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六日 放下「我」,發現「真我」

 

◆3‧6《農二月‧初二》

【靜思小語】凡夫心裏只有「我」,卻迷失「真我」,唯有「法入心」才能放棄我執。

感恩回報,唯有「增慧命」


「凡夫心在紅塵中浮沈,總是『知』理卻難以『會』理,心隨境轉而空過時日;若能恆持初發心、恆行福慧雙軌,如火車不脫軌,就能安全地從凡夫此岸到成佛的彼岸。」

上人在早會中開示,慈濟成立四十五年來,感恩所有慈濟人以愛接力、步步跟隨,成就四大志業;自己唯一能回報的,就是幫助大家增長慧命。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也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我相信人人本具佛性,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無奈習氣深重;若弟子心不入軌道、隨習氣起伏,如此進退蹉跎,要等到何時才能改除習氣、開解糾纏的惡緣?師父會很不捨!」

上人教勉,在團體中,若見他人習氣未除、懈怠退轉,要心寬念純,以菩薩的悲憫心關懷、引導他。「被救的是凡夫,救人的是菩薩。不要再沈淪於凡夫境界,應起菩薩心;既然能鍥而不捨幫助遠處受災受苦的人,更應該伸手拉拔近在身邊的法親,切莫予以排斥、放棄。」

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上人說明,佛陀說大乘法、教菩薩道,提醒大家要破除迷執、「放下」——放下有所求的心,連修行過程中的執著都要消除。

「修行要先提起歡喜心,解除纏縛自心的煩惱網;再以無私無我的心,救拔苦難蒼生,解除眾生心靈煩惱。」然而,上人強調:「要培養歡喜心,須先去除分別心;不執著過去,也就去除了『我執』;斷除無明煩惱,心地才能清淨。」

上人急切期待人人精進共修,增長慧命,並帶動大眾虔誠入法。「弟子能虔誠『入經藏』、踏實法入心,使慧命增長,師父就能真正莫憂慮;即使身體隨自然法則衰老,但是『法』能長久傳承下去。」


消解是非,唯有「增智慧」


「佛陀的智慧透徹過去、現在、未來,凡夫僅著眼於狹小生活空間,自然難以理解佛陀所說。若用執著的心態來看待佛法,容易陷入神通奇幻。」

上人表示,如佛陀提到「末法」時代,文字將不復存在,「這在過去難以想像,但現代資訊科技發達,文字記述仰賴電子介面,一旦器械操作發生問題,或遭網路駭客惡意破壞,寶貴的文史資料確實會瞬間消失。」

又如「頭目髓腦悉施人」,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難以想像,但現代已有器官捐贈、骨髓捐贈的義行。「印證佛法並非空泛之言,而是能通徹科學、醫學、心理學等世間學問的奧妙法理;要提起對佛法的信心。」

錢財是身外之物,「法」卻是無價寶。上人指出,做慈濟事不是為私利,而是為社會人間貢獻心力;所以在慈濟隊伍中,無論大企業家還是勞力階級的人,同樣平起平坐,沒有特殊待遇。

「每一位慈濟人都要具備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精神,若心不合則無以成事。」上人請大家要做精神理念穩固的好弟子;若習氣不改,動輒跟人跟己過不去,會讓師父很憂慮。

「『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要相信人人皆有佛性;『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對方與我們無怨無仇,只是習性讓人無法接受而已,連與我們有仇怨者都能原諒,為何要對無仇無怨者斤斤計較?要展開大愛予以包容。」

上人勉眾用開闊而清淨的心胸善解、包容,凝聚所有法親的心力,共同付出;面對種種人間事相,要穩固精神理念,莫徒增煩惱。「煩惱來自於人——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是非,故消除煩惱要從人與人之間做起。」

在惡濁的大時代,假如沒有大願力、大智慧,將迷失人生、隨波逐流。上人表示,推動齋戒、大懺悔,是希望從臺灣建立起懺悔道場,一步一步往國際鋪展,普遍淨化人心。「守齋戒不只是素食,尚須清除煩惱。期待人人透過誠心齋戒、改變習氣,讓全身細胞都充滿慈濟精神。」


放下我執,找回「主人翁」


「凡夫內心清淨的『主人翁』,受久遠以來的習氣層層掩蓋,以致心裏只有『我』,卻迷失『真我』;徒有『我執』,卻無法認識『清淨本性』。」

為《水懺》譜曲的李壽全老師,入精舍呈播「果報障」、「終曲」、「謝幕」音樂。上人感恩大家用心調和音律、編寫詞曲,之後再配合肢體表達,讓三者合而為一。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念經,其實是在帶路。」上人強調,「末法」已經顯現,人倫道理到了末端。「如草尖露水默默滋潤大地,而最後一滴露水就要掉落。現在推動大懺悔,就是要讓人人『法入心』且『有所悟』——認識自己、放下我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