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十九日 入苦難,啟悲智

 

◆3‧19《農二月‧十五》

【靜思小語】走入人群中感受人間疾苦,才能長養慈悲、真正啟發智慧。

信心、毅力、勇氣 
菩薩三心


早會時間上人開示,面對複雜的苦難,正需要「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不但要堅定道心追隨佛菩薩芳蹤,更要讓「道根」伸展得更長、更廣。

「佛陀隨順眾生根機,因人、因時、因地施教,皆為令人人體悟真理,不失道根。然而法聽得再多,也難以真實感受;唯有力行菩薩道,走入人群中感受人間疾苦,才能長養慈悲,接近佛陀的心靈境界。」

佛陀希望眾生的道根扎得深、伸得長,所以教導布施之法,引導大眾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行「六波羅蜜」。上人說明:「『六波羅蜜』是眾生從凡夫的此岸度到聖賢的彼岸必備的工具;『布施』是其中之一。菩薩行,布施無慳吝;對於生命、財物,都能很甘願地付出——不只資助有形的物質,更親身投入苦難之地,伸手救拔、擁抱膚慰,給予法施、無畏施。」

以日本慈濟人為例,以稀少的人力面對空前大災難,又有輻射污染疑慮,卻單純地為了「救人」而深入災區、上街勸募;上人表示,真正具足「菩薩三心」。

「信受奉行佛法,以單純心做就對了,沒有恩怨情仇的牽扯,就是赤子之心。菩薩還要具有駱駝的耐力——行菩薩道不是逞一時之樂、歡喜才做,要堅定道心,再如何辛苦都能永恆堅持,以耐力投入。還要具有獅子的勇猛心,無所畏懼,悲智雙運救拔眾生。」

天地災難頻生、末法壞劫已現,然眾生迷茫而我執深重,有多少人能警醒?上人期勉慈濟人:「秉持赤子之心、駱駝耐力、獅子勇猛的精神,鍥而不捨地深入苦難膚慰;並且啟發人人愛心,共同為淨化人心而努力。」

災後二十四小時即趕赴日本的陳金發師兄,在上人召喚下昨晚返抵臺灣,今晨即入精舍。早會後與日本分會視訊連線,他哽咽地透過視訊向日本志工們表達,雖然此刻身在臺灣,心仍與日本慈濟人、受災民眾同在,待核電廠輻射問題明朗,會立即過去。「這個時候很不忍心離開您們……但我會很快回去,您們要好好加油!」

上人殷勉日本慈濟人:「現在正是菩薩發揮良能的時刻,要提起戒、定、慧的功夫,在悲心付出的同時,一定要以智慧分析,確保自身平安才能行動。」


聞法、行法、護法 
增長慧命


佛陀覺悟了宇宙真理,希望廣為說法度眾生;然眾生根機各不相同,佛陀以慈父之心廣設方便、應機逗教度眾生。「所以佛陀有時以柔軟的語言說法,讓眾生感受其慈悲、愛護而歡喜接受;有時直指眾生心,規勸眾生了解人生之苦、業力自作,應把握現有的福緣,再結好緣、造福緣。」

海外志工難有機會親近師父,卻透過慈濟書刊、大愛電視,精進引法入心,故精神層面非常深入。上人引此教眾:「法能否入心,端視大家是否有心吸收。再如何接近法髓、再如何方便取得法水,若無心吸收,也是枉然。天天聽法仍然習氣不改,也是大有人在。」

每天的志工早會,上人將佛法與事理結合,引導大家清楚法理而能身體力行。「不能只是知道得很多、也能講得很多,卻在行動上背道而馳。既有因緣進入慈濟,要愛護自己的道根;無論貧富,也無論地位高低,都要放下身段修『行』,達到慈悲等觀。」

無私付出的心念,無法以金錢來衡量。上人舉述近三十年前,為籌建花蓮慈院而勸募時,經營飯店的靜恩師姊慨捐三百萬元;在此同時,一位做清掃工作的女士,發心每月捐一百元,更把家中僅有的小金飾熔合成一兩金元寶捐出。

「那時我在濟南路的臨時會所,一手拿著元寶、一手拿著靜恩的捐款,告訴大家:『這個元寶比三百萬更大。』因為靜恩的捐款只是存款簿上減一個零而已,但是掃地阿桑的付出是傾其所有,這分心意無價。」上人表示,這是對弟子的機會教育,要讓富貴之人真正放下身段,與眾平等;若只是高捧捐出巨額款項的人,不只對之無益,也有虧為人師者的責任。

「師父的責任就是要教大家放下身段、無我相,以『真空』的無所求心境付出,能得到『妙有』的歡喜。金錢只是生活中的代用品,代表某個價值的『假相』;財富是『五家共有』,如此次日本幾秒鐘的劇烈搖晃加上海嘯席捲,許多人頓時一無所有,誰能擋得住?」

上人表示,由衷歡喜布施,無得失心,就能輕安自在;「若付出之後總是等待大家誇獎、讚歎,『有所求』的心靈負擔很沈重。」

許多人對慈濟長年護持,也對師父很尊敬,卻對法比較疏遠。上人期許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佛法,才能在無所求的付出中,增長自我慧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