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至二十六日 有所為、無所求

5/24-26《農四月‧二十九至五月‧初一》
【靜思小語】有所作為,無求付出,心靈超然解脫,才能愛得平等。
互動、互助、互愛
據聯合國難民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在非洲國家南蘇丹一千二百萬人口中,逾百萬兒童逃離國境躲避戰禍,另外一百萬留在國內的兒童則居無定所,甚至失學。
「天下苦難這麼多,卻走不到、救不了,總是心難安。也呼籲人人多造福,在能力所及的範圍盡力救助苦難。」二十四日早會,上人悲憫南蘇丹孩童流離失所,但因為戰爭難以進行人道救助,深感不捨又無奈。
近年來,慈濟志工關懷敘利亞、阿富汗等國難民;日前,花蓮慈濟小學學生錄製了影片、手繪祝福卡,向流落異邦的孩子傳遞祝福,告訴他們並不孤單,心永遠與他們同在。
這分愛與溫暖,經由約旦慈濟志工轉交到入境避難的敘利亞難民孩子手中。他們也回贈畫作,女孩芭拉克阿西米畫了一顆心,一半是敘利亞、一半是臺灣。她對志工說:「今天慈濟志工來看我們,讓我彷彿又回到在敘利亞的快樂時光。我想要回敘利亞,到時候,歡迎臺灣小朋友來找我玩。」
上人說,童真的世界裏有幸福的兒童,也有苦難的兒童;孩子們「以圖說話」,融會著敘利亞與臺灣的一顆心,讓人感受到熱忱的愛,意義深重。
眾生深陷戰亂、饑荒、疾疫之苦,上人叮嚀:「要繼續努力淨化人心,人人提高警覺,戒慎虔誠不造惡業,還要造福人間;天地充滿互愛互助的福氣,人人才能平安無災。」
慈悲、平等、大愛
與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董事會董事、醫療志業主管談話,上人感恩醫界人士與全球慈濟人自花蓮慈院啟業以來的一路相伴,成就臺灣六家慈濟醫療院所就地發揮醫療良能、守護鄉親健康。
不僅慈濟醫院,還有慈濟人醫會到偏鄉、離島義診,醫療志業在臺灣做到「醫療普遍化」;國際間有愈來愈多國家的慈濟人成立人醫會,醫療與慈善結合,救助貧病,達到「醫療國際化」。上人說:「慈悲平等,不分宗教、國籍與種族,是慈濟五十多年來所抱持的大愛態度,這分態度也在醫療志業展現。」
「慈濟四大志業創始的初衷都很單純,現在還是秉持單純的心,為社會人群而付出。感恩醫療志業的主管、同仁們負起使命,平時工作繁忙,更利用假日上山下鄉、跨國義診,或是為社區民眾做衛教,發揮愛的能量。」上人期許醫療志業與時俱進,提升醫療品質、守護生命。
至真、至善、至美
二十五日,四大志策會,上人分享,五十多年的慈濟路走來,面對種種人與事,許多感人的故事、真誠的愛,辛酸苦辣、歡喜甘甜等各種心情感受,在歲月中累積成「感恩」二字。
醫療志業提升醫療品質,教育志業為社會培育品學兼優的人才,「社會需要耐苦耐勞,具有純真之愛,甘願做、歡喜受的人才,才能樹立典範、成就理想,帶動社會。」上人亦期待人文志業能讓好事廣為人知,帶動善行。
「四大一體,不論是哪一個志業體的光榮,都是整體的光榮。大家要彼此勉勵、相互關心,整體就能達到至真、至善、至美。」
知福、惜福、造福
「上人如何能將所有弟子一視同仁、平等看待?」二十六日,印尼賈文玉及澳洲賈文俐兩姊妹請教。
上人表示:「慈濟就是我生命的全部,而大家是如此認同慈濟、認同師父,每一位都是我的生命中心,無法區分誰遠誰近。」
「就如莫三比克的本土志工,他們離我那麼遠,膚色不一樣,環境又窮苦,但是每次談起他們,就很開心;因為他們能知我心,能做我想要做的事,而且做得這麼好,我能不喜歡他們嗎?再怎麼樣,我都無法說,『這一個我要多愛一些,那一個要淡一點』,每一位都是很值得疼惜。」
「做人間事,用的都是有為法── 有所作為的方法;心靈則要歸於超然解脫的無為法,才能真正舒坦,才能愛得平等。」上人說,每個國家或地區各有不同文化,做事時難免遇到困境,就算付出無所求,還是會惹來批評。「想要做事,才會遭遇境界;必須用無為法的心態、用佛法去善解。」
上人勉勵文俐師姊,身在澳洲,知福、惜福更要造福,「做來囤」,不要「做來抵」;實際走入苦難之地、膚慰苦難人,才能真正體會「無常」,更懂得把握因緣修福、修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