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不受情縛
◆7‧17《農六月‧初六》
【靜思小語】真情付出的同時,不能用錯情,更不能被情的繩索纏縛。
為大小乾坤保健康
天地大乾坤有「成、住、壞、空」,人體小乾坤有「生、老、病、死」,心靈則有「生、住、異、滅」。早會時,上人慨嘆世間萬事萬物遷變無常,使人憂悲苦惱,何樂之有?「若執假為真,貪求快樂的人生,將在顛倒中造業。」
環保是當今全球重大課題,上人表示慈濟早在二十年前,即不僅止於「知道」,而是開始啟動並身體力行環保,如今更推及海外。
蘇州固得電子公司在董事長吳念博推動下,今年初開始,餐廳每月初一、十五日兩天減葷增素,從三葷五素、兩葷六素、一葷七素至今八道全素;更成立「大愛人文工作室」,於午膳時間播放大愛節目。在昆山設廠的黃媽易師兄也推行每週一素,持續兩年下來,員工日漸懂得惜福,讓廚餘減少許多。
「環保並非深奧的道理,只要舉手之勞,就可以保護地球;惜福就能造福。」上人指出,即使是小小動作,也會產生蝴蝶效應;只要從家家戶戶、從人人做起,推動環保與素食,踏出徹底而穩實的第一步,即能讓大小乾坤回歸自然健康的生態。
尋訪心靈的源頭
「發自心靈的源頭、回歸自心的起點,才是生命真正皈依處。」與清修士們談話,上人殷勉以了無牽掛的自在心,把握當下,用生命投入生命。
「修行是為了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然經文道理,須透過親身付出才能體悟;莫只求自我身心清淨,應走入人群度眾生。」上人憶述五十年前養父驟逝,對年輕的自己衝擊甚深;後於慈雲寺誦念《梁皇寶懺》時,從經文中知曉無常之理,毅然走向修行之路。
轉眼半世紀過去,上人感嘆時日苦短,不知還能做多少事?究竟還有多少時間?又能將空間擴充到哪裏?
「人往往囿於自身環境,以為艱苦;實應往心靈源頭思考,感恩有好因緣能身在慈濟、走入靜思法脈。」
上人勉眾,要用清淨心入法。「人人本具覺性,卻被無明遮蔽、被情的繩索纏縛。用真情付出的同時,亦須自我警惕不能用錯情。」上人叮嚀清修士把握時間,及時盡形壽、獻身命付出,才能真正體會心靈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