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3期
2016-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3期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
撰文‧中文期刊部慈濟史編撰小組 相片提供‧慈濟花蓮本會

慈濟起於「克難」,必然有種種考驗。
志於「拔苦予樂」,即使萬分艱難,
也要為眾生萬分堅強。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四日,農曆閏三月二十四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

會址,就設在證嚴上人借住棲身的北埔農場地藏廟──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普明寺;基本成員包括師徒四人,平慧永、莊是兩位老人家,加上常來幫忙做手工的莊是孫女紹愈,頂多七個人。

沒有拉布幔儀式、沒有隆重的慶典,在普明寺小小大殿裏,三排、不到二十張蒲團上坐滿了人,都是以往上人講經時的結緣眾;她們希望師父留在花蓮,承諾幫忙推動慈善工作。

上人向大眾說明功德會名稱由來:「雖然沒有錢,雖然只有少少幾個人,但我們有心。開展救濟工作,事事必然都要從『克難』中起。慈,是『教富』、是『予樂』;濟,是『救貧』、是『拔苦』、是彌補眾生的欠缺。『慈濟』,就是要『教富濟貧』、要『予樂拔苦』。」

人間多苦。上人強調,這苦,有物質的苦、有心靈的苦。成立慈濟,不只希望解除人們欠缺物質之苦,更希望徹底拔除人們心靈之苦。

「眾生因欠缺而痛苦。欠缺物質的,要給予物質濟助,幫助他生活;生病的,要幫助他就醫;心不滿足、煩惱多、惶恐不自在的人,要給予愛、給予佛法的智慧,充實他的心靈。這就是成立『慈濟』的宗旨。」

上人感嘆,社會上很多人誤解佛教,以為佛教是迷信、是拜拜求保佑。其實,佛教是人生最好、最徹底的教育;若能把「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讓佛法普及社會,相信人人必能過著祥和自在的日子。

「慈濟,是以佛教為主體,以『慈悲為懷,濟世為志』組織的團體。我們要以佛法啟發人人的良知,進一步引導人人『發揮良能』。」

「克勤」、「克儉」,是上人出家以來的生活常態;一無所有,卻發心做慈善,憑藉的是「信己無私、信人有愛」,還有「克服萬難」的決心。他以此鼓勵眼前十多位善女子:「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能克服萬難,號召大眾加入濟貧救苦行列,讓善種子從『一』而生『無量』!」

 

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救人

 

出家前的上人,在豐原俗家日日提菜籃,為一家人及戲院員工張羅三餐。接觸佛法後領悟到人的一生,可以不只為一家提菜籃、只為一個小家庭付出;女人應該將「媽媽心」擴大,去愛普天下眾生。因此辭親割愛,矢志走上出家修行之路,放下一家小菜籃、擔起天下大米籮。

不忍後山貧病者無語問蒼天,上人在克難中成立功德會,落實普愛眾生的大願。他走進普明寺後山砍竹子,依竹節鋸出一個個竹筒,讓有心參與慈善工作的家庭主婦帶回家。一個小菜籃,頓時擴大成三十個菜籃──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提菜籃出門前,先在竹筒投下五毛錢,發下助人善念;再把善種子帶到菜市場播撒。

「老闆,今天幫我少秤五毛錢菜。」

「頭家娘!何必這麼省?」菜販推銷著。

「我要節省五毛錢存起來。」

菜販不解,問:「五毛錢能做什麼?」

「農場的師父成立了功德會,要做救濟工作;他說,每個人只要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投進竹筒存起來,大家的五毛錢集合起來,就可以做善事、幫助貧困的人。」

菜販疑惑地說:「五毛錢就能救人?」

「是啊!師父說:積少成多。」

「那我也要參加!」菜販拿出五毛錢給「頭家娘」:「請你幫我投到竹筒裏。做好事,算我一份!」

主婦們買完一攤,又提著菜籃往下一攤走去;走上幾攤,就有幾回「五毛錢就可以救人」的美事被提起。家庭主婦每天上市場買菜,就邀賣菜的一起做好事;一時之間,花蓮的菜市場裏,無論是賣菜的、賣魚的、賣肉的,一個個善心被觸發,行善的熱情之火一一被點燃。

「五毛錢就可以救人」的號召,在菜市場裏傳頌著、發酵著、醞釀著,釀成一股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助的美善風潮。買菜的告訴賣菜的、賣菜的告訴買菜的,人人愛心踴躍,每天都有人發心加入功德會。

上人「信人有愛」得到印證──人人心中都有善念,只待因緣啟發。在那物質不豐的年代,人心單純柔善,五毛錢效應嘩嘩然,不再是三十個菜籃、三十個竹筒可數;「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竹筒歲月,就此溫暖開啟。

家庭主婦的竹筒加上常住們增產嬰兒鞋所得,在功德會成立第二個月,共匯聚了一千一百七十元慈善基金,濟貧救難的工作,也隨即展開。

 

是非當教育,心穩路才穩

 

這年,二十九歲的上人借住在普明寺,與弟子堅持自力更生,自己生活都難以溫飽,卻發心救濟苦難人。這分愛,感動許多家庭主婦不輕己能,日存五毛買菜錢響應;但,也招來部分批評聲浪。

「他們自己都吃不飽了,哪有辦法救濟別人?」冷言者有之,毀謗者亦有之:「他不是自命清高、堅持要自力更生嗎?現在生活不下去了,就組織慈善會,想藉此募款。真聰明啊!」

這聲音,傳到了一向自愛自重、護惜清譽的上人耳中。當下不免驚訝、難過,但他沒有陷入自傷自憐中,更沒有退縮、放棄。回想出家修行以來,從棲身的小木屋,到借住慈善院、普明寺,一路走來正是許許多多「逆增上緣」,涵養出堅定的道心。「假如一切都很順暢,我說不定會在小木屋終老一生,自修自度,做個自了漢。若不是為了有個地方掛單,到慈善院講經,也不會與幾位弟子結下師徒法緣;更不會因為醫院地上那灘血,而發願成立慈濟……」

身體孱弱的他,「為眾生」而做慈濟的意志無比堅定。面對他人的誤解,上人自我鼓勵:「我只是一個渺小的人,有什麼好計較的呢?若犧牲自己,可以成就許許多多人,又何必去計較他人的看法呢?」

大地萬物,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每當秋風吹起時,一株株樹木萎了葉、禿了頭,是為了在缺少陽光的嚴冬來臨前,把葉綠素等養分儲存到枝幹間,做好自我保護。但,也有歲寒不凋、終年長青的植物,例如松柏。

上人望向普明寺後方那三棵松樹──無畏於夏颱狂襲、秋風蕭瑟、冬風強勁,始終卓然挺立,以綠蔭庇護著蟲鳥。此刻,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風風雨雨,他自勉,應該學習松樹在艱困的環境中,「千磨萬擊還堅韌」,把根扎得更實,不放鬆、不放棄;相信只要有這分堅韌不拔的精神,就能將一切逆境,化為滋養菩提種子的肥料。

於是,上人決定將「是非」當成「教育」,用感恩心破除傷害。「這是一道警訊,在教育我──要承擔『為眾生』的擔子,肩膀就要萬分堅強。將來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聲音、什麼樣的臉色,心一定要穩住,路才能走得穩。」

正如《無量義經》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上人自我期許,要守住「為眾生」的寬廣志願,永不動搖。「因緣稍縱即逝,既然方向正確,就要堅持志願;路再坎坷,也要以信心、毅力、勇氣向前。相信再坎坷的路,終究能走成平坦!」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