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重建之路 從熱食站到環保站


◎撰文‧陳怡伶、張晶玫  攝影‧蕭耀華
 

三輪環保車滿載回收物資,騎的人辛苦,推的人吃力,
但他們齊心合力、甘之如飴——
地震後從慈濟熱食站接過關懷,三年來透過環保成為助人的人,
不僅留給子孫好環境,還能回饋大愛伸援苦難人。


那一天,黃天秀正在農田做活,阡陌之間搖擺晃動,沒有讓她太注意;直到搭車回到洛水,途中震驚地看到一整排傾倒的房屋,四處都是哀號哭聲,她趕忙下車,得知大地震造成災情,她想到了孫子,三步併成兩步,向學校的方向奔去!

倒塌的校舍瓦礫中,她看到有些孩子因為疼痛而拚命扭動,有些娃兒哭喊著……她驚得呆住了,這時有人對她說:「黃天秀,你的孫子已經跑回家了。」她回過神來,但心裏吶喊著:「可還有這麼多孩子壓在下面哪!」

她喊著:「你們都不要哭了,趕緊撿石頭,多撿一塊,就少一塊石頭砸在孩子們身上。」她一邊拚著老命撿石塊,一邊喊著;大家七手八腳跟著撿。

三年前五月十二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發生在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的芮氏規模八點零強震,重災區超過十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臺灣面積,四千六百萬人受災。黃天秀的家鄉什邡市洛水鎮房舍超過九成受損,五百多人往生。

黃天秀說,震後入夜下起雨,被震壞的房子沒有油布可遮擋,她打著傘,但沒多大用處,就坐在沙發上任由全身被打溼,連續幾夜失眠……


做環保,心寬路就寬

「不想在屋裏待著,待著都煩心了!不踏實!乾脆去慈濟,幫師兄、師姊的忙。」強震後第五天,慈濟在三縣市五個定點的熱食及醫療站陸續設立,其中兩個位在什邡市洛水鎮,黃天秀每天去幫忙慈濟志工舀飯舀菜,儘管天氣熱得很,頭都昏了,她喝幾口冷水又回到崗位。每天,她是最早報到的鄉親之一,晚餐供應完畢,她又留下來善後。

八月中旬,慈濟在羅江縣、什邡市、綿竹市持續三個月的急難服務告一段落,共供應八十一萬人份餐點、四萬五千人診次;緊接著展開中長期援建工作,在成都、洛水和漢旺成立服務中心推動希望工程援建與人心復健;黃天秀也從熱食站走進慈濟服務中心,二○○九年二月開始,從「香積」志工成為「環保」志工。

她聆聽臺灣慈濟志工解說如何分類資源,又從電視裏聽到證嚴上人對環保觀念的開示,她感動莫名,很快踏出「做環保」的第一步。年逾六十的她不睡午覺,戴起草帽出門撿拾鐵罐、寶特瓶,有人好奇問她在做什麼,她回答:「罐子塞住溝渠,把人家的莊稼給淹了,這是不好的;瓶瓶罐罐撿起來,免讓人手腳被割到,這就是好事。」

中午撿回收物資,清晨則打掃街道,儘管左鄰右舍笑她傻,她完全不在意,累了一天回到家,抬頭看看牆上貼的靜思語——「心平路就平,心寬路就寬」,她就又露出開朗的笑容。

「我認不得字,就憑這顆心。證嚴師父要我們多發菩提心、多做善事,要做環保、要愛衛生,我一直記到心頭。」黃天秀經常載回收物到服務中心的環保站,有時也直接把回收物賣給回收商,所得投到存錢筒,滿了就捐出。


四部三輪車跑得勤

二○○八年底,慈濟洛水服務中心啟用;兩年多期間,來自臺灣的關懷團邁入第三十梯次。二○○九年九月,臺北八德環保站蕭秀珠師姊來到洛水推動環保,看見志工人力吃緊,也沒有交通工具可將資源載回服務中心分類,於是自掏腰包捐助一部三輪車。

這輛「慈濟一號」像是為環保工作注入一劑強心針,穿梭在板房區收取資源,很快就看到成果,回收量愈來愈多,但一部回收車怎麼夠?於是本地志工悄悄地合力購買了第二部三輪車,當然就取名「慈濟二號」。

黃天秀不但會解說寶特瓶變成毛毯的過程,也常常勸鄉親用打牌的雙手來做環保;篤信佛教的她不厭其煩地說:「在牌桌上有什麼意義呢?把打牌的錢拿來布施給受苦受難的人,才是有意義的事。」

愛的效應漸漸蔓延開,每到回收日的下午,板房區打牌聲變少了,居民聽到「人人做環保」閩南語歌響起,順手拿出資源,還跟著哼上幾句;即使不在家,也會事先堆在門口讓志工收取。

二○一○年初,臺灣花蓮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到洛水服務中心參加「歲末祝福」,看到環保志工的付出,深受感動,從微薄的生活費中擠出些許,再添購一部「慈濟三號」。

不久後,臺灣關懷團志工看到環保站回收物數量驚人,不免憂心:「只有三部三輪車,怎麼夠?」他們很想集資再買一臺,但又不想造成當地志工心理負擔;看到鄉親不時送來自家收穫的菜蔬,於是將原本用來買菜的伙食費省下來,買了第四部環保三輪車。

四部三輪車「來歷」各不同,卻發揮著同樣的功能,上山下鄉拉回資源,守護這片曾經受傷的土地。


花時間氣力卻千萬個值得

洛水鄰近村落有近二十個回收點,當居民從板房區遷往新居,回收習慣也跟著他們來到新社區;還有人在清晨賣完菜後,就把小貨車化做環保車。在洛水,環保幾乎成為一種新的生活型態,是黃天秀當初起一念心帶動環保時,完全料想不到的。

湔氐鎮六十七歲的廖顯成,連過年期間都做環保,「我們在農村長大,以前環境不好,但就是不怕髒。現在撿資源回收,一樣不要怕髒,髒了就洗一洗嘛!」他也語重心長叮嚀鄉親:「現在不做環保,土地污染了,那農產品要怎麼辦?我們這一代人老了,娃兒那麼小,以後要怎麼辦?總得留一個乾淨的環境啊!」

當他得知地震後拿到的慈濟毛毯,是來自臺灣環保志工撿拾寶特瓶製成的,他再也不小看塑料瓶;看到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在什邡市建廠,他說,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更應該做環保回饋慈濟,「而且透過這個廠,可以把四川鄉親的愛傳達到世界苦難的地方。」

以前,廖顯成幫妹妹看餐館,一心一意掙錢,錢賺到了,卻不快樂;現在,他把時間拿來做環保,雖然賺不到一毛錢,還要開自己的車、花自己的錢,「但是心情高興、身體好,吃飯香,就睡得好;所以一千個值得、一萬個值得!」

今年農曆年前往洛水關懷的臺灣慈濟志工郭素芳說:「二○○八年,我走在洛水的田埂上,跟著醫師和小志工訪視及往診,沒想到再次回到熟悉的小徑,竟然是跟著本地志工做環保。」那位志工還留著避難時的大帳棚,一掀開,全是分類好的回收物品,讓郭素芳很驚訝,因為跟在臺灣環保站看到的素質並無二致。

讓她心疼的是,三輪車往往沒收多少戶就滿載了,有時候連「人人做環保」音樂也不敢播放,就怕車拉不回來。環保工作才起步,雖然設備不甚完備,但她看見志工那分心,也將不捨換成祝福:「相信每個志工都是一顆種子,一生無量。」


震災後第一個除夕,慈濟志工邀請社區獨居長者來服務中心圍爐,黃天秀也來協助準備菜餚:「不管有沒有空,每一天都要來這裏幫忙,這也是自己幫自己呀!」

去年,她千里迢迢到臺灣參訪「八德環保教育站」,不僅是學習之旅,更是「家人」重逢之行——和捐贈「慈濟一號」的蕭秀珠久別重逢,兩人熱情相擁。

黃天秀噙著淚水告訴蕭秀珠:「我會更用心學做環保,不論有多艱辛,慈濟道路會堅持下去,走得長長久久。」
(資料提供╱唐天慧、吳友春、白如璐)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