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6期
2009-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曾老師的真心話
  上布施
  出版書訊《生命的奇遇》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6期
  十六~十七日 盡使命

 

◆10‧16~17《農八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生命價值,在於是否「盡使命」。

法髓入心,教育傳道

「創設護專與醫學院,是希望培養出純良、有愛,如觀世音菩薩的護理人員,以及誓願將病苦眾生視為至親的好醫師。」

今天是慈濟醫學院創校十五周年,也是慈濟教育志業二十年。早會時上人回顧篳路藍縷的過去,感觸良深談及:「慈善工作迢迢難;建醫院坎坷非常;而創設醫學院,更是難上加難。感恩所有慈濟人用真誠、用心血鋪路!」

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三年後創設護專,開啟了慈濟教育志業;緊接著全力投注在建立醫學院,而於一九九四年創校開學。

上人憶述醫學院開學時,校舍尚未全面完工;當時踩著板模走過來的醫學生,如今都是醫院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了。

「教育如同種樹。園丁要先選擇土地、合適的土壤,還要開水源;播下種子後付出愛心、耐心照顧。如此充分的『喜捨』,才能讓小樹長成大樹,進而結果纍纍。在慈濟,除了老師用心教育,還有慈誠懿德爸媽用愛陪伴,引導學子正向發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人品——善盡人的責任和使命。無論在人生任何階段、扮演何種角色,都能盡責任。」

二十年後的今天,看到這麼多良醫、良護、良師守護在東部,不計辛勞,把愛心發揮得淋漓盡致,上人表達無限感恩。「雖然不捨大家的辛苦,不過希望人人都是鑽石,愈磨愈亮。」

慈濟四十多年來,從慈善而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皆自篳路藍縷中開展;上人表示點點滴滴都是人人合心,「一步八腳印」走過來。

「跨出一個腳步,要踏八個腳印;也就是抓緊時間,八步當一步跑、一秒鐘當八秒鐘用、一天當八天用。人人把慈濟志業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盡心盡力、過秒關付出,用心而緊湊地鋪路走來。」

這分無私、無所求的奉獻,上人表示無以為報;唯一能回報的,就是讓人人「走入慈濟永不後悔」。

「因為有你,所以有慈濟;因為有慈濟,大家人生沒有後悔。慈濟沒有你們無法成就,你們亦以慈濟為榮,這就是相互成就。法親,就是美的共同體;但願大家法髓入心,生生世世結這一分法親緣!」

鑽研遺傳疾病的花蓮慈院小兒科朱紹盈醫師,投注甚多心力於醫學教學;上人與之談話時致勉,教育即「傳道」。

「每個人來到人間,都有使命。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不能放任、縱容所好;要給予正確導向,引導學生認知——生命的價值在於是否『善盡使命』。」

上人強調,「醫道」精神就是「志為人醫」——用自己的生命走入病人生命中,為其拔除身心之苦。

拭淨心鏡,朗照萬物

第二梯次北區「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十七日於靜思堂圓緣,上人期勉人人契佛心、立師志,才能傳靜思法脈、弘慈濟宗門。

有別於凡夫追求享受作樂,佛陀出身皇宮,見及世間許多矛盾,欲探求宇宙人生真理,故捨棄優渥的生活,離家求道。佛經記載佛陀苦修時「降魔」之境界,上人說明:「魔何在?即心靈的惶恐、懼怕、矛盾、疑惑,以及貪、瞋、癡等無明。」

六年苦修中,歷經外境磨練與心靈考驗,不斷調整身心,終至成佛,智慧通達宇宙真理。上人表示,佛陀歸納宇宙萬物不離「三理四相」——物理之「成住壞空」、心理之「生住異滅」、生理之「生老病死」。

「舉凡物理、心理及生理,都在『行蘊』中,沒有剎那停止。」上人說明,佛陀從物理的「成住壞空」中,分析到末法時代大小三災並起頻生,乃眾生共業所致;凡夫心念迅速「生住異滅」,故「發心容易、恆心難」;而身體之新陳代謝無有片刻停歇,時時在「生老病死」之過程中。

雖然天地萬物時時生滅,上人以「明鏡」比喻人人的清淨本性,只要拭淨鏡面,一切外境悉攝入其內,映照分明。

出家人乃追隨佛陀芳蹤,並以傳法為責;而傳法要有門道。上人開示:「靜思法脈乃『勤行道』,慈濟人要脈脈相傳、成長慧命;慈濟宗門乃『人間路』,要投入人群付出愛。」

皈依三寶,即成為佛弟子;上人敦示「皈依」意涵:「『皈』乃反黑歸白,要將過去充滿煩惱的心,以及偏差的思想導往正向。而『依』是以佛陀的智慧為依靠,作為人生慧命成長的道糧;這是『皈依佛』。」

「還要『皈依法』,法即智慧。天地萬物無不是法,故事事要細心,以愛心與恭敬心對待萬物,取法人人身上的大藏經,敬天愛地聚福緣。僧伽循佛陀覺悟的方向,並領導人人行於正確軌道,故要『皈依僧』。」

人人本具自性三寶,上人言:「自心也有覺悟的自性佛,清淨的智慧即自性法;而以清淨無染心發心立願,就能統理大眾。」

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人文志業中心湯健明總監等志業體主管亦在此梯培訓隊伍中;上人致勉,只要心正——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且心包太虛、智慧開闊,自能領導大眾而一切無礙。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