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交流道】
媒體清流現雅音
日前因「世界公民與媒體素養行動教學」活動,參訪慈濟大愛電視台。聽聞多位主管提到,他們過去在商業媒體都報導過腥羶、色情等腐蝕人心的新聞,現在則是「痛改前非」,報導鼓勵社會、人心向善向上的新聞。
我以前也是新聞工作者,近十年來從商業媒體轉向宗教媒體,所以能感同身受;這分內心的轉變,是名副其實的「棄暗投明」∣∣從黑暗、迷失、悲觀、失望,轉而迎向光明、肯定、樂觀、奮鬥。
慈濟對新聞的處理原則∣∣報真導正、不誇大負面消息,我深為贊同。社會的祥和、大眾的福祉,繫於人心的淨化,所謂「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心淨則國土淨」。風俗人心的轉變,影響國家社會甚鉅;而現代社會中引導人心最大、最直接的管道就是媒體,無怪乎先進國家將媒體列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外的「第四權」。
在我學佛、從事宗教媒體工作之時,心中便興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就是淨化媒體。在社會大眾已對八卦、緋聞、口水戰、暴力、變態等訊息感到厭煩的此刻,大愛電視台的清新形象,無疑為文化市場注入一股清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激濁揚清的風格,必然會帶動一般商業媒體改弦易轍,共同「出和雅音」,促進人間淨土的實現。
台北 廖天任
當慈院志工這一週
懂事以來,社會教育就熏染我要懂得圓滑;步入社會,職場訓練要爾虞我詐;賺大錢是每個人的夢想,搏命上位、升官發財則是理所當然。紙醉金迷的生活讓我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單純與真誠,甚至不記得自己曾有過單純的心。
二○○六年我加入慈濟,在人文真善美功能團隊中承擔筆耕志工。剛開始純粹只是好玩,但是日子久了,才發現這工作有更深層的意義∣∣透過文字和鏡頭,真實報導一位位人間菩薩最真摯美善的典範故事,也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找回封塵的赤子心。
二○○七年《經典》雜誌出版《石頭山上的脫貧夢》,內容講述慈濟在貴州的長期扶困計畫,並描述山地孩子堅毅刻苦、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其中百姓的安貧樂道、年輕學子的拚搏勇氣,深深觸動我的心靈,彷彿喚回迷失的自己。
二○○九年底、加入慈濟第四年,我受證成為慈誠隊員,這也是我第一次回到心靈故鄉花蓮。受證典禮結束後,我主動申請到花蓮慈濟醫院當志工。
在志工服務中認識了二十八歲的小偉,五年前一場車禍導致他下半身癱瘓;他情緒低落,也擔憂家中經濟斷炊。「幸好有慈濟志工關心,給我最大的幫助。」
想想自己和小偉同齡,有穩定的工作並且正在進修碩士,從他身上我體悟到,人生要好好把握稍縱即逝的因緣,及時修福慧,莫待無常悄悄登門方後悔。
在慈院當志工這一週,我還認識了南非和約旦志工,了解在動亂的國度、在非華人與非佛教之地做慈濟的克難。每當想起他們,心中就有一股新的生命力再次燃燒,回收了我懦弱的淚水,化作養分滋潤我枯萎的信心和勇氣。
新加坡 林志華
「不惑之年」的領悟
店裏有一位客人,每天來市場吃早餐後,會進來點一小杯紅茶,開始高談闊論政事;午餐提著便當回家後,下午又來報到;晚餐又拎著便當回家,飯後又來。一樣一杯紅茶,叼著菸看人來人往,直到夜幕低垂,結束他的一天。
從他身上我看到「等」∣∣等待時間流逝、等三餐、等明天。有時候我想,像這樣有錢又有閒的人,何不去當志工?但在他的觀念裏,「寧願吃飽閒閒瞎坐,也不要做憨人」,志工與他是兩條平行線,永遠無法相遇。
一天早上,市場鬧哄哄談論著剛發生的搶案,原來主角就是他∣∣他剛從銀行提領五十萬元現金,隨即在巷口被搶。回想起四川賑災時,慈濟師姊們捧著愛心箱在市場募款,他刻意過去一探究竟,結果又繞回來,一毛也沒捐,表情很不以為然。我覺得很難過。
兩年前我參加慈濟委員見習課程,見證師兄師姊們為了力行「一步八法印」,抓緊時間八步當一步跑、一秒鐘當八秒鐘用;為了兼顧家業、事業、志業,可說是分秒不空過。
在慈濟,有人年過半百,退休後全心付出;有人則在往生後捐贈大體、器官,或是提供醫院進行病理解剖,將人生良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單純心付出無所求。
「人生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卻能拓寬生命的寬度與厚度」。感恩在不惑之年進入慈濟,了解人生的責任是做利益人群的事,我將更勇猛精進,志工道上不留白。
台南 林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