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日 以挫折為師
◆3‧24《農二月‧初九》
【靜思小語】寬敞平順路,走起來不知不覺;有坡度、有坎坷,克服萬難去行,才有深刻體悟。
勤修願力,精進不退
晨語時間上人勉眾,發心也要立願,才能秉持使命感救度人心;精進不退轉,才能總一切法、持一切善。
「聞法歡喜而甘願入群度眾,必須『勤修願力』,才能精進不退。」上人指出,一切善法歸於心,自得法喜,也要樂於向人述說,讓人人有機會引法入心。
供養有三——「財」供養、「敬」供養以及「法」供養。上人開示,佛世時僧團以法為重,於內自修、於外弘法;僧團生活則需要社會人群財物供養。
「大眾能對三寶起恭敬心,才能使佛法廣為流傳;所以在宗教禮儀上,必定要有『敬』的供養。」上人言,禮敬三寶、與眾和敬,是禮儀形態,也是待人接物的人文教育;僧團奉持「六和敬」,以「和」供養佛,護法居士自然對僧團敬重,內和外敬。
「如實修行,就是以法供養;發四無量心、四弘誓願,且能身體力行,就是最懇切的供養。」上人表示,醫師以病人為師,修行者以天下眾生為師,所以恭敬對待人人;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能感恩、尊重、愛,就是「財」與「敬」的供養,能成就福德智慧。
慈濟人遠赴海地賑災,對受災民眾彎腰鞠躬,由衷感恩有此機緣啟發慈悲、體悟無常、練就堪忍。上人指出,這就是「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在苦境中培養善根。
「善根深廣,道心才能堅固。娑婆世界就是修行道場,能輕安自在、甘願付出,道心才能不退。」
積沙成丘,風起塵揚
今年最強沙塵暴侵襲中國十六個省,二十一日起連續兩天籠罩台灣,全台有超過三成監測站顯示空氣品質達到「有害」程度。
從新聞畫面看到西部天空黃霧茫茫,早會時上人回憶,五十年前初到東部,先在台東落腳,當時感受到台東風沙的威力,景色就是如此霧茫茫;走在路上,只要一陣風來,眼睛都睜不開;一早把室內擦拭乾淨,中午又是厚厚沙塵……
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沙漠,是亞洲沙塵暴的源頭之一。據了解,兩千四百多年前,當地水草豐美、農牧盛行,到宋代卻變成沙漠;除了氣候變化,人類大規模砍伐森林,興建宮殿、拓展農耕放牧,皆導致沙漠化愈益嚴重。此外,曾是中國農耕文明起源地的黃土高原,八千年後卻成黃土荒漠,也是沙塵暴源頭之一。
上人慨嘆,人類長久以來不斷破壞自然,加速土地沙漠化;起於一處的沙塵,影響範圍無分國界。「塵沙微小,囤積日久,也能積成沙丘;風、沙威力無窮,不能輕視。期待人人互愛、守護心念,與大地共生息。」
感恩坎坷,鍛鍊道心
「沒有挫折的平順道路,走起來不知不覺;有坡度、有坎坷需要克服,才有心得與收穫。」上人以智利賑災交通運輸出現的變數教眾:「修行亦如是,難免遇到境界考驗。只要戒慎虔誠、謹慎用心,坎坷路也能走得平穩。」
海地賑災工作持續進行,昨日發放因天氣炎熱,一開始出現推擠現象,所幸在中國維和警察應變與志工安撫後,恢復秩序。多位海地志工表示,非常喜歡與慈濟人一起工作,當了解慈濟歌選「一家人」歌詞意涵,大家都很感動,彼此鼓勵用心做「菩薩」。
「期待種子萌芽,農夫必須用心培植。」上人感恩大家深入苦難,播撒愛的種子,期能成就無量功德海,積善集福,幫助海地人民儘速踏上重建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