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5期
2009-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莫拉克風災重建】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第十一屆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
  曾老師的真心話
  人文教育
  發現歡喜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厝編頭尾一起來‧高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O九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5期
  印尼巴東大地震——十方之愛 修補大地裂痕

◎撰文‧洪江偉、張沾甯、Veronika Usha、Anand Yahya、Hadi Pranoto、Sutar Soemithra、Apriyanto、Himawan Susanto 
  翻譯‧康珠妮、廖廣蓮 攝影‧Anand Yahya

位於太平洋地震帶的印尼,
每年地震和火山活動不下數千次,
宛如地質災害的活教室。
其中,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
位處印澳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
兩條活躍大斷層蓄積大量能量等待釋放,
一直是科學家關切焦點。

九月三十日下午,
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造成天搖地動,
讓巴東市區繁華高樓頓時頹傾,
千餘人喪生,逾二十萬棟建築受損。
天災難防,
然而來自各界的大愛伸援,
讓純樸樂天的印尼受災民眾,
自廢墟站起,勇敢面對明天……


飛機慢慢在巴東(Padang)空中尋找降落地點。俯瞰窗外夜景,讓人無法想像,這裏是西蘇門答臘(Sumatera Barat)省會、全省的貿易中心。

整座城市除了政府單位及少數地方可以看到一絲光線,其餘都處在停電狀態。路上看不到川流不息的車陣,一向繁忙的都市瞬間讓人感到空虛。

九月三十日下午五點十六分,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襲擊蘇門答臘西部,震毀逾二十三萬棟建築,奪走一千一百多條性命。重災區包括巴東市、巴東巴利亞曼縣(Padang Pariaman),海邊大城巴東市一夕間宛如廢墟。

不到一個月前,九月二日西爪哇打橫市(Tasikmalaya)才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三強震,造成一千多人傷亡,斷垣殘壁的場景透過媒體傳送,令人記憶猶新;印尼社會還未走出震災傷痛,巴東強震再度震碎人們的心。

慈濟賑災團隊從雅加達包機趕赴災區,機艙內坐著三十多位志工,其餘空間塞滿帳棚、發電機、藥品、食用油等物資,大家急切要把救援送到受災民眾手中。

十五秒強震,恍如隔世

那是個一如往常的星期三下午,空氣悶熱,街道上人群熙來攘往。

十歲的阿法蒂亞(Alfatira)平時下車後,總是馬上跑進補習班,今天不知為何,頻頻回頭看父親;而阿阮(Anuar)也停在那裏看著女兒,直到她的身影從眼前消失。

強震過後,阿阮立即衝到補習班尋找女兒。眼前情景讓他恐慌起來∣∣一樓不見了,二、三樓已成廢墟,而補習班就位在垮下的三樓。

救援部隊抵達現場,家長及附近居民焦急等待救出生還者。阿法蒂亞終於被找到了,她的意識清醒,但腳被層層瓦礫壓住。

阿法蒂亞被救出後,馬上送往巴東陸軍醫院(Rs Tentara Dr. Reksodiwiryo)搶救。她是大樓裏第二位生還者,其他同學還被壓在廢墟下,生死未卜。

兩天後,阿法蒂亞接受手術,由兩名陸軍醫師主刀,還有兩名來自慈濟人醫會的護理人員輔助。阿法蒂亞的右腳已截肢,醫師正設法挽救她的左腳。

「可能要截肢……」手術前,阿阮忍住淚告訴孩子。阿法蒂亞沈默了一下,回答:「阿蒂只是害怕不能再見到爸爸媽媽。」當下阿阮的淚水奪眶而出。

這場比二○○六年日惹大地震更強烈的震動,持續十五秒,摧毀無數人平靜的生活。

震央位在巴東巴利亞曼縣外海五十七公里處。經貿繁榮的巴東市區靠近震央,超過百棟辦公大樓倒塌;醫院頓時擠滿傷患,多數都是腿部受傷。

慈濟人醫會志工在災區緊急成立醫療站,並獲得巴東陸軍醫院、天主教醫院(RS Khatolik Yos Sudarso)協助,提供手術室合力搶救傷患。

「要忍耐一下哦,現在我要注射麻醉藥,清理傷口時你才不會痛。」慈濟護理人員溫柔說著。躺在病床上的拉特娜.庫納薩利(Ratna Kurnia Sari)點頭微笑,沒有發出呻吟。
然而,當她坐起身來看到發黑的雙腿時,頓時感到悲痛:「天啊,我的腳怎麼了?」受困四十三小時,這是拉特娜頭一次看到自己的腳。

就讀巴東普拉優雅外語學院的她,回想地震時情景:「我急著想逃出教室,但屋頂和牆壁突然倒塌,就這樣被活埋。」她的雙腿被兩位同學的屍體壓著動彈不得,黑暗中她一直鼓勵自己不要放棄。
地震後下起滂沱大雨,拉特娜的父親索費彥‧菲爾戈(Sofyan Virgo)在雨中奮力挖掘到深夜;天一亮,索費彥以及家族成員又前往學校,和救援部隊及附近民眾一起搜救,終於救出拉特娜。
同教室十五個人中,只有拉特娜和英文教師兩人獲救。「她一向充滿熱情,有一股永不放棄的精神,我堅信她能堅持並獲救。」為了女兒幾乎不眠不休的索費彥說。

賑災團隊,各就各位

早晨的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照在巴東市這塊受毀傷的土地上,各國賑災團隊展開緊湊的救援行動。

自十月一日清晨起,來自雅加達、棉蘭、北干、山口洋、楠榜等地區共十梯次的慈濟志工,接力趕赴巴東災區。考量災區水電、通訊中斷,志工帶來發電機、帳棚、藥品及受災民眾所需的各項物資。

巴東市區有九十萬人口,災後到處都是房屋倒塌、斷垣殘壁的災難景象;許多倒樓前圍滿心急的民眾,有的找尋親人、有的呆站著,幾乎都無法接受這突來的變故。

與慈濟志工一起前來的日本救助犬訓練士,協助警方進入半倒的飯店進行搜救,一旁有救護車和醫療人員待命。過中午仍無生還訊息傳出,消防隊員帶著失望表情走出瓦礫廢墟:「裏面可能沒有存活者了……」大家立刻趕往另一棟倒塌建築展開搜救。

十月份印尼進入雨季,大雨隨時會來,各國救難人員在街道兩旁的空地、廣場上搭設帳棚,設立臨時賑災中心。受災民眾則用繩子將帆布綁在桿子上,就是臨時遮風蔽雨的「家」。

王雄愛(Ong Siong Ai)在志工協助下,拖著蹣跚腳步慢慢走進巴東市唐人街華人社團福德堂(Himpunan Tjinta Teman)。慈濟與福德堂合作,在此提供飲水、食用油、速食麵等物資給受災民眾。

這位中風三年的老人家,從市區另一頭的天橋區步行而來,獨居的他慶幸自家沒被震倒。在拿到物資後,王雄愛鬆了一口氣,含淚向志工道謝:「我家缺水缺糧,幸好你們及時給予援助。」

六十七歲的阿古斯(Agus Salim)也有相同的感激。「地震時,我正好在朋友家,廚房牆壁與門板倒塌後都壓在我身上。」他的腳部受傷、難以行動,指著傷口心有餘悸說著:「幸好現在傷口不再紅腫,我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與飲水。」

剛加入慈濟三個月的志工揪羅(Tjokro),正忙著提供物資給受災鄉親。他說,之前住在雅加達就知道「慈濟」,卻忙於工作無法參加活動。「沒想到加入慈濟志工這個心願,在巴東市實現。」

災後他分秒不停歇付出,「雖然很忙碌,但我覺得自己正在為鄉親盡心力,幫助他們度過災難。我得償夙願!」

剷路推車,上山救援

災後第二天,慈濟志工就來到距離巴東市三十公里的巴東巴利亞曼縣勘災。在印尼國軍臨時設立的營區中,最前面一頂帳棚有著熟悉的蓮花標誌,這是軍方特地為慈濟所準備,作為慈濟的賑災協調中心。

以農業為主的巴東巴利亞曼縣,居民作息完全被地震打亂;晚間天氣轉冷,卻因擔心餘震不敢回屋裏住;幾乎人人都有失眠、無食欲等症狀。

阿里(Ali Bahar)的家就在營區對面,雖然牆壁只有些微裂痕,但他們一家人還是寧願睡在屋前門廊。每天做完早晨祈禱後,阿里就開門讓住在帳棚區的志工來盥洗。他滿懷感恩地說:「感恩真主保佑,讓我們一家人平安。所以我要儘量付出,看能為大家做些什麼。」

慈濟人醫會志工除設立定點義診,也走入偏遠山區,為無法下山的民眾提供醫療服務。

比鄰巴東巴利亞曼的亞甘縣(Kabupaten Agam)坐落在山區,地震引發土石流中斷道路,重病患者無法送下山。十月四日人醫會醫師從村長辦公處得到消息後,當天便徒步上山,前往馬拉拉克西區(Malalak Barat)探望居民。

「飲水不乾淨,孩子們都在腹瀉。山上又缺乏醫護人員,居民只能靠著傳統偏方治療。我們明天一定要再去一趟!」慈濟人醫會醫師王潤金說。

隔天一早,醫師們帶足了藥物再度前往,軍方也派人同行幫忙開通山路。

平時清澈的河流,災後頓成黃濁泥流漫淹山路。黃土又溼又滑,有些地方甚至深達一米;軍方一路協助推車、用鋤頭剷開黃土。

車子接近村口後,無法再前進。一位村民出來帶領大家走過剛打通的山路,終於抵達位在郭朵安達樂山脈(Bukit Koto Andale)的馬拉拉克西區。

聽聞有醫師上山看診,村民扶老攜幼前來。年輕人都到都市工作了,村內幾乎都是老人與孩童,有人一輩子從沒看過醫師,善良的臉上有著樂天知命。

多數居民只懂馬來語,醫師連忙請軍人協助翻譯。「大部分人症狀都是頭暈及身體不適。因為害怕,不敢睡在屋子裏,因此受寒。」萊恩醫師(Dr. Ryan Ardhi Lesmana)說。

當地四個村落七百多戶人家,有七人在地震中喪生。因為道路中斷,無法下山購買食物,梯田又被黃土掩埋,農作物全部泡湯。居民無奈表示:「如果再過半個月山路還是不通,家裏的存糧快要沒了……」

「直到今天,才有軍人和醫療人員成功進入村裏!」馬拉拉克西區代表達爾敏多(Darminto)對慈濟人千辛萬苦跋涉上山,再三表達感恩。

「儘管災難深重,但村民們仍然積極樂觀。感受到大家的熱情,一路上的緊張疲勞都消失了。」護理志工麗斯瑪(Risma)說。

慈濟人醫會志工深入亞甘縣馬拉拉克西區、巴東哈雷鎮(Padang Halay)、呼魯班達鄉(Hulu Banda)等偏遠地區義診,並至甘彭達蘭縣(Kampung Dalam)關懷收容在軍營的人。

志工在甘彭達蘭縣設立賑災站,共致贈三千五百份緊急物資,包括飲水、泡麵、食用油、餅乾、洗衣粉等,讓身心飽受驚嚇的居民生活暫時安定。

人醫會醫師王潤金說:「現在最需要的是心靈安慰。慈濟人前來致贈物資,最大的意義也在親自傳遞關懷。」

亞甘縣迪古山谷(Gunung Tigo)共有三個村莊、一百多個家庭。地震當時,村莊正舉辦婚宴,所有人沈浸在歡樂氣氛中,大量土石隨著地震滾落山壁,瞬間將村莊夷為平地,奪走三百多條性命。

災後第七天,尋獲的遺體不到三分之一,西蘇門答臘中央政府與當地居民協調,決定在三個村莊間建立紀念碑;同時宣布此地從此不再開放建屋。

災後二十多天,運送賑災物資的車輛與飛機依然頻繁往返起降;然市街攤販逐漸開張,加油站不再大排長龍,居民努力在創痛中重新振起。

家住巴東巴利亞曼縣丹戎村(Tanjung)的查伊丁(Zaidin),地震至今仍住在收容所裏,但他已在小店一角恢復修理機車及理髮的生意了,「再不開業,要靠什麼過活?總不能一直依靠救濟!」

伊娜娃蒂也在市場販賣起椰葉粽了。她的房子在地震中受損,卻感恩家人平安。「幸好地震發生在下午,如果是晚上,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家園嚴重受損,復原之路才剛起步,但居民相互扶持,也感謝來自十方的愛,陪伴他們在震毀的大地上,一步一步重新站起。


震後馳援 巴東古城萌發善種

巴東市是印尼西蘇門答臘省首府,也是最大城市,當地人口約九十萬,其中約有兩萬名華人。由於蘊含金礦,十八世紀末黃金成為最重要的貿易品;如今金礦枯竭,主要貿易品為咖啡、鹽及紡織品。

由於位在板塊交界,兩百多年來巴東市不只遭受過地震,也曾被海嘯淹沒。二○○三年發生在巴東市附近坦那達塔縣(Tanah Datar)芮氏規模五點六的地震,造成三十個鄉鎮嚴重受損,雅加達慈濟人首次前往發放白米,並在當地成立聯絡點,迄今已號召一百多位志工。

二○○七年三月,蘇門答臘島西部索洛克市(Solok)發生芮氏規模五點八地震、九月於明古魯省(Bengkulu)再度發生七點九強震,巴東慈濟志工均就近前往勘災,並協同雅加達慈濟人進行義診、發放。此次巴東大地震重創古城,慈濟志工無私付出的身影,感動更多在地人投入為鄉親付出。

南武拉克加冷村(Ulak Kareng Selatan, Padang Utara)居民蔡貝蒂(Betty Choa),感恩慈濟災後緊急提供生活物資:「雖然自家也受災,但我還是跟著志工投入賑災。身體雖然疲倦,但內心有一股力量激勵我,不論多累都要繼續下去!」


印尼巴東地震 慈濟賑災小檔案
‧義診:2301人次 
‧往診:1497人次 
‧物資援助:7426戶
‧致贈物資:白米、泡麵、餅乾、椰棗、食油、棉被、帳棚、礦泉水、洗衣粉、衛生用品。另提供政府收容所中央廚房米糧、蔬果及發電機、帳棚等
‧急難慰問金:122戶,巴東志工持續關懷受災戶
(統計至10月11日止)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