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4期
2011-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2011年慈濟全球浴佛大典】
  人醫之愛‧阿根廷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吉隆坡
  百川歸海
  聞思修
  出版書訊‧《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緬甸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4期
  十二至十三日 心淨,土就淨

 

◆4‧12~13《農三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消除有形的環境垃圾,要從淨化無形的人心做起。

飲食療飢,莫貪口欲而害命

東日本大震災昨天屆滿一個月,日本舉國悼念罹難者;未料下午五點十六分,災區福島縣又發生芮氏規模七強震,地震深度六公里,屬於陸上極淺層地震,造成三人死亡。

近日臺灣亦是地震頻繁,早會時間,上人請大家靜心聆聽大地的警示,誠心齋戒、懺悔。「大地傷病難癒,人類不能再添其負擔;期待人人以虔誠之心,改變生活習慣,回歸儉樸生活,茹素減碳。」

食物是療治飢餓的良藥,能滋養生命,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成長、活動;從植物已可攝取足夠的營養,不一定非要吃肉不可。上人表示,最自然、健康的飲食,就是隨著季節食用當季蔬果。「日本稱素食為『精進料理』或『健康食』,認為有助身心清淨、增進身體健康。能夠有足夠的飲食補充營養,要感恩氣候順暢、大地滋長米糧以養育萬物。」

上人表示,許多人家中養寵物,把寵物當成家人般看待,「若能將這分愛,普及世間一切動物,即不忍食其肉,而能與萬物共生,尊重所有的動物生命。尊重世間生命,也就是保障自我生命安全。」


愛與感恩,創造美與善循環

「地球環境四大不調,起因於人們深陷貪婪欲念,只為謀利而大肆開發破壞、污染大地空氣。驚世災難現前,但是人們生活習性難改,所以我很心急……」

與菲律賓李偉嵩師兄等人談話,上人敦促要帶好本土志工,普遍推展環保觀念;莫著眼於環保回收利潤,而是帶動民眾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整體環境。

「慈濟推廣環保,全然是為利益眾生,不為營利。如慈濟人道援助會救災產品的研發,以商業角度來看可能不划算;但是在宗教家的立場,利益眾生是唯一目的。」

二○○九年九月凱莎娜風災後,菲律賓慈濟人在當地運用「以工代賑」方式,帶動居民共同打掃家園,帶出許多本土志工;而今亦運用「以工代賑」,讓居民投入環保工作,帶動當地資源回收、分類與環保意識。

「慈濟人給予誠懇的愛,受惠者由衷感恩,愛與感恩就是世間最美好的循環。」上人強調,參與以工代賑的當地居民,都是生活貧苦而需要幫助者,要用慈善濟貧的角度來看環保成果,莫執著於回收利潤與發放工資不成比例。

「慈濟人與當地居民已有愛與感恩的互動與回饋,這是推展環保志業的一股很寶貴的動力。要用真誠的心不計成本地推動、持續帶動。」

上人指出,要消除有形的環境垃圾,得從淨化無形的人心做起。「人人合心,愛與感恩就能不斷循環。反之,心不合,就會中斷善的循環,斷失眾人道根。」


安穩幸福,來自和諧與寬諒

十三日早會時間,上人講述一則寓言故事——

國馬與駿馬的主人為好友,一天,兩人牽著馬同行,駿馬冷不防地朝國馬的頸部狠咬一口。國馬雖感疼痛,卻只是低吟,默默注視駿馬片刻,又繼續向前行。

自那天起,駿馬心事重重、不吃不喝;主人百般哄勸無效,眼看著牠日漸虛弱,四肢抖動無法站穩,心疼之際向國馬的主人提起此事。國馬的主人似心中有數,帶著國馬前往探視。抵達後,國馬走到駿馬前,不斷地以鼻嗅聞、碰觸駿馬的臉,予以溫柔安撫;過了一會兒,駿馬也開始用鼻觸碰國馬的臉,並恢復了往日的活潑。

駿馬的主人見了此景,恍然大悟:「連牲畜也有此般心理狀況!我的馬咬了你的馬,心裏過意不去而有悔意;你的馬用寬大的心胸原諒我的馬,化解了心結。」

上人以此說明「原諒別人就是美德」。「一匹馬為一時做錯而耿耿於懷,另一匹則用愛寬諒。連動物都能有此般寬闊、懺悔的心,遑論人類?人人實應多反省與懺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彼此關懷、相互尊重,就是最幸福而平安的世間。然而,許多人愚昧無知,無法察知己過,在貪瞋癡中一錯再錯,不明是非、不能反省,只是一味地謾罵他人;如此社會必然難安。」

天災人禍不斷,皆起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爭鬥,以致濁氣重。上人指出,安穩幸福的人生,是在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動中創造出來的。

美國南加州豐田汽車副總裁戴維霍爾先生,認同慈濟的素食及低碳理念,主動與美國總會合作,邀慈濟人每個月到公司宣導大愛理念並提供美味素食,鼓勵員工加入蔬食行列。

上人讚歎戴維霍爾先生照顧員工的身心健康。「慈濟人提供素食並帶動祈禱,提升人人對人、事、物的虔誠心,自我祝福的同時,亦相互祝福。假如人與人之間都能這樣,相信就是最和諧美好的社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