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2期
2016-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慈善臺灣
  聞法札記
  特別報導
  人物誌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2期
  來窯慈濟村 從沒想過的好日子
撰文‧楊舜斌 攝影‧黃筱哲

縱使從旱地搬下山,居民依然省著用水,早晨用盆內淺淺的水洗臉。

搬入新村後,開始了沒有想像過的人生:
培養孩子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大學生、
第一次外出旅遊、
還能從負債變成存款……

 

位於劉川鄉的來窯慈濟村,是慈濟在靖遠縣設立的第一個移民村,於二○○八年興建,三年後落成啟用。將居住在貧困山區的若笠鄉居民,共兩百一十戶、約一千多人異地安置,希望讓他們脫離貧窮,自力更生。八年過去,他們的人生真的不一樣了。

王守廣的行醫路

劉川鄉來窯村衛生室就設立在來窯慈濟村旁的集會廣場,不僅照顧慈濟村,整個來窯村都由這裏負責,有三位醫師駐守,除了看病給藥,另一個工作就是控管慢性病的根源,定期到村民家中隨訪。

「在這邊工作四年了,這個村誰家有多少老人、小孩,我全都知道,名字叫啥我都清楚。」王守廣醫師自信地說。很難想像眼前的他,曾經只能在若笠鄉山上務農,過著無法規畫未來的日子。

若笠鄉位在靖遠縣西南部的深山之中,黃土層極厚,道路崎嶇、溝壑縱橫,連年乾旱使數萬人不得不離開家鄉,當地如今留著的都是貧到不能再貧的人家。

若笠鄉一九五○年代曾經草豐馬肥,鳥語花香,家家戶戶都有積糧,過著小康的生活;但因為沒有節制的大量開墾而植被不存,遇上了氣候變遷帶來的旱災,村民毫無招架的能力。

王守廣說,在山上的日子,那是天下大苦,每天就是揹麥桿子、挑水,啥活都幹,一天要挑四、五次水,一次要半小時,天不下雨之後,水就愈來愈難找了。連續幾年大旱,每年都是顆粒不收,收成比撒出的種子還輕,只能靠著政府救濟的麵粉度日。

王守廣雖然從國立蘭州市衛生學校畢業,回鄉務農卻難以為繼,只能出去搬水泥,做一些苦力活;冬天返鄉,生活省一點,打工半年的錢也勉強能活下去。

直到二○○八年,他終於盼到了能搬下山的通知。他一邊在慈濟村打工蓋房子,晚上回到租屋,就把荒廢已久的課本拿出來念,終於在兩年後考上鄉村醫師證照,隔年被分派到劉川鄉來窯村衛生室上班。

王守廣笑著對我說:「衛生室的收入比以前好很多,可觀的呢。」兒子王滔在劉川慈濟小學念五年級,王守廣對他的期望很高,期待他也能學有所長。

遷入慈濟村雖然有電也有水,但冬季自來水會結凍,所以還是得事先將水放入水窖中存著;王守廣教導孩子節約用水,像洗臉水少裝些、洗菜水拿去餵家禽,拖地水一定是用過兩三輪的髒水。王守廣說,因為孩子以前沒有太多的體會,但現在有水了,也不能忘掉那缺水的日子。

原本為農民的王守廣,搬下山後重拾書本苦讀,考上鄉村醫師資格,駐守來窯村衛生室。

成真的富貴人生

「以前從沒想到能夠有現在這麼好的日子,老婆去哪兒打工都方便。」胡貴清與太太趙富貴,拿出自家產的小麥做成的饃饃招呼著我們。

他們二○○八年搬離老家若笠鄉皮袋灣村,當時來窯慈濟村才動工,但不像白塔慈濟村完工才能入住,而是建好幾戶就發幾戶,因為山上的人可等不了那麼久。

「住在山區時,做農就是乾旱,十年九不收,人怎麼活。」胡貴清說,經常貸款買種子、化肥栽種,但老天不下雨,作物生不出來,心情常常都很悲傷。

他和太太窮怕了,所以一下山來到劉川鄉,除了將配給的五畝地分種玉米、小麥、洋芋、洋蔥、高麗菜;在耕作之餘,他另外租了一間鋪子,做起汽車維修的生意。趙富貴還去外地幫忙種地、揹水泥、做飯,只要是能賺錢的工作就趕快接下來。

第一年因為土質不好,加上修車廠還沒打出知名度,收入勉強持平,但靠著努力耕耘與施肥,農作物的收成漸漸好了,現在收入是老家的五倍以上,而修車廠也有了口碑,夏季農忙時生意可好的,幾乎成了經濟主力。「在農村其實沒啥開銷,吃的都是自己的。」省吃儉用,加上努力打拚,夫妻倆從負債的人生,迄今終於有存款。

他們的兩個孩子,兒子胡寧寧在職業學校學電焊,有了手藝後出去掙錢就容易了,每個月賺五千元,省著不敢用,每年包兩萬元給父母當紅包,讓胡貴清很欣慰。女兒胡毛毛則是在定西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念書,雖然學費不便宜,但現在的他們負擔得起,不像在山上時,只惦記著讓孩子們讀完小學。

走進他們家,處處可見巧思。胡貴清自製熨斗,用玉米心做握把,防燙手也不怕壞;屋簷則是用汽車的汽缸廢件做的,只見麻雀在裏頭不時探出頭張望著我們。胡貴清在正門外走道做了一道隔間,這樣從廂房走到正房客廳時就不會吹到冷風了。院子也種了許多花草,雖然天冷枯死,但他說根都還在,春天就會長回來。

家門口的隔間,是胡貴清在二○一一年建好的;他笑著說,封起來溫暖多了,風也比較吹不進來。

去年他到湖南、廣東走了一圈,這是他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出遊,趁著農閒時的旅遊淡季,所以只花了幾千元車費,加上外甥女在那打工,又省了導遊和旅館費了。

當年未搬下山時,胡貴清曾說:「劉川地廣人稀、風又大,感覺挺荒涼,還是老家好。」如今他對臺灣只有感謝,說如果沒有慈濟的援助,哪能有現在的生活,再來就等著孩子成家立業,夫妻倆就準備享清福了。

終於等到圓滿時

談起若笠鄉民的苦,張滿月與太太王旺旺應該最有體會。在他們搬下來新村前,從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從窯洞到破土胚房,都是撿別人不要的。山裏耕地生產的糧食根本養不了家,夫妻倆只能四處流浪打工,景泰、蘭州、劉川都去過;而孩子就留在山上,交給父母照顧。

一九九九年,張滿月和王旺旺到劉川打工,有時候沒工作,甚至淪落街頭乞討。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讓王旺旺餓出胃病,即便每天痛上好幾次,但好強的她仍努力把握每一份工作的機會,因為她知道表現好才有機會再被叫來上工,不然可真的會餓死在街頭。那時張滿月還經常得跟老闆借電來煮草藥,幸好大家看他可憐,也都沒刁難。

夫妻倆在外流浪快十年,吃都吃不飽了,連兩毛錢的火柴也買不起,壓根沒考慮讓孩子受教育;二○○八年,他們得知能夠搬入來窯慈濟村,開心地直說:「這是祖上修了幾輩子的功德,做夢都沒想過!」因為以他們的經濟能力,要能在劉川鄉買一塊地蓋房耕種,無疑是癡人說夢。

隔年,他們告別了那個黃土覆蓋的大山,帶著父母還有三個孩子來到新家。家人們不敢相信眼前這棟磚房是他們的,兒子還怯生生地說:「爸爸,這新房到底是不是我們家的?」

「我們沒有手藝,只有兩把臭力氣,只要有出力氣能賺到錢的機會,從不輕易放過。」張滿月說,來到新家後,沒有因為安逸就不打拚,反而因為窮怕了,更加珍惜機會。小兒子也很爭氣,努力念書考上靖遠二中,張滿月寄望著他能夠成為家裏的第一個大學生。

搬進慈濟村八年,張滿月家裏依然整潔如新;因為走過苦日子,所以他們對每件物品都特別珍惜。

張滿月負責打工,王旺旺負責種地,農閒時再去兼差,他們將分到的五畝地照顧成良田,還另外跟別人承租了十畝地來耕種。一年的所得,從山裏的幾百元,成長到快兩萬元。有了錢,他們將新家布置得美輪美奐,二○一三年還買了一輛轎車,這樣外出打工就不用靠公車,時間也好掌握。

近幾年洋蔥價格不好,所以他們現在只種自己的五畝地,種植一些「懶莊稼」如玉米,不用費心看顧。兩人夏季都出去打工,一天能賺上兩百塊,幾個月的收入比務農一年還高,其他日子靠著轎車當計程車載客,也能加減補貼一些。

二○一二年時,慈濟在若笠鄉舉辦冬令發放,張滿月聽到需要人手幫忙,馬上就報名參加了,看著慈濟人彎腰發送物資給鄉親,他說好像重新看到以前的自己,讓他很不捨,也很感動。

「你們做的貢獻太大了嘛!」他搔頭靦腆地說,自己沒念過書,不太會表達,但真的很開心,所以一定要過得更好,才不會辜負大家的幫忙。

從拜訪張滿月到採訪結束,他的笑容與笑聲就沒間斷過。這裏的人也大多如此,看到慈濟志工,就好像看到了家人、老朋友,熱情打招呼,端出家裏最好的食物款待。他們身上散發著黃土高原人們的韌性,只要肯吃苦肯打拚,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來窯慈濟村內,處處可見安居樂業、含飴弄孫的景象。八年過去,從山裏搬下來的人們,早已經把這當成第二個故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