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放下身段,才能度人
◆9‧22~23《農八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高高在上,無法得人尊重;放下身段,才能讓人樂於跟隨。
學習「佛陀本懷」
十九位回精舍短期精進的臺南慈濟人,由領隊張文郎師兄帶領向上人告假。上人勉眾在生活中用心體會佛法,則日日皆是「打佛七」。
「佛法無處不在,只是凡夫心胸狹窄,知見局限在自己的生活範圍,看不清道理,也容易與人斤斤計較。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家不只得聞佛法,且能行於正道,真的很幸福!」
上人指出,佛法真理經千古而不變,每一個時代、每一種社會生態,都需要佛法以補現世人間所缺乏的人情事理、倫理道德。
「須先將人心喚回人倫正軌,佛心才能浮現。」上人表示,學佛者要認清佛陀說法的本懷,以佛心為己心,將法運用在生活中。「如果只是拜誦而沒有運用,法就只是存在經典中的白紙黑字,遑論有『功德』。」
上人強調「經就是道,道就是路」。「光誦經卻不了解意義,等於不知道方向、走不通道路。唯有用心接受佛陀教法,運用在生活、家庭與社會中,才能由小而大利益眾生。」
作為靜思弟子、慈濟宗門人,上人教眾要把佛法生活化,「法」入心且法入「行」。
提起「自性三寶」
雲嘉南區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中,上人言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故謂「無常」。「在無常人生中,唯有把握尚能自主運用的身軀,做該做的事,為社會人群付出,才能開拓生命的深度與廣度,不枉此生。」
曾有一位企業家向上人訴說心靈煩惱——他的企業開展到許多國家,但唯一的兒子卻不想承接,只想當股東;讓他很擔憂自己開創的企業能維持多久?
「我告訴他:不要想著還能再支持多久,可以做多少就盡量做,但不是為自己做,而是打開心胸,把天下人都當成自己的兒子,運用財富幫助人人安定生活。能夠如此,煩惱馬上消失。」
當時企業家回答:「這怎麼可能?」上人慨嘆:「人生患得患失,所以煩惱無盡。」
全球超過七十億人口,受證委員、慈誠者未超過十萬人,上人表示實為稀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人生無常,壽命長短無法自主;得遇佛法,且能進入慈濟宗門,有志一同為人間付出,何其有福!要起『難遭遇』之想,把握善因緣、珍惜聞法修行的機會,積極付出。」
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殷勉即將受證的師兄師姊們,務須自我要求,開闊眼界與心胸。「臺灣是慈濟發祥地,要發大心、立大願,為天下作典範,讓海內外有志成為人間菩薩者回來學習。」
唯有大地平安,才能保障自身平安。上人教勉:「欲求大地平安,須先安定人心;欲安人心,就要懂得道理、了解人情。慈濟人的情是『覺有情』——認知所有的有情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所以尊重眾生命、與天地共生息。切莫為了口欲而傷害動物的生命。」
人人都有「自性三寶」,要時時自省:佛心是否入己心?佛法是否入身行?習氣是否真的改過?「若心中有佛、行中有法、習氣修除,自然人格圓滿,能夠受人信任與肯定;所說的話,別人願意聽從,如此就能接引、度化眾生。」
以法「濟貧教富」
與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師兄等人談話,上人讚歎當地「濟貧教富」的方法與成果,教眾廣招人間菩薩,啟發愛心。
「募人在於募心;若像買賣一般,便失去行善的意義。要啟發富人的愛心,凝聚更大的力量,更要與本土志工攜手合作,共同改善社會環境。」
談到四十多年前出版單張報紙式的《慈濟月刊》,主要功能為「徵信」,要讓會員知道自己每個月的善款已如實匯入慈濟功德海,並且報導照顧戶的生活情形,啟發大眾的慈悲心;也融會佛法道理,引導會眾付出無所求且輕安歡喜。
上人以此為例表示,要用「教育」的方式帶動善心、善行,而非僅是刊登捐款人的姓名與捐款額,而使人產生執著。
「對於求名而付出的人,要給予法,用道理啟發他的心,引導對方了解——有苦難人、有付出的機會,自己才能成為菩薩。」
上人強調,總是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待人,不能讓人真正尊重;願意放下身段為社會人群付出,更令人佩服。
「享福徒然消福,比較財富只會增長貢高我慢心;唯有『折貢高憍慢幢』,才不會受傲慢心自我障礙。」上人教導,要學做菩薩,就要走入人群,以平等、尊重心與人互動,才能度更多有力量的人共同投入,讓世間更多苦難人得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