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3期
2016-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3期
  作天下慈濟人後盾
撰文‧葉又華 攝影‧黃筱哲

功德會成立第四年,靜思精舍大殿落成,走過物換星移,今日依然是海內外無數慈濟人心靈的依歸

清晨三點五十分起床,晚間九點四十分止靜,
靜思精舍常住眾輪值勞動,支應日常用度與參訪會眾的食宿;
這是靜思精舍的每一天,也是作為天下慈濟人後盾的具體實踐。

 

清晨三點五十分,敲板聲響起,寮房燈亮,眾人起床盥洗;前往大殿作早課,既要輕聲,又得快步。

上人開示佛典的「靜思晨語」後,大眾灑掃庭除。早齋後,在協力廠、知客室、菜園等各處,常住師父們展開各項執事工作。七點鐘,上人主持「志工早會」。

九點半,師父們催促著志工休息用點心,自己仍然在工作崗位上。午後一點半,志工們回到方才的各處,師父們僅是略做休息,又繼續手邊的工作。傍晚藥石(晚餐)結束至九點四十安板止靜前,常住師父們研讀經典、練習梵唄、法器等功課。

上人的大弟子德慈師父,憶起一九六○年代,追隨上人修行的頭幾年,他們耕作之餘拔野菜、醃豆腐、做手工。做手工的工資還未領到之前,時常向普明寺借油借米,「有能力時就吃三餐,沒能力則吃一頓。」德慈師父曾經因為不諳農耕,收成時望著田裏整片枯萎的稻子委屈地哭了,也曾經抵擋不住日正中午的日曬而幾近休克。

捨棄俗家支援而自給自足,生活辛苦,但上人說:「出家就得苦人所不能苦,忍人所不能忍。」從此刻開始磨練,來日才能克服困難。上人堅信佛陀法語「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發自內心、誠懇投入利益眾生的事物,就會有無窮的力量。

果真,他們靠著縫製嬰兒鞋等手工,以及號召日存五毛錢,響應的家庭主婦日漸增多,小錢行大善的理念在市場裏被熱烈宣揚,匯聚慈善基金支應濟貧需要。

如今,上人又對常住眾說,不只要讓慈濟人回來時有得吃、住,「更要讓人從你們身上感受到『道氣』。」上人再言,出家乃大丈夫事,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承擔,既然挑起如來家業,應該讓社會人群了解佛教精神,「我們以身作則給大家看,出家不是依賴社會,是作社會的靠山。」

常住眾的日常所需自力更生,與基金會善款清楚分開。除了維持本身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成為天下慈濟人的「家」。

師父們採收青菜時逐一檢視,小心請下菜葉間的蟲兒回歸大地。

清晨三點多,大寮早已忙碌,準備數百人的餐食。常住眾整理菜葉、切成長短相近的「寸菜」,方便就口。

從不會到會到能承擔

二○○三年來到精舍的德杰師父說,初時輪值大寮的執事,總是緊張地睡不著。未出家前,光是近十人的飯菜都煮不出來;出家後,每一餐卻必須準備幾百人的飯菜。為了度過這個難關,他默默訂下兩個目標:「在時間內要煮得出來;飯菜量要夠大家吃。」達成目標後,他開心地期許自己「更上層樓」,煮出色香味俱全的飯菜,讓大眾品嘗蔬食的美味。一如上人所言,人有無限的可能,只要有心就不難。

德格師父來自新加坡,憶起十年前修行之初輪值精舍大寮的趣事。他自幼受的是英語教育,不諳閩南語,在那十萬火急的大寮裏,大鍋前持著鍋鏟的師父眉頭緊皺,偶一抬頭,他們眼神相望,師父表情急切,念念有詞;有時他猜得到師父要他去拿些什麼來,有時真的猜不到,「師父,請再說一次。」最後,他只得硬著頭皮請求,「師父,請說國語……」

他出家前極少做家事,初到精舍修行,除了適應語言、生活習慣,還得適應氣候。相對於東南亞的溫熱,身處臺灣花蓮,寒流來襲的冬日他總免不了經常性的頭痛。但從踏出國門的那一刻,德格師父就告訴自己,既然選擇追隨上人,就必定要堅定道心,克服萬難;身為精舍第一位自海外而來的出家弟子,說什麼也要走出一條路來,讓後人有路可循。

凝望著德格師父盈滿淚水的眼眶,我問,走入修行生活的頭幾年有過鄉愁嗎?他看著我說:「修行是不應該有鄉愁的。」那一刻,我們彼此都沈默了。

十年的歷練,他說感恩之情時常自心底湧現,如今自己各項執事都可以做了;過往的辛苦,成為談笑的趣事。隨著笑聲到淚水,不一會兒又笑容滿面地向路上相遇的志工揮手招呼,那股清朗如沐春風。

精舍每個月固定晾曬棉被,師父們先將屋頂刷洗、擦拭乾淨,再將棉被分批曬個兩三天。聽到廣播天氣變化,趕緊衝上樓收被子,上下樓間練就一身腿力。

做中學、學中覺

 

二○一二年,上人應允了志工希望回到精舍體驗僧團修行生活的請求,進行為期七天的「短期精進」;上人又說,世間法離不開大地,「你們都不會種菜,但三餐都要配菜;你們也不會種稻,但三餐都要吃米。你們不知道農夫的辛苦,做了才能知道,滴油、粒米、寸菜,都要感恩以對。」

這天,志工們頭戴斗笠,隨著常住師父投入日常執事。一位師兄背起除草機清理雜草,豔陽下汗水淋漓。直到他覺得累了,抬頭凝望常住師父依然勞作的身影,突然自心裏湧起一股懺悔,平時做事也比不上現在勞動,一會兒就喊累;個頭瘦小的師父們,卻得經常擔荷這樣粗重的工作。

另一頭的師父們準備犁田整地。「師父,我來!」一位師兄自告奮勇地上前操作笨重的犁田機,眾人開始撿拾被翻出的石頭。伴隨著轟隆隆的引擎聲,犁過的地愈來愈長,翻出的石頭也愈來愈多,眾人在犁田機後忙得滿頭大汗;師兄回頭一看,突然為自己讓大家如此忙碌感到不好意思。

其中一位師父悠然說道,撿石頭就像滅除自己的習氣一樣。石頭從土裏被翻出,就像受人指正了錯誤,容易起煩惱;但若每個人都只肯當好人,不願出言提醒別人的錯誤,那終難以成佛。「受人指正可要心懷感恩啊!」師兄靦腆地笑了。

一位師姊站在精舍後方的資源回收站發楞。環保回收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此刻,望著常住師父整理的分類項目之仔細,她竟一時不知手上的回收物資該往哪裏放。

那日晚間,常住師父聽著志工分享日間勞作的心得,提及佛法中「覆藏」的概念,凡夫習於將過錯覆蓋藏起,需靠發露懺悔方能清淨己心。她驀然回想,平時總覺得自己修養得不錯,但遇境界來臨時習氣又起;往日總覺得已經盡力做好了,來到精舍和常住師父們一同做事,才發現自己所知有限。

暮鼓晨鐘,新的一日開展,聞法、勞動、安歇,周而復始,單純而規律。

 

常住眾忙碌的節奏隨著夜色告一段落,晚間九點,擊鼓咚咚,鐘聲悠揚。眾人心中謹記上人教誨:「聽聞鼓聲,不論這一天遭遇何等繁雜人事,都要放下所有工作。再聞鐘聲,則要去除種種煩惱,安下心來準備休息。直至九點四十分敲板,就完全止靜安歇。要培養『放下』的功夫,讓身心得到徹底休息。隔日清晨三點五十分聽到板聲,隨後聽到鐘聲,則要自我提醒『勤精進,莫放逸』,進殿做早課,展開一天的生活。」

九點四十分安板,止靜。幽微中一片寧謐,明日,又將展開精進的一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