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6期
2009-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曾老師的真心話
  上布施
  出版書訊《生命的奇遇》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6期
  三日 格物,革「心」

 

◆10‧3《農八月‧十五》

【靜思小語】改正失序的事物,更要改正自我心念。

淋漓盡致,善用生命

「人人本具善心,當時時自問是否誠正信實?人與人之間,要以誠意相待;而對生活上一切物資,即使是粒米滴油,當思來處不易而珍惜、感恩。真誠的感恩,就是愛。」

早會時上人開示,外境種種擾亂人心,氣候與大地亦受人心擾亂而失序。「故須『格物』——圓融改正失序的事物,同時也要回歸人心——最重要的是改正自己的心念。」

天下事非一人能為,上人勉眾要感恩每一位願意投入者。「就算他人給予不好的聲色,也要感恩他付出一分力量。聲、色皆是身外之物,無論說者有意或無意,自己莫鑽牛角尖、自造煩惱,才不會纏住自我的如來本性。」

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中的模擬手術教學結束,八位無語良師圓滿大願。午後舉辦「永恆的感恩」音樂會,大體或病理捐贈者家屬、器官捐贈受贈者、醫師與志工等齊聚一堂,追思遺愛人間者。

聽聞眾人分享後,上人有感而言,許多大體老師都是慈濟人,將生命如理如法用得淋漓盡致,具足長情大愛,實踐人生大意義。

「他們以佛心師志投入志業,愛我所愛、行我所行,步步跟緊,以悲心擁抱苦難人,分秒不空過,無怨無尤付出,生命既深且廣;到生命最後仍捐出身軀,這分生命價值觀,樹立永恆的大愛典範!」

傳承大愛,醫病如親

「人生總有最後一天到來,將寶貴生命用在對的地方,就是智慧。」與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周亞夫等人談話,上人表示人生最苦莫過於病苦,故世間不可缺少醫療。「要陪伴臨終者到最後一刻,這分不放棄的心,就是愛。」

失去家產,還有機會重來;一旦生病,即使財富再多仍無法免除痛苦。上人期勉慈濟人醫,要作拔除他人身心苦痛的「大醫王」。

「醫師不只是應病予藥,還要用心對症下藥,以自己的生命走入病人的生命。」上人表示,只傳授學生知識還不夠,一定要有人文啟發;醫學生懂得感恩大體老師,將來對待病人時,才會視病如親,建立良好的醫病情。

周副校長坦言,曾思考大體存放數年後再啟用,是否會延長家屬的痛苦?此次前來,更深入了解大體捐贈的過程,並感受到醫學生與大體老師家屬互動所給予的心靈撫慰,的確是很好的人文教育。

上人表示,有人以為宗教是迷信,實則佛教是破除迷信的智慧。「大體老師的奉獻,提倡人人要『愛在當下』——活著時,相互感恩、尊重、愛;往生後仍能遺愛人間。打破許多人喪親的痛苦迷思,也破除華人對身後事的迷信執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