無一能帶走,只能帶著自己所造的業力再輪迴。」

人生無常、時間不待人,上人教眾,要把握好一念心精進向道,莫再隨著欲念造業。


堅定道心,發揮良能

覺知無常,並非消極地無所作為,應把握能運用的時間與人身,為有限的生命開拓無限的價值。早會時間,上人感傷言及關山慈院蕭敬楓醫師,去年底發現罹患腦瘤,在九月二十二日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蕭醫師在臺東開業多年,長年護持慈濟志業。二○○○年三月十五日參加關山慈院啟業典禮,在上人邀約下加入醫療團隊,每天搭火車往返關山與臺東,問診親切有耐性;即使每次巡迴醫療必定暈車,卻從未放棄,還學會原住民語和鄉親溝通。

上人嘆道:「他的七十多歲生命,有豐富的人生史蹟,很多人需要他;被需要的人生最有價值。無奈人生無常,雖然蕭醫師不在了,他的醫者典範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上人勉眾學習蕭醫師的典範人生,堅定道心,發揮良能為人拔苦予樂;能讓人人安心、歡喜,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身心合齊,救世力量

志業體同仁人文營圓緣,上人殷勉同仁提起使命感,在工作崗位上盡心力。

「肩挑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擔子雖重卻很甘願;然在甘願中,難免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慈濟人說『福』、不說『苦』,因為能為人服務,就是有福的人生。只要人人合和互協,身、心、力合齊,即能凝聚救世的大力量。」

生活在同一片天之下,四大不調,大地有災殃,人類也不能平安。上人教眾,並非顧好臺灣就可以,應帶動全人類,人人有共同的愛心,發揮使命與本能。

無人能預知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卻能由自己創造。佛陀教眾開闊心胸,慈濟人付出無所求且不執著,人人自掏腰包,用真誠的愛,展開雙手去擁抱、膚慰苦難人。

上人說:「慈濟的美,美在付出再付出,三輪體空無所求。國際賑災需要克服種種困難,過程中會累、會苦、有危險。但慈濟人克服困難與艱辛,只為了讓被救的人能安心。若說有所求——只求受助者能提振信心,重新站起來,則再辛苦的付出都會很甘願。」

慈善是走入貧病暗角,濟弱扶貧;醫療是為人間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有教育才能培養各種專業領域的人才;人文則是搶救慧命,用清流洗滌人心的煩惱、無明。上人期待所有同仁同心、同志願,用心、用愛為苦難人生而付出。

「菩薩就是覺有情者,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救人,出自內心、自動自發去付出。慈濟不是營利的團體,而是用真誠的愛,付出無所求。人心調和,四大自然就調和,則大地不再受毀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