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5期
2010-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周年紀念
  聞思修
  寰宇慈濟
  一句話的力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5期
  二十四日 舉步輕而步步穩重

 

◆7‧24《農六月‧十三》
【靜思小語】感恩後進,尊重給予「牽教」——慈愛牽引,耐心教導。

感恩、敬愛,護大地

大愛晨間新聞報導,美國中北部因暴風雨襲擊,多州受災;南美洲巴拉圭則遇嚴寒,已有十二人因此往生,有母親甚至搶奪棉被來讓孩子保暖。慈濟人不忍貧窮人瑟縮無助,前往印第安原住民村致贈毛毯、衣物以及食物等度冬物資。

面對世界各地的苦況,上人於早會時間再次提醒大家:「『敬天愛地聚福緣』並非口號,而是每一個時刻都要力行的觀念。人與萬物仰賴大地而生存,要與大地共生息,珍惜擁有的一切,時時懷有保護大地、感恩大地、敬天愛地的心。」

有兩千多位居民的澳洲邦達努鎮環境優美,一家飲料公司計畫在此設置抽水廠,每年抽取五千萬公升的水做成瓶裝水,送到雪梨販賣。居民為保護家鄉水資源、減少寶特瓶對環境的危害,拒絕廠商進駐。去年七月全鎮居民投票通過,成為全球第一個不賣瓶裝水的市鎮;九月起,小鎮的主要街道廣設飲水機,讓民眾免費裝水。

製作一噸寶特瓶需要十七桶原油,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生產一公升瓶裝水,必須消耗十七點五公升水。上人呼籲大家自備開水,減少資源消耗,讓大地健康,人人平安。

「人類若再不珍惜大地資源而一再浪費、消耗,會讓地球壽命提早夭折。雖然個人力量有限,只要他、你、我共同盡心力,就能減少對大地的傷害。」

尊重、疼惜,立品德

二十年來,慈濟環保志工無畏回收物髒、臭,不惜辛苦勞動,日日投入資源回收分類。上人感恩大家以身作則,用行動為台灣社會注入環保意識。

「除了大地環保,也要做到心靈環保與生活環保——在心理上少欲知足,在生活上戒除菸酒、檳榔、賭博等惡習,才是真正身心環保。」

志工做回收時,常見吃一半就丟棄的便當。上人一方面不捨志工在充滿餿臭味的環境中整理回收物,一方面對於人們不珍惜食物、恣意浪費而深感痛心。

「希望人人不只提高生活品質,更要提升自我品德——勤勞、節儉,保護大地、疼惜物命;生活中落實『清淨在源頭』,隨手回收資源並保持乾淨。如此不只減輕大地負擔,也是對環保志工的尊重與疼惜。」

慈愛、牽引,勤牽教

行走慈濟道上三十多年的北區合心慈濟人,返花蓮對當區志工分享人間菩薩招生經驗。上人肯定資深慈濟人步步緊跟,生命與慧命都充滿了「慈濟細胞」;因為「有法度」,所以把方法帶回來做「同事度」。

「除了對團體中、社區裏的老人家多疼惜、照顧,資深慈濟人更要對新進者多多『牽教』——閩南語『牽教』一詞,包含慈愛牽引、耐心教導的長輩恩情。能如此,才能讓整個團隊達到『合和互協』四大合一,凝聚愛與善的力量。」

上人叮嚀,對於年輕人、新進者,要用感恩、尊重、愛對待——感恩他們願意發心,傳承法脈宗門;且用尊重與愛多加「牽教」,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帶動。

花蓮是慈濟發祥地,許多同仁職志合一,投入慈誠、委員行列。與東區職志合一的和氣組隊溫馨座談,上人冀盼大家效法資深委員精神,穩固四大志業之本。

「資深委員投入慈濟二、三十年,日復一日為志業付出心力,即使年齡增加、體力衰退,精神理念卻始終堅定;彼此間搭起拱橋,共同撐起志業重擔。」

「為佛教,為眾生」是慈濟一貫的精神,上人強調,佛教精神要先用在自己身上——力行佛陀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精神,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

「慈濟人甘願做『不請之師』,見人受苦難主動付出,是出自一片真誠之心助人,以天下事為己任;而今取得聯合國經濟暨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特殊諮詢地位』,更要擔起無疆界的援助責任,用更開闊的心胸與不同宗教者互動。」

上人期許慈濟人以無私大愛走入國際。「舉步輕而步步穩重,發揮大愛、廣布善種子,讓人間更祥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