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故事‧之三】給純白童年 繽紛祝福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小小病床上,小曦枕著從家裏帶來的卡通枕頭熟睡;
毋須做夢,他已經歷不平凡的人生。
小學只念了兩個月,他就在醫院度過了兩年,
在純白病房熬過化療、接受骨髓移植,
雖然病痛煎熬,卻也始終被愛擁抱……
白牆、白床、白桌,病房裏一片枯燥的白。窗畔是小曦最愛的地方,川流不息的車潮、絢麗的夕陽、多姿的雲彩,可以讓他看上半天。無聊的時候,他畫畫,畫出喜歡的卡通人物,或者拿棉花棒靜靜擦拭他最愛的玩具車。
七歲入學,小曦卻只念了兩個月,之後就在醫院住了兩年多。
那年小曦生日,慶生會前夕他說喉嚨痛,媽媽玟靜帶他就醫。醫師拿手電筒檢查喉嚨,又用聽診器聽胸口,看到他手上有兩三個紅點,問:「這是什麼?」玟靜回答,應該是蚊子咬的痕跡,醫師卻建議抽血檢查。
血液報告送來一份意外的「生日禮物」——小曦得了白血病,必須立即入院治療。全家團聚的地點從餐廳變成了病房。
家人,最佳後援
第一次化學治療,小曦每天面對的就是藥丸與針劑,他總不用媽媽催促就乖乖服藥,讓人佩服又心疼。但到了最後的療程,他的身體難以承受高劑量的藥物,被送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三十二天後脫離險境,休養一個多月才勉強可以走路出院。
住院兩百八十天,小曦失去童年該有的歡樂。玟靜決定之後無論如何都要讓他快樂過日子。母子倆運動、照顧花草,玟靜上瑜珈課,小曦就去學校圖書館當小義工;每天,他的笑容都比太陽燦爛。
但這無憂的日子只有半年;小曦復發後再次入院,醫師建議進行骨髓移植。
這段期間,玟靜和先生離異;娘家家人全力分擔她的重擔——爸爸每天接送大兒子小凱上學,再繞到醫院替小曦收拾衣物帶回家清潔消毒;媽媽常到病房陪伴,準備食物替小曦補充營養;擔任護理人員的妹妹和她輪替著照顧小曦,更不斷打聽降低化療副作用、幫助化療病人退燒的方法;遠在荷蘭求學的弟弟,幾度迢迢返台陪小曦一起面對難題。
這條路崎嶇難走。夜深人靜時,玟靜總幾度感恩,有一群甘苦與共的家人,一起為小曦撐起一個安穩的避風港,面對生命的風雨。
家人,是她最佳的後援。
三吋小蛋糕的心意
「只要聽到敲門聲,他就知道是師姑來囉!」玟靜說,小曦期待志工來訪,即使表面上安靜躺在病床上,耳朵也偷偷聽著媽媽與志工對話。
志工愛摸摸小曦那光滑圓滾的頭,他總是害羞地笑;施明珠觀察到他喜歡玩具車,因此時常帶來小玩具,陪他在病床上玩,暫時忘卻難熬的治療。
玟靜家人的團結,以及妹妹的醫療背景,讓小曦在治療過程中不至於求助無援;因此志工將關懷重點放在舒緩玟靜和家人的心情,盡可能提供病友經驗,為他們加油打氣。
一次閒談中,玟靜提及隔壁床的小病人小魚,爸爸買了蛋糕來病房,讓孩子幫媽媽過生日,「小魚的媽媽還送了蛋糕和我們分享。我很替他們開心,但想到自己的處境,還是忍不住心酸。」玟靜說。
那年的母親節,玟靜也終於擁有驚喜的蛋糕!志工訂了一個三吋的小蛋糕到病房,煞有介事地告訴小曦:「這個蛋糕是替你送媽媽的喔!等你長大了,要記得還師姑一個十二吋的蛋糕!」
三百張小卡祝福
小曦配對上兩位捐贈者,一位拒絕,一位有意願但家人反對。志工好不容易為有意願那位排除萬難,敲定捐贈日期,小曦卻鬧起彆扭——堅持要媽媽陪伴才願意進無菌室。
畢竟是個未滿十歲的孩子,平時雖然乖巧懂事,但要孤單一人在無菌室度過好幾天,實在讓他害怕。玟靜告訴小曦,早點進去就可以早點出來;還打勾勾約定,在媽媽生日那天出來。
預計進入無菌室前一晚,小曦注射免疫抑制劑,卻出現癲癇反應,高燒不退、血壓下降。清晨志工接到玟靜來電:「師姊,小曦進加護病房了……你們可以快點來嗎?」
醫師表示,小曦已進行殲滅療法,如果不能如期移植就會有生命危險。玟靜哭喊著說:「好不容易熬到這裏,我一直認為他會好,他也一直認為自己會好,為什麼老天爺不給他機會?」
楊明薰、施明珠牽著她的手,任她哭泣、宣洩……
所幸在醫護人員的照顧下,小曦血壓恢復,雖然慢了幾天移植,但如約在媽媽生日前夕回到普通病房。那天志工們帶來貼滿三百張小卡的大賀卡,是慈濟兒童精進班的小朋友與家長給他的祝福。
移植後,小曦復原情況良好,志工幾乎天天收到玟靜報來好消息;但隱隱約約地,她也擔憂又會有什麼狀況……志工能體會身為母親的煎熬,總是靜靜當她的情緒出口、給她鼓勵。
心愛寶貝別再受苦
今年六月中旬,小曦再度復發。玟靜徵詢醫師建議、和家人討論過後,決定不再接受化療;讓小曦不再痛苦,是玟靜最大考量和選擇。
那段日子,小曦常常悶悶不樂看著媽媽,欲言又止。
玟靜問他:「你是不是有話要問媽媽?」
小曦點點頭。
「那你要問我嗎?」
小曦搖搖頭。
「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小曦又點點頭。
玟靜抱著他說:「如果到天上當小天使,不用害怕了,阿公會在那裏等你;而且天上的一天是人間的好幾百年,小曦只要眨眨眼,媽媽就去陪你了……」
小曦告訴媽媽,他也不想再做化療了。
●
這個夏天,玟靜全家人環島旅行,兩週時間走訪台北九份、阿里山奮起湖、屏東墾丁、花蓮……看小曦快樂笑著,玟靜滿足又心疼。
她告訴自己要堅強,也相信在這有愛的世界,祝福的力量會有奇蹟出現。「懇請所有識與未識的人們,給我的寶貝一個祝福!」這是一位媽媽最虔誠的心願。
【志工經驗】
需要時,永遠都在
◎撰文‧邱如蓮
脆弱的時候,家人的陪伴往往是最溫暖的力量。
小曦家人凝聚出一股愛的力量相互扶持,彷彿共乘一舟、在各自位置努力著;濃厚的感情讓志工感動,也自問:「我們還能夠做什麼?」
靜靜陪伴、適時補位,就是志工對自己的定位。楊明薰說,有時候覺得並沒有做些什麼,但病人卻說:「看到你們來,我就好安心……」確實,黑暗中、脆弱時,知道有個人在身旁就已足夠。
病人病情變化莫測,面臨重大變化時,大部分家屬即使徬徨無助,但基於禮貌總會躊躇再三:「現在這麼晚了,請志工來好嗎?」「師兄師姊會不會在忙呢?」而選擇獨自面對。
「所以我們要替人家開好路。」楊明薰說,從接觸病人開始,就會主動說明,無論白天或黑夜,甚至是過年過節,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打電話來。所以志工經常在熟睡中被電話喚醒,匆忙套上制服現身醫院;施明珠還曾在高速公路上接到電話,趕緊找個交流道回頭奔向醫院。
如果真要問「陪伴」是什麼?志工形容自己就像救火隊,飛奔到最需要的人們身邊,灑下愛的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