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到有知 外科醫師精進之路
◎撰文‧黃秀花
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醫療糾紛風險高……
讓當今醫學生普遍不願意投入外科。
大體模擬手術藉「境」來陶冶醫者的「心」——
不只提升技能、強化外功,
也在醫療前輩傾囊相授、無私交流中,深厚內力;
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涵養,實踐了大體老師的使命、善念和遺愛,
這不只是醫療課程,更是一場生命教育。
半夜急診病患緊急送入開刀房,張群明擔任主治醫師助手,一面拉勾、一面緊盯著手術刀落下的每個步驟;待手術結束,他又緊跟巡房隊伍探視病患……
踏入外科前,張群明便知每天跟不完的刀、看不完的診,是外科醫師的宿命,也是初入此領域者必須付出的心血和代價。神經外科醫師蔡昇宗也一樣,每天早出晚歸,有宿舍歸不得、有床沒法睡,但踏上這行之前就認知會有這樣的情況。
由於工作時間長、醫療糾紛風險高,當今醫學生普遍不願走外科;張群明和蔡昇宗卻毅然選擇這條路,是興趣使然,更是在專業養成過程中確立了方向——
大學三年級的「大體解剖課」算是啟蒙,讓他們從「無知」變成「有知」。之後歷經一年半的醫院見習和實習,畢業後邁向住院醫師階段,又有另一批大體老師讓這群醫療生力軍做「臨床進階模擬手術」,實際操刀演練各種技法——舉凡插管、放置人工血管、中央靜脈導管等,複習基礎醫學知識也熟悉臨床處置。
張群明認為這奠定他想往外科領域發展的志向:「從醫學生變成醫師前,我仍有許多的擔心;模擬手術正好彌補這方面空缺,讓我有再次試煉自己的機會。」
張群明與蔡昇宗分別是慈大醫學系第二和第三屆校友,歲月讓他們從二字頭的年紀跨越到三十有餘,也磨練技術日益成熟、升任主治醫師;帶著信心與膽量,持續挑戰這高壓力的科別。
外科醫師的第一刀
外科醫師的養成多靠「師徒制」,過程長達十餘年。新手得跟過好幾十台刀後,老師才有可能讓他們嘗試做一部分,還要表現不錯才能再有機會,「你先看一次,下次再讓你做!」
嘗試有限,難免在舊有經驗中原地踏步,又或者藉由教具和動物來自我訓練。
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亦承擔模擬手術教案規畫的李明哲,回顧二十幾年前初入外科領域,終於有機會下刀,但不是很順遂,老師立刻叫他站回原來位置。他不停自我檢討:「是否刀子劃得太深、地方不對、方向不好?」
好不容易再有機會,能做的步驟比上次多一點,但做到一半又被換掉;同樣的手術可能要跟好幾次、換過好幾手,才能從頭做到尾。
李明哲說:「每位醫師總有一位病患是他的第一刀,但現在這第一刀不必是病患;有了大體模擬手術,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甚至資深主治醫師,都能在近似活體的大體老師身上練習,學到應該要懂的知識。」
模擬手術中,從最基本的刷手、鋪單、消毒、小手術做起,每組四、五人就有一位大體老師可供學習;還有等比數的資深醫師全天指導,包括插管、氣切、胸管置入等侵入性治療,都是緊急時刻的救命之鑰。「熟能生巧,希望新手醫師在進入臨床之前就能學會,才不會危害病患。」李明哲說。
「畢業前做過模擬手術,確實讓我更有信心走外科。」蔡昇宗因此發現自己能開刀、且開得還不錯;畢業後進入住院醫師階段,也是仰賴大體老師的成就,才能不斷進步。例如對治腦中風的腦部手術、顱底腫瘤摘除手術,難度很高,病灶附近神經和血管很多又複雜,稍一撥動就可能影響病患的行動能力。
此類危險性高的手術,平常他在旁觀看、勤做筆記,把老師所講的「撇步」記起來;模擬手術時就可實際演練,嘗試從不同角度設計各種手術方法,以期接近病灶又能避免傷害神經。
最令蔡昇宗驚喜的是,每次到模擬醫學中心都有新的發現。像最近一次練習顱底腫瘤切除手術,指導醫師邱琮朗與他各擁有一個手術台,當邱醫師示範時,他也同步操作,兩人還可透過銀幕互看對方動作,有問題就能立即溝通。
「這不像以往因為無法同步操作,教學效果會減半。」目前擔任花蓮慈院主治醫師的蔡昇宗表示,緊跟著資深主治醫師操練每一細節,加速了學習成效。
大林慈濟醫院主治醫師張群明則跟著移植團隊演練肝、腎移植手術,熟悉手術路徑、摸透臟腑地圖,「透過模擬手術,能把問題了解透徹,把手術練得純熟,讓自己更有把握。」
張群明指出,少了臨床和時間壓力,資深的主治醫師們很有耐心教導,自己也可慢慢摸索,練到變成反射動作;就算實際操作時碰到變異,也毋需害怕,更不會因緊張或壓力太大而造成失誤。
精進、使命、善念和愛
醫學之路永無止境,模擬手術的另一功能,是讓資深醫師練習更困難的手術,或者把過去操作不理想的手術,再重新演練,找出缺失來改進。
「有些受挫點在常規手術中無法察覺,必須探到很深的部位才看得到。」李明哲說,手術無法倒帶,唯有在下一位病患身上執行同樣的手術,才可能再看到那個「點」,但因過去有不好的經驗,很容易產生制約;透過模擬手術能深入探索研究,不會有害怕的感覺。
去年九月的「大體模擬手術」中,大林慈院骨科主任簡瑞騰示範「經椎弓椎體切骨矯正術」——用以對治僵直性脊椎炎和車禍受傷後所造成的脊椎駝背變形。歷年來他已執行百餘例,但一直很難克服出血量大的問題。演練時,簡瑞騰做了更新,多番嘗試後終於得到結論:「若下刀角度更精準,流血量就會變少,使手術進行順暢、時間縮短,也減少危險性,讓病患不再對這個手術裹足不前。」
這一大突破,讓在旁觀摩的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醫師哈鐵木爾感到驚奇!「為學要如金字塔,既要廣博又要能高。」哈鐵木爾有感而言,資深醫師鑽研次專科領域愈深入,視野常會變窄,因此深入也要兼顧廣度,才能不斷進步;而本身亦承擔教學的他,更認為要與時俱進、開闊視野,才能承先啟後,教育好下一代。
藉由模擬手術匯集各方好手,開誠布公展示拿手本領,毫無保留交流與成就,是很好的教學相長經驗;這分無私,也是模擬手術想要傳授的精神之一。
「所謂精神,就是一種使命、善念和遺愛,要把對大體老師的情感,轉而對病患付出關懷。」大林慈院院長簡守信說,開刀是破壞,但破壞是為了建設,如何做得更好存乎一心;盡量縮小傷口、更注意病患體溫,就能讓病患醒來後減輕疼痛感;而到病房探視,又能用言語和肢體表達關心,必能創造良好的醫病關係。
●
二○○七年七月,李明哲與團隊進行花蓮慈院首例活肝移植。移植前,就曾在模擬醫學中心做過三次練習,因此臨床第一例病患,並非他們的第一次。「所有程序都比照正式手術過程,不僅訓練主刀醫師,也訓練整個移植團隊,這是對病患負責的態度。」
李明哲以為,參加模擬手術看是學技能,實質在涵養內心——明白生命和奉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要有堅強的信念,遇事才不會慌亂,特別是現今醫療環境複雜,很容易忘失初衷。
「我以前很自負,但經歷許多事情,慢慢懂得一些道理,也希望能把這分體會傳達給學生。」他舉器官捐贈為例,過去總站在醫師立場思考,不解為何家屬不同意捐贈;但當有一天腦死病患是朋友的女兒時,他就很難平靜做判斷。
那件事讓他反省許久,也更激發了熱情,期望為醫療做更多,為培育下一代多付出。「技術、溝通、同理心,形成一個XYZ座標,缺一不可。我願為此醫療夢想持續努力,也相信透過模擬手術的啟發,能培養出具有熱忱的醫師。」
大體模擬手術藉「境」陶冶醫者「心」,透過修鍊不僅提升技能、強化外功,更會受大體老師的奉獻感染,深厚內力,達到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涵養。因此,這門課不只是醫學教育,更是最自然而深刻的生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