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6期
2011-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日本
  蔬國人物誌
  上布施
  醫療環保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6期
  二十九日 柔軟真實力

 

◆6‧29《農五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聲色俱厲責備人,讓人懼怕而無法改善缺失;聲色柔和鼓勵人,讓人歡喜而能自我要求。

堪忍世間,善解彌補

佛典稱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為「娑婆」,意為「堪忍」——生於「娑婆世界」即須堪得忍耐種種苦楚。早會時間,上人開示:「堪忍的方法,就是『善解』;不只善解自身遭遇的困境,且能開闊心胸,為人間謀福利,就能活出真實有愛的光明人生。」

眾生際遇隨其自身造作之業與福,而有不同的「正報」與「依報」;每當談及非洲國家,上人總是心疼當地民眾連三餐溫飽都有問題,遑論受教育;一旦國民缺乏教育,國家更不容易脫貧,形成惡性循環。

「同以『正報』生於人間而為人,有的人自出生即受殘疾之苦,但因其『依報』而能依止於平安的社會、又有福緣得到救助,開啟幸福光明的未來;有的人則生於苦難之地,終其一生飢、貧、殘、苦,難以脫離。」

上人勉眾,見種種世間相,要自我警覺,守護身、口、意,且引導人心回歸愛與道德,才能彌補人間缺憾、消弭天下災禍。

入慈濟,就要入經藏

「『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不是表演而是法會,即使八月公演過後,仍要保持精進心,持續『入經藏』。」

上人對宗教處同仁開示,稱呼上臺演繹者為「入經藏菩薩」——是提醒大家時時用心於每一個開口動舌、舉手投足。擔任種子志工者,不能只教別人、引人入法,自己卻空手無收穫;更不能因為自己聲色不佳,讓參與者起煩惱。

欲帶動龐大的志工團隊,非少數人力能及;上人指出,培養種子志工,要從一開始就帶出有品德的人才。「大眾的臉都是一面鏡子,能映照出自己的態度。入經藏、大懺悔的目標,乃滌心垢、除習氣,故教導他人者,須先以法水洗滌自心,才能展現『軟實力』,引人入經藏、沐浴法水中。」

稍後與幾位大陸志工談話,上人教勉,慈濟的經藏就在人間,入慈濟,就要入經藏——實修「入經藏法門」。

「心常憶念『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認知人人都是能讓自己增進慧命的一部經典,以『靜寂清澄』之心,在人群中吸收『無量法門』。心中有法,才不易受外境引誘,追名逐利而自陷危境。」

上人強調,要廣招人間菩薩,得從人的品德開始調整;而品德內涵則由聲色展現,要輕聲細語、柔和待人,心寬念純、內外一致。

「聲色俱厲地責備人,徒然讓人懼怕而無法改善缺失;聲色柔和地予人肯定與鼓勵,則能讓人覺得自己的努力有成果而歡喜,更主動自我要求。」

上人勉眾以感恩、尊重、愛待人,讓人見而歡喜。「慈濟之美,美在人人身心平齊,付出再付出,三輪體空無所求;要以此為目標,帶動更多人一起投入。」

計利當計天下利

「我這一生中,沒有私我與私心,無愧於己、也無愧於天下,只希望四大志業發展完備,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育志業正是基於四無量心的『大捨』精神。」

與慈濟小學老師談話,上人指出,從慈濟護專建校開始,即盼教育志業能薰陶、培養學子清淨而穩固的品德,孕育身心健康的社會良才;然現今社會愈益喪失道德人文,大環境令人擔憂,即使有教育使命的老師,也難施展抱負。

「追求『利』的心念一動,即無法靜下來,即使生活無虞,也會想要求得更多而忘記本分。向『利』看齊,原本願意付出而利人,也會變成只求利己。」

上人憂心言,「利」與「害」如孿生兒,社會風氣趨向追逐利益,實則危機四伏;引導富者濟貧助苦,才不致沈陷於追逐權勢名利的泥淖。

「志為教育,要有共同的方向。要說『利』,就要談天下利,莫為私己的名利而爭;志為人師,就要作模範,心胸開闊,用心設法教好孩子。」

上人強調,只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仍會受其他行為偏差的孩子影響;若能將別人的孩子也教好,帶動其他教育工作者提起使命教好學生,讓社會平安,自己的孩子也才能平安。

「要教好孩子,端看老師能否以身作則。希望老師能以菩薩的精神,視天下眾生為己子,引導他們將心比心、體貼他人;以此『慈悲等觀』的理念,將人心導回正向,做出教育典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