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1期
2016-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希望工程
  慈善臺灣
  聞法札記
  助人線上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展
  阿板薰法香
  書訊
  健康百寶箱
  生命的禮物
  天涯共此情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1期
  庇蔭
撰文‧李穆齡、溫燕雪

西瓜伯頂樓的瓦片被風吹落,只好先用帆布遮蓋,經過長時間風吹日曬雨淋,帆布破舊不堪。慈濟人丈量屋瓦長度,評估修繕。(攝影/溫燕雪)

西瓜伯夫婦勞碌到老,依舊勤苦農耕、庇蔭孩子;
老屋頂樓漏水,就讓慈濟人來幫忙擋一程風雨。

「一輩子勤儉,但命運如此,可能是天意吧;還好有慈濟救了我……」說著說著,西瓜姆哭了起來。

西瓜伯夫婦是彰化慈濟志工自二○○七年關懷至今的個案;他們有三子一女,長子病逝,次子小兒麻痹、二○一四年又罹患肝癌,兩老的財產和積蓄因為這兩個兒子投資失利和疾病纏身而花用殆盡,兩個家庭的經濟現在都靠媳婦支撐;至於最小的兒子,因故對家庭不諒解而少來往。

七十多歲的兩老生活簡樸,且享有老農津貼,但為了協助兒子治病及償債,為人父母無悔的愛,讓他們不顧病痛,仍然勞碌,栽種西瓜等農作。

西瓜姆洗腎多年,右肩又習慣性脫臼,醫師也評估甲狀腺毛病需要開刀,「不知做了什麼『歹失德』,這世人拖磨。」西瓜姆淚水在眼中打轉,志工勸她放寬心;但看著她僅使用左手,還是每日下田,十分心疼,不禁勸她少做點農事,或者改為受雇於人,賺工資比較沒壓力。

「老囉!沒人要雇用,親戚無償借用的田地加減做,希望能多賺點錢,早點把債務還清。欠親戚這麼久,自己也很不好意思。唉!去年歹收成,連本錢都收不回。」西瓜姆又是一陣感慨。

二○一五年因為兩次颱風及炎熱天氣,造成兩季西瓜即將收成卻腐爛或長不大,農損嚴重,西瓜伯經濟狀況更不佳。一次志工訪視時,巧遇次子打電話給西瓜姆;仔細旁聽下,理出了西瓜姆當下的困境。

罹癌的次子籌不出每月近一萬元的醫藥費,常打電話求助母親。西瓜姆無能為力的心情,令志工們不捨。經討論及實際探訪次子後,決議先提供一萬元的急難救助金。西瓜伯夫婦如此勞碌,來自於孩子陷困,志工決定為次子另開個案,由當地志工陪伴他們脫困。

訪視志工高秀玲說:「慈濟善款大多來自於一百、五十元的捐獻,累積起來也可以支應照顧戶這些緊急或長期的需要。」

西瓜伯夫妻清早就到田裏工作,慈濟志工憑印象來到偌大的田裏接他們回家勘查修繕事宜,「人到底在哪裏啊?」(攝影/溫燕雪)

連日下雨,志工練體力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志工與慈濟基金會社工人員、營建處人員來到彰化福興鄉,勘查西瓜伯受颱風毀損的住家屋頂,評估修繕。

在人煙稀少的郊區,道路旁長滿比人還高的雜草,雜草中聳立著巨大的高壓電塔,電塔後是一望無際的田地,正是西瓜伯夫妻長時間耕作的地方。在近一甲的田地上,兩老拖著老邁身軀,努力地耕作著。忙著採收豌豆的西瓜伯,看到志工來到,遠遠地高舉著手打招呼,接著一起回到住處。

頂樓圍牆傾倒、地面龜裂,多年前補強的地方已不堪風雨,雨水順裂縫滲入屋內,嚴重漏水。營建處高專陳文亮勘查,並仔細和屋主確認管線,社工員劉秋函、劉乃慈記錄結構數據。「屋瓦部分,因為梁柱還在,只需蓋上烤漆浪板,圍牆改為欄杆,水泥屋頂裂縫以特殊材質填補。」陳文亮和志工黃錫加敲定動工日期,討論如何動員志工人力,提前拆除舊屋瓦及圍牆。

經驗豐富的陳文亮叮嚀著:「進行拆除時,第一要務就是安全。樓下要有人看顧,施工區域禁止人車……」志工黃錫加也請教:「這結構適合吊掛廢料下樓嗎?」陳文亮評估後認為:「結構太脆弱,我們盡量動員人力搬運。」

元旦連續假期最後一天、元月三日,六位師兄穿著雨鞋,備上手套、工作帽、鏟子等用具,或騎機車、或開著自己工地用的小貨車,來進行修繕前置作業。

下了一夜的雨,早上七點依舊淅瀝,淋溼了二樓頂樓水泥牆碎裂剝落的泥塊,師兄把它們一一鏟進預先準備好的小型飼料袋中,扛上肩頭;就這麼扛著一袋二、三十公斤的水泥塊,來來回回二樓頂樓與地面之間,著實不輕鬆;泥水滲透袋子,沿著肩膀順滑而下,「這是鍛鍊體魄,身體可以更健康。」師兄抖抖肩,吃苦當作吃補。

志工持續忙碌兩個半小時,終於清除頂樓上老舊不用的雜物及腐木。元月二十日,志工與營建處同仁再次來到西瓜伯家,修補頂樓地面,整個樓面都上防水漆;顧及安全,將頂樓剝落的水泥牆淨空後,做了白鐵欄杆圍籬,看起來煥然一新,不用再擔心下雨了。

老人家平時忙於工作與醫院治療,無暇整理居家,志工們協助清理雜物。(攝影/梁綿彬)

寒流來了,志工也來了

元月二十五日,十六位志工和營建處兩位專業人員前來為工程收尾;西瓜伯正準備拿著兩小包豌豆和甜豆去批發市場販售,他看到這麼多志工來到,想要先為大家張羅午餐。志工告知已經自備,他點點頭,有點不好意思。

西瓜姆圍著披風瑟縮在沙發上,嘴裏嚼著藥,「昨天晚上差點喘不過氣來,趕緊服藥,這幾天沒辦法下田……」

志工分為兩組,男眾負責頂樓樓梯口斜屋頂修繕,將舊屋瓦取下,釘上全新烤漆板;女眾志工在西瓜姆同意下整理客廳和廚房。

「這些東西要不要?這個回收好嗎?」志工一一請示過西瓜姆,才將物品做最適當的處置。「沙發上這床棉被好舊,我們換新的好嗎?」「不用,它是墊在沙發上保暖,舊沒關係。」原來這床棉被是西瓜姆的嫁妝,有紀念價值,要保留。

兩位老人家的各種藥物散布椅子上,有過期藥、塗抹的藥膏、痠痛貼布、口服藥,林林總總,志工整理歸類,「這些藥都放在袋子裏,有分類清楚,阿伯回來告訴他,他不會找不到藥。」

志工扶著西瓜姆,走過兩間房間的距離,她已經走不動,坐下來休息片刻,再繼續走到廚房,緩緩在椅子上坐下,翻弄著流理臺上鋪著破舊報紙的桌面……志工以為她要幫忙整理,結果她從中翻出紅包、信封袋等重要物品。志工也更加學習到「尊重」,付出同時必須具備同理心的智慧。

忙碌一個上午,客廳與廚房煥然一新,西瓜伯也回來了;多日的超強寒流,蔬菜欠收,菜價揚升,豌豆賣出的價格相當好,回來看到家裏這麼乾淨,兩位老人家很高興。

再到頂樓看看,舊屋瓦都已卸下,換上新的烤漆板,師傅還在施工;西瓜伯拿起掃把跟著志工把周遭掃乾淨,師傅的工作還得延伸到下午,志工請大家先下樓用餐。

「來來來,這是李穆齡師姊準備的杏仁五穀茶、黃素貞師姊煮的桂圓紅豆甜粥、洪秋婷師姊自己做的水煎包、還有蘿蔔糕……」用餐時就像慶賀修繕完成,適逢舊曆年前,志工也祝福兩位老人家圓圓滿滿過好年。

 

志工將二樓圍牆剝落的磚石裝入布袋,每袋約二十到三十公斤,以人力搬運到樓下。(攝影/黃平禮)

志工拆除頂樓樓梯間破損屋瓦,再由慈濟營建處同仁換上烤漆板,日後不怕下雨了。(攝影/梁綿彬)

 

九年來,慈濟志工接力,陪伴西瓜伯夫婦走過兩子同時罹癌的打擊;熬過長子往生,白髮送黑髮的悲慟。無論是物質上的急難救助,或是每月經濟援助,還是生活平穩時的精神關懷,志工始終守護著。

西瓜伯夫婦也以身教教示志工們,面對逆境時能隨順,以超越年紀病痛的毅力歡喜甘願。而其如菩薩般對孩子無比寬容、無私、無悔的愛,也讓志工著實地上了一課。

 

★慈濟協助臺灣弱勢家庭修繕
每年平均五百戶

慈濟每年平均為五百戶弱勢家庭進行居家安全修繕或房屋修繕,對象包括為獨居長輩加裝走道或浴廁安全扶手,屋內線路重新規畫,增進明亮度,改善老人家生活品質、提升安全。有些照顧戶或居家關懷戶的住房為颱風所毀損,或是遭遇火災,無力修繕,志工關懷時發現即會提報評估。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高專陳文亮表示,二○一五年僅在中部地區,就拆除了超過二十戶屋頂,「有些是火災,還有些是房屋老舊不堪居住;這些受助戶分布在雲林的海邊、苗栗的山區,甚至遠達南投信義鄉的深山部落……」他說,有些村里長發現有需要幫助的個案,就會想到慈濟,提報後經過慈濟志工實際訪視,覺得有援建必要,通報慈濟基金會社工人員,再連同營建處同仁場勘深入了解,給予幫助。

修繕時,會選擇品質好且耐用的建材,當地無論專業或非專業志工都會投入工程,盡速完成。陳文亮覺得居住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他懇切地說:「上人常常講,要給他們一個安身立命、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上人還要求,要幫他們蓋最好的,像蓋自己的家一樣。」

(資料提供╱袁淑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