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7期
2009-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印度洋海嘯五周年‧印尼亞齊大愛村
  【主題報導】印度洋海嘯五周年‧斯里蘭卡大愛村
  寰宇慈濟
  莫拉克風災重建‧杉林鄉慈濟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印尼巴東
  特別報導‧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百川歸海
  會心一刻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7期
  四~五日 救人勝於被救

 

◆11‧4~5《農九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要做心室湛然的「救人」者,莫做沈淪五欲的「被救」者。

自我培訓,與人和合

「靜思‧智慧‧大愛,讓善念共振」祈福會,十一月一日晚間於高雄巨蛋體育場舉辦,吸引兩萬多名觀眾。除了表演團體、演藝人員以精湛演出及美妙歌聲傳達大愛,莫拉克受災鄉親以布農族母語唱出慈濟歌選「普天三無」,更令人動容;溫馨祥和氣氛中,萬人捧燈祈禱,祈求天下無災難。

「需要種種因緣會合,才能夠成就如此祥和、虔誠的萬人聚會;即使互不相識,人人的心輕安自在。」早會時,上人稱歎此不同語言、族群、文化、宗教的巧妙組合,人人心靜、心開、心闊,用耐心、愛心、戒慎虔誠的心相互包容,凝聚善念。

「身、口、意匯聚在好歌、好話、好動作裏,身上每個細胞都融入經典,遂能成就如此震撼人心的表演。」上人感佩慈濟人允文允武,不只能投入粗重工作,連台上的細膩表演也做到盡善盡美。

上人肯定這是高雄慈濟人「自我培訓」的成果,勉眾要時時培訓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合一的精神。

「在人與人之間,你心合我心、我心合你心,身、口、意和合,才能千手、萬手同一心志動作!」

入群處眾,中道而行

靜思精舍德安、德然、德暘等三位常住師父,將與林元清醫師、靜暘師姊等資深慈濟人共九位前往泰國,與當地慈濟人交流。上人叮囑出門在外,生活上隨順當地起居,行止則要表達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人間佛法精神。

佛世時要求出家僧眾托缽,隨順因緣而食,未規定素食;民眾布施之食物,無論粗劣或精緻,都要歡喜接受。上人表示,泰國以南傳佛教為主,出家僧眾外出托缽、受民眾供養,也沒有素食的規定。

「佛陀雖沒有規定素食,亦以『不忍食眾生肉』為原則;這是適應當時印度社會型態的一種生活方式。佛陀心胸開闊,不執著而取中道;慈濟宗門亦應現代社會生態,帶動人群素食,以減緩地球暖化。」

在華人世界,佛教僧侶自古以來都是茹素,上人請大家珍惜能夠不食眾生肉的福分,但也要顧及體力與生理健康,莫執著於「過午不食」。

佛陀規定僧眾「日中一食」,乃因當時佛陀僧團叢林位在鄉間,僧眾行至村落托缽已近中午,得到足夠一天所需食物回到僧團,進食後聽佛陀說法畢已近黃昏,無法再出去托缽;所以只在中午補充營養。

「佛陀也為身體狀況不能適應的人,開『段食』之法,可分幾餐次段落而食。否則營養攝取不足,精神、體力都會變差;要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心腦要平衡。」

上人表示,修行最重要是自問:「對法吸收了多少、內心煩惱是否去除?能否付出、接引人?唯有法入心,才能去除煩惱;能夠付出、度人,才是真修行。」

心向佛道,精進度眾

欣逢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早會時上人引《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開示,諸佛菩薩為救度娑婆世界苦難眾生,倒駕慈航來人間,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在人間千處祈求千處現,即時為人救苦解難。

「慈濟人慈眼視眾生,如觀世音菩薩的眼、手,聽聞何處有災難,總盡力伸援。」上人感恩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苦難人就有得救的機會,期勉招募更多人間菩薩,讓人人離苦得樂。

九時許,精舍六位近住女進行圓頂儀式,父母親友端肅而坐靜觀儀軌進行。上人殷勉新佛子立定道心。「從此刻開始,要時時『明明德』,於外注重行儀,對內要上敬下愛,樹立典範。」

「心源湛寂,法海深淵。迷之者,永劫沈淪;悟之者,當處解脫。」上人依儀軌文開示,若能去除一切煩惱,虔心納接佛陀大覺智慧之教育,則心如明鏡,世間一切事物皆朗照於心。

「三世諸佛,離塵成道。歷劫祖師,不染世塵,故得天魔外道,拱手歸正。」上人教示,離塵去俗、身心清淨,方可成道;而從內心用功,不染世緣,就能降伏天魔外道,而非被降伏。「要做救人者,而非沈迷於五欲、茫茫不知去向的被救者。」

出家之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上人首言「報父母恩」。「出家人『辭親割愛、離塵去俗』並非違背孝道;為人群付出,乃大布施、大供養,其功德歸於父母,實為盡孝道、報父母恩。」

上人進一步說明,依教奉行於康莊覺道,即報「三寶恩」;生於天地賴萬物而存,更應敬天愛地,回報「國土恩」;娑婆世界乃苦難偏多之堪忍世間,眾生顯現苦相來示教,故須報「眾生恩」。除了上報四重恩,還要發心立願下濟地獄、餓鬼、畜牲三塗苦。

「懺悔」、「皈依」、「剃髮」後,上人勉眼前這群「善哉大丈夫」,既能明了人生無常而棄俗出家,當身心奉獻三寶門中。「今後要以最虔誠的心向於佛道,回報父母恩;以最精進的心行於菩薩道,救濟眾生;以最至誠的心身體力行,成就自我道業。」

人生無常,上人殷勉要把握時間、空間和人與人之間,只要一念心正而方向對,就要跨大步向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