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1期
2011-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喜樂證言
  天涯共此情‧澳洲昆士蘭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廣東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1期
  一萬六千戶的幸福盛會

◎撰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火鍋熱氣蒸騰,同桌共聚自是有緣;
笑臉相互祝福,昔日滄桑此刻盡在不言中。
寒冬過去,春天不遠,圍爐暖意,相隨人生四季……


我生性純樸敦厚、勤奮工作,五十四歲那年小有積蓄,買了車子和好幾部農機。想要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幾經朋友介紹,終於成家了。」八十多歲的蔡阿伯看著發黃蒙塵的相片侃侃而談:「婚慶是人生一大盛事,我用相機仔細記錄了幸福的點點滴滴。」

婚後,太太出現異常行為,暴怒、情緒失控讓阿伯疲於奔命,這才得知她患有精神官能症,還遺傳給一對兒女。一次,兒子手執利器猛刺阿伯,躲避不及,阿伯左眼從此失明。

妻兒入住療養院,醫療費用龐大;家中接連遭小偷,值錢家當被洗劫一空,阿伯對世間的一切生起恐懼懷疑,排斥、厭恨外界的人事物。

阿伯和女兒阿妹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年邁身軀依舊勤於農耕。幾年前,霧峰慈濟志工循著提報找到他們的家——偌大室內因垃圾與雜物堆積,只剩一條小徑通行;蜘蛛網滿布、蟑螂老鼠隨處奔竄。屋內缺水斷電,得到一百公尺外的水井挑水,女兒也因取水不便而鮮少沐浴。

自卑加上自衛,阿伯不願任何人打擾他們的生活。志工持續關懷,帶來食材教導阿妹料理家務,也協助復水復電,終於打動阿伯,同意進行大掃除,回復清爽明亮的家屋。

今年元月,志工前來致贈冬令物資,發現阿伯身體不適,又擔心女兒日後沒人照顧,情緒低落。志工陪他走走、說說話,阿伯苦難的心境得以歇息,年邁的臉頰終有笑容。

阿伯將冬令發放的紅包捐回給慈濟,他要的並非金錢物資,而是一家人的幸福,是渴望已久、﹁家人﹂陪伴的感覺……

小家庭冷清 大家庭溫馨

目前慈濟在全臺的照顧戶、關懷戶與獨居長者約有一萬六千戶、逾四萬三千人,平常由各社區志工關懷照顧,歲末之際邀請至慈濟會所享用團圓飯,感受年節氣氛;今年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於三十七個定點,進行冬令發放暨歲末圍爐。

陰霾的冬日清晨,豐原志工來到一處安靜巷弄,這裏住著一群半生戎馬、而今相依相持的榮民老伯伯。長輩們一早便已穿戴整齊,見到來接送的志工立刻漾開笑臉打招呼,因為今天要到慈濟和大夥兒圍爐啦!

李奶奶一口京片子宏亮流利,爽朗細訴彷彿電影情節的人生境遇:由北京而青島而臺灣;從名門閨秀到孤船難民;從闔家美滿至孑然一身……因為大病一場,兩年沒來圍爐了,此刻又能坐在這裏,言語中除了豁達,更多了幾分感恩。

家住新北市的范爺爺和孫兒阿倫一早抵達三重志業園區,先到義剪區理髮,「感覺變年輕、清爽多了,可以開心過新年。」

多年前范爺爺的女兒中風住在安養中心,家裏頓失經濟來源;慈濟陪伴這個小家庭,念中學的阿倫說:「家裏只有爺爺跟我相依,很冷清,還好師姑、師伯關懷帶來溫暖。我們每年都來,感受過年的溫馨氣氛。」他也常安慰阿公:「等我長大了,我會照顧阿公!」

「很久沒有上班,很久沒有吃尾牙、好久沒有團圓的感覺。今天慈濟辦這個活動,我和太太及兩個孩子都很開心!」陳先生中風後無法工作、失業多年,二○○九年起接受慈濟補助,「謝謝師兄師姊每個月來看我,陪我走出人生陰影,也幫助我的家能維持下去。」

六十歲的王爺爺,享用年菜前先聆聽台北慈濟醫院醫師分享醫療保健常識。多年前妻子及獨子相繼往生,爺爺悲慟難承,但為了兩個年幼的孫子,只能堅強振作起來。「這些年來,生活有困難,或是孫兒教育問題,我都會請教師兄、師姊如何處理。」爺爺工作養家,回來還要做家事,「師兄、師姊怕我忙不過來,都盡可能幫助我。」

爺爺安排孫兒參加慈少班,每週也帶他們去五股觀音山環保教育站當志工;進入慈濟後,爺爺時常銘記上人法語:「知福、惜福、再造福!」他覺得心境變得開朗,「我得到的太多,無法形容這種感恩的心!」

貧困中向陽 甘苦勵新生

溫馨的圍爐盛宴進行中,楊女士從口袋拿出一百元表明捐善款:「這是昨天剪香菇的工資。我手受傷過,剪的不多,一箱工資二十元,我剪了十二箱,真不好意思,只是一點心意。」

她有感而發說:「師父對我們很照顧,在東勢蓋靜思堂,讓我三不五時能來坐坐。花蓮這麼遠我去不了,現在這裏像家一樣,以後可以來做志工。」

澎湖七十多歲的秦阿嬤,長年照顧失明的兒子,也有心回饋,「當我無助時,慈濟對我關懷與陪伴,讓我重新燃起希望。我喜歡吃豆花,現在省下這二十元買豆花的錢存入竹筒,幫助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

大甲七十六歲的蘇阿嬤則上臺分享此生的甘苦。三個兒子都罹患精神疾病,治療花費甚大,她與先生在市場賣魚,攤位遭祝融,之後先生往生,生活陷入困境而接受慈濟幫助。她感念在心,時常問師姊,她可以做什麼回報上人?志工鼓勵她在環保站發揮良能,她一做就做出興趣,兩年半來不曾中斷,也因此忘卻對兒子的掛慮,每月更捐出善款,「東西少買一點就有了,也是我的一點心意。」

目前次子情況比以前穩定,常常打電話關心她:「有沒有吃飽?衣服穿得暖嗎?身體健康嗎?」她感到非常欣慰,言談中常常露出燦爛笑容。

臺下聆聽的陳同學相當感動;「阿嬤年紀那麼大,卻能從困苦的環境中走出來!希望媽媽也可以學習阿嬤的精神,多參加慈濟的活動,不要躲在家裏唉聲嘆氣。」就讀高中的陳同學,向打工的公司請假來參加圍爐,感覺很有價值,「明年一定會再來,也要跟阿嬤一樣,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

冬令發放現場猶如市集,有人在義診區看診,有人在義剪區整修儀容,有人學習用回收物資做巧藝品;孩子們則集中參加闖關遊戲;結緣品區許多實用的衣服物品找到了新主人;過年必貼的春聯更是人們最愛;更有許多人領了「竹筒撲滿」,打算日日行善布施。

過年前正是美髮業者生意最好的旺季,但服務陣容浩蕩;美容院老闆娘劉秀惠說,有那麼多同行投身公益,很感動!尤其是看到照顧戶摸著頭髮、照著鏡子的滿意表情,覺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那種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

從事前籌備到活動結束,幕後工作繁雜沈重。長年從事訪視工作的志工葉志仁說:「慈濟以慈善起家,訪視是每位慈濟人的本分事;陪伴個案的過程中,也感覺到這個社會需要關心的人真是太多了。」

於是,老眷村的爺爺奶奶、隔代教養的相依祖孫、因病入貧的小家庭等,每個月、每個需要的時刻,總有藍天白雲身影走動,噓寒問暖……

(資料提供/劉玉英、廖富琴、邱遠芳、陳碧玉、許麗珠、陳秀雯、邱美翠、鄧寶珠、蔡秋對、穆麗珠、許秉瑜、林蓉美、郭靜怡、張瑛芬、林寶華、王意秀、魏淑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