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我的心願 期待你為我完成

◎撰文‧葉子豪

當你在我身上劃出第一個裂口時,
我早已沒有感覺,躺在解剖台,
冰冷。
三年前停止呼吸時,
還有一個心願沒有完成;
也許魂魄還在解剖台邊,
看見不認識的你流下淚水。
為我嗎?
還看見倔強的眼神,
無動於衷地看著我的家人傷心。
生疏吧?

手上握著解剖刀,
第一次割開人的皮膚,
有挑戰,也有罪惡;
我知道你心中的新奇。
皮膚下面的世界那麼大,
我也是經由你的手,才了解。
啪啦啪啦傳遞大腦訊息的神經,
好堅韌。
呼嚕呼嚕傳送養分的動脈,
彈性十足。
生病前最討厭的脂肪,
在一場大病之後,
依然這裏那裏到處都是。
看著你翻動肌肉,
折服在你專注的探索中。
在生命的終點,
你讓我看到自己身體的美麗。

你剪斷了一條神經,心中忐忑,
受到毫不留情的責備。
謹慎再謹慎,
但錯誤還是一個接一個蹦出來。
攤開厚厚的書本,
喃喃唸著、
振筆練著長串的醫學名詞,
故意忽略滔天而來的挫折。
走回宿舍的路上,
仰望黑漆漆的天空,
難過自己的能力像星光般微弱。
太陽升起時,
你抖擻地走進教室,
勇敢接下不停湧來的挑戰。
在福馬林的味道中,
我看到你努力成長的身影。
皮膚上有著新的痕跡,
那是你小心翼翼為我縫上的
黑色細線。
分不清重新組裝的是我的身體,
還是你跌跌撞撞的青春?
躺在你細細上過蠟的解剖台,
好暖。
握著我的手,
你倔強的眼睛流出淚水,
我們,
不再生疏。

三年前停止呼吸時,
還有一個心願沒有完成,
那是——
願,你溫暖的手,
牢牢握住病苦無措的人,
膚慰心,
解放痛苦。
我,謝謝你。

——慈濟大學解剖學科主任
王曰然

這是王曰然揣摩大體老師躺上解剖台,最想與醫學系學生說的一些話。

身為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主任,念茲在茲除了醫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有大體老師及家屬的託付;也因此對同學,她總是愛之深、教之切:「課程開始之前,我覺得他們和一般大學生沒什麼差別;希望經過大體解剖課之後,他們可以有些不一樣。」

家屬心,溫暖中寄期待

那年,王曰然剛到慈濟大學任教,在大體啟用典禮上,眼見家屬與志工互動良好,但即將動刀解剖大體老師的同學因首次面對家屬,只感覺陌生;於是她興起了安排同學到大體老師家中登門造訪、及早認識大捨菩薩的念頭。

此舉難免讓人擔心會造成家屬的「二次傷害」。但王曰然的想法是,醫者照顧的不只是生病的人,也要關照到他們身邊的親人;面對家屬的悲傷,給予膚慰,也是行醫重要的功課。

懷著幾分戒慎,老師叮嚀同學們,務必衣著整齊,舉止得宜,不要讓家屬感到失望。

「別的學校都沒有,為什麼我們要做呢?」最初不少學生提出疑問。但實際走一遭後,「學生們以為會面臨悲傷的場面,得到的卻是溫暖。」

幾次家訪之後發現,大體老師家屬對同學們的關心遠遠超乎預期——有人大老遠到車站迎接,有人在解剖課開始後,打電話關心同學的學習狀況,甚至寄好吃的東西為他們加油打氣,就像關心自己出外的孩子一樣。

家屬的善待,王曰然感恩在心,卻也不忘提醒學生,親切關懷的背後,其實有著深切的期待。「大家都曾被病困擾、因病受苦,從苦中解脫的渴望,就變成對醫學生的期待!」

行醫者,做中學的修煉

親人重病的衝擊,王曰然感同身受。九年前,她的父親與肺癌搏鬥,「我通常不怕看醫師打針,可是醫師在我爸身上放靜脈導管時,連戳了三次都失敗,我就看不下去了……」

醫師直到第四次都沒把導管放好,這時疼痛不堪的王爸爸打起精神鼓勵那位住院醫師:「你做得很好!」

王曰然感到憤憤不平:「您為什麼說那個醫師做得很好呢?」為人師表的父親說:「每位醫師都要練、都要學啊!有誰天生就會打針?」父親處於病苦中仍不忘以身體教導醫師,寬容得令人心疼。

回想父親生命最後所受的煎熬,王曰然對大體老師的付出,更感敬佩與不捨:「大體模擬手術有中央靜脈穿刺、插胸管的訓練,你會發現老師的胸口、肋骨部位傷口很多;每次看到,我都要謝謝大體老師,代替多少病患受這種苦!」

王曰然回顧求學路,從解剖學科助教、進而就讀解剖學碩、博士班,只是專注其中鑽研人體構造;直到父親罹病、往生,她才體會自願捐贈遺體者及家屬的心情,也感受到醫者的能力與態度對病患及家屬有很大的影響。這段經歷讓她在面對「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醫學生時,寧願示現「嚴師」形象,催促他們早日脫離年輕人的浮動,練就醫者的莊重戒慎。

上過大體解剖的慈大醫學生都知道,只要有一人不慎讓器械掉在地上,一整組四、五人就得接受打掃整間解剖教室的處罰;而入斂之前的遺體包覆更是馬虎不得,如果白布表面有一點滲漏,就要拆開重新包裹。

行醫者沒有粗心的機會,每一個步驟,都有王曰然及眾師長嚴格把關,都是從做中學的修煉。

                                                                                        ●

「成為醫師,不只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多少人幫助。」在慈大擔任解剖學教師近十年,王曰然希望同學們在學習時多一點謙卑;特別是大捨菩薩承受刀剪切割,捐贈者家屬忍受長達數年煎熬等待,白髮蒼蒼的慈濟志工護持送靈……「所有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有幸獲得這樣豐厚的付出,醫學生們當心懷感恩,更加精進。」

作為一位自我要求嚴格,也嚴格要求學生的良師,王曰然經常感覺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不小;但是長期身處充滿善念的大環境,畢業校友已漸漸展現醫者仁風。

「慈濟醫院外科李明哲醫師曾說,有同業告訴他,慈大畢業的醫師一看就知道,因為他們會走到病床邊去握病患的手;病患臨終時,他們會陪伴家屬。」

這一席話,讓王曰然不禁紅了眼眶。「有大體老師在,我們這些『活著』的老師,就有更好的施力點,因為我們和大體老師及家屬那麼親近,同學們很難不起反省心。」

愛之深、教之切的她期待著,這分善念、善緣能永遠留在醫者的心中,即便再忙、再累,都不減損對人的關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