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不知明天,把握今天
◆1‧17《農十二月‧十四》
【靜思小語】不要寄望「還有明天」,要「把握今天」,開闊生命的寬度與深度。
單純善念,拔苦予樂
中部一位企業家,早在一九八○年聽聞花蓮有位師父要蓋醫院,於是月繳善款做慈濟會員;一九九一年得知慈濟救助大陸華東、華中水災,不認同捐款幫助「不知是敵是友」的對象建房子,於是停繳善款。直到三年前又開始捐款,近日與上人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晨間與中區志工談話,上人以此開示:「『助人時,考慮對方『到底是敵是友?』實在是想太多了!換個角度想,自己所交的善款,是翻山越嶺到窮鄉僻地,建屋讓受災受難人安居樂業,就很有價值!用心、用愛付出,不要計較是否對自己有利,只要能讓人及時得救、讓世間多一分善的效應,做就對了。」
人生無常,國土危脆。上人教勉:「能感恩自身平安,把握今天、運用生命,關懷、救助天下人,是最有福的人。」
澳洲、巴西接連傳出大水、土石流災情。在臺中歲末祝福時,上人表示,這兩個國家畜牧量可觀,對自然環境、水土保持有巨大衝擊;而今遭受如此大災,人為因素實不可忽視。「若人人能感天恩之浩大、地德之宏厚,尊重生命、疼惜大地,才能讓天候調和,五穀雜糧豐收。」
澳洲人民生活水準普遍高,但大水一來,再富有的人,財產也泡湯了;倉皇撤離時,連一件禦寒的衣服也無暇帶走,裝修得富麗堂皇的別墅,水退後同樣一片狼藉。上人以此教示:「佛陀言,財產是五家共有——水、火、惡子、強盜、貪官污吏。一生汲汲營營、累積再多的財產,又有什麼用呢?遇到了天災、人禍,一夕間化為烏有。」
普天下災難益頻,上人深感「來不及」,致勉人人修除習氣,力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心圓融無後悔』,要入於佛心;『悲心同根無怨尤』,法要入行;『喜心淨化無憂愁』,能增長慧命;『捨心永恆無所求』,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人生無常,把握當下
午後與中區委員慈誠座談,上人表示,佛法不只是放在藏經閣,也不只是放在寺廟,應使佛法普遍化、生活化,在全球發揮教育良能,引導人人回歸清淨本性。
「現代人教育程度高,卻常聞聲起舞、知而不覺——即使知道理也未必能覺悟。慈濟人要『知』也要『覺』,凝合全球愛心,不畏艱難,無所求為世間苦難人付出。」
《法華經》記載,無論眾生是否聆聽,即使只有一個人,佛陀仍然「恆為一切,平等說法」。上人在大愛臺「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節目中講解《水懺》五百多集,詢問在座大眾:「是不是每一集都有聽?若有聽,法是否入心?師父盡心說法,聽不聽取決於各人。人生無常,莫以為今天空過了,還可以寄望明天;人生長短由不得自己,不要寄望『還有明天』,應該『把握今天』,開闊生命的寬度與深度。」
上人談及,近來深感蒼老愈速,人生法則亦無可避。「此次行腳,我一直從內心湧現一個想法:明年的歲末祝福,我還能站在這裏為大家一一致贈福慧紅包嗎?實在不知道。」
師兄師姊們泣求上人莫棄弟子們不顧。上人殷勉大家,珍惜在此時代得聞佛法的因緣,要尊重法,和合「立體琉璃同心圓」。
「既然無怨無悔投入慈濟、用生命付出,彼此相處,為什麼不多一點圓融?要在自我心靈道場用功,有缺點,趕快改過,將心靈明鏡修得圓融清澈,如『大圓鏡智』。否則師父會很不捨。」
上人殷殷教示,修行不能輕率。「『菩薩遊戲人間』,並非以玩樂的心態行事,而是覺悟人生如舞臺,疼惜自己的慧命,認真吸收法理、切實力行菩薩道。」
全球七十億人口,只有五萬多位委員、慈誠,力量實在太小;上人期勉大家要珍惜、尊重法,讓法水清流遍及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