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至二十九日 募心、募愛、募力量

5.28~29《農四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辛苦」付出,感受「幸福」。
募心,擔天下事
慈濟從克難時期「竹筒歲月」開始,招募會員長期捐款,旨在帶動人人凝聚善念,在不影響生活前提下,「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積聚救濟貧病的愛心力量。
基金會董事會中,上人說明,慈濟勸募是為募心、募愛、募人、募力量,五十年來方向不變。「委員向民眾說慈濟、募會員,帶動日日發善念;每人每天付出微不足道的小數目,對慈濟而言卻是不可或缺的大力量!」
聯合國一再肯定慈濟的國際人道援助成效,邀請慈濟人參與重要會議及活動。上人感恩弟子們以甘願做、歡喜受的幸福感投入,即使步步維艱,仍步步踏實;辛苦付出後,心靈感受都是「幸福」。
無論在貧窮匱乏或經濟富裕國度付出,慈濟人皆是應當地所需,悲智雙運進行慈善救助、給予心靈支持,深入陪伴苦難人走過悲傷惶恐、重新站起,達到最貼切的救助。
上人表示,要有這麼多人願意發心立願、無私付出,必須運用方法「募心」——募人人起一念「要救人」的心,持之以恆捐款,還能進一步親手布施、親身拔苦。
以厄瓜多震災援助為例,美國慈濟人發揮豐富的國際賑災經驗,語言相通的南美洲慈濟人則協助翻譯等各項工作,至今已在四個城市進行「以工代賑」;居民在慈濟人的帶動下提振士氣,心靈充滿希望,城市也充滿朝氣。上人肯定,只要匯聚許多人以誠懇心付出,就能做出成效。
各國慈濟人皆以「臺灣慈濟」為名,在國際間付出,讓受助者了解慈濟源自臺灣;從「竹筒歲月」克難起始,點滴愛心已從臺灣普及到全球,讓受災人看見希望光明,也啟發善念、彼此互助。
上人表示,天地之間是一個家,天下人就是一家人,彼此息息相關;莫短視近利,只注意身邊的小小範圍、只求自我利益,要將眼光放遠,宏觀天下。
慈濟創立迄今,秉持「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信念,匯聚點滴愛心讓志業成形;慈濟志工做慈濟事,皆是心甘情願、自費自假投入,以最少的成本發揮最大良能,為志業節省龐大的人事開支。上人感恩師兄師姊們相信師父、珍惜來自十方的善款,人人付出無所求,讓善款點滴用在刀口上;「慈濟人為天下做事,也要照顧好會員的信心,帶動人人願意為天下事而承擔。」
良知,自性寶珠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有一則譬喻故事──
一個窮人到親友家拜訪,酒足飯飽後醉臥一旁。主人同情窮人境遇,希望幫助他改善生活,但因出門在即,窮人又醉得不省人事,便將一顆無價寶珠縫在他的衣袍裏,心想等他清醒後,應該就能發現。
窮人酒醒後,對自己衣服裏有寶珠一事毫無知覺,為了生活,又繼續在各地流浪打工,靠微薄的工資度日。
許久後兩人相會,親友得知他仍然窮困潦倒,十分感慨:「我在你的衣服裏藏了一顆寶珠,只要變賣就能過著隨心所欲的富裕生活,豈料你竟毫無所知!」窮人變賣這顆寶珠、獲得生活所需,從此無有匱乏。
二十九日與師兄師姊談話,上人表示:「寶珠比喻人人本具的佛性,但凡夫卻如醉酒酣睡的窮人,不知道身懷無價寶珠、無法享用寶珠的利益,仍是一個貧窮人。」
「平日聽法,若總是聽了就忘,法不入心就無法運用。」上人教導,聞法入心而懂得運用,就能以超然心態看人生;理解人生境遇皆是因緣果報,就無須掛念執著。
世間苦難無窮,天災人禍,追根究柢都是人為造作。上人感嘆:「只要回歸最純真的一念心,提起良知,就能改變生活行為。但人們總知易行難,任由無明煩惱層層覆蓋清淨本性……」
科學證實,素食能改善環境氣候——肉類需求降低,畜牧養殖減少,不僅能減少林地的開墾與破壞,也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
為了身體健康,為了尊重生命、愛護眾生,更為了挽救日益惡化的地球環境,上人呼籲大家培養慈悲心,茹素、大懺悔,莫為了利益宰殺動物。
「佛法不談迷信,但因緣果報不能不信。唯有眾生共造福業、不再為惡,才有辦法淡化業力濁氣。」上人期待人心淨化,人間平和,氣候調順。
願力,眾緣成就
花蓮是慈濟發祥地。五十多年前,上人雙手空空來到東部,因緣具足而落腳花蓮,受到許聰敏老居士的慈悲護持,在普明寺後方小木屋安度半年安穩修行時光;而後離開小木屋到慈善寺講經,法緣殊勝,有幾位信眾請求皈依……
與花蓮慈濟人談話,上人言及,自己出家時曾發願:「自力更生,不受供養」、「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不當住持,不收弟子」;「慈濟的創立,是由許多因緣促成;而今弟子滿天下,也是因緣。」
近日慈濟人在厄瓜多賑災,於卡諾亞鎮進行「以工代賑」時,發現三位修女守在毀損嚴重的教堂旁不肯離開。志工了解修女無力整理掉落滿地的磚瓦鋼筋,便帶動居民協助清理,只花了兩天就完成,修女既歡喜又感恩。
這段故事讓上人回想起五十年前與三位修女論教,修女談到天主教、基督教來臺灣建醫院、設學校、辦安養院、育幼院等,卻未見佛教對社會有具體貢獻。上人回答,佛教徒為善不欲人知,報紙上「無名氏」捐款行善,多是佛教徒所為。修女認同:「何不把這些有心做好事的人集合起來?」這輕輕的一句話,成為促成慈濟創立的因緣之一。
五十年來,慈濟種子由東部生根發芽、快速成長,菩提大樹開花結果、再生無量種子,也由臺灣到全球,凝聚起眾人之力,成就人間大善事。上人表示,「每天日出,東臺灣都會先照到陽光;希望大乘佛法也能由花蓮為起點,向全球廣傳。」
「發祥自花蓮的慈濟大愛,已遍布全球,期待人人回歸『竹筒歲月』精神,凝聚力量、就地深耕。」上人教花蓮慈濟人深入了解四大志業在全球的足跡,帶動鄉親共同參與;人人用「覺有情」彼此銜接,就地編織出綿密的菩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