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以大我發揮大愛
◆2‧25~26《農正月‧十二至十三》
【靜思小語】以大我精神,普施無私大愛。
憂天下,心懸念
雨季尚未正式來臨,海地已陸續下了幾場雨,棲身簡陋帳棚的海地民眾,眼看著雨水滲入、衣褥浸溼而無計可施……
「將心比心。受災已經很苦了,再讓他們睡在地上、積水中,情何以堪!」上人哽咽言:「我現在心很急!地震過後約有三十萬人死亡,都埋在地下或在倒塌的房子底下;當地沒有自來水,居民只能飲用地下水,如環境衛生不能立即改善,可能引發傳染病……」
上人嘆言,這場病實在是「急」出來的,一想到海地受災人,實在是吃不下、睡不著……
雖在病中,上人心心念念仍是如何為海地民眾解燃眉之急。營建處蔡昇倫師兄展呈摺疊式簡易急難屋草案:架高式板屋,空間兩米二見方,可摺疊成十八公分高,有前後門;活動斜屋頂可收集雨水,減少居民飲用受污染的地下水。
上人認為,即使兩間合併只有三坪空間,也比帳棚舒適合用。
愛無私,育良才
「全球災難愈益頻繁,如果此時大家仍不覺悟,不能自愛──不願為保護環境而降低欲望、不能落實節能減碳,未來地球崩毀的速度會更快,後代子孫將面對更艱困的環境!」
下午聽取技術學院洪當明校長等人報告校務後,上人感嘆,佛經言末法壞劫,大小三災並起,想不到這麼快就面臨了,真的深刻感到「來不及」!
慈大王本榮校長在新春團拜時有感而言,未來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翁,雖如飛鳥可一飛沖天,然站在枝頭怕被獵槍打中、飛上天空又沒有依靠……上人引以教勉,現在多數孩子雖有充裕的物質生活,又長長輩寵愛,但是面對日漸惡劣的環境,卻是最無辜也最可憐的。
上人深勉老師們,以慈濟人文精神提起教育使命,對孩子「愛」而不「寵」。「慈濟志業是應機施教——應此時機,對眾生施教。師長要先了解慈濟人文,才能以真實事例為教材,教育學生戒慎虔誠、建立良好品德。」
如《無量義經》言:「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上人表示,所有正信宗教的精神終歸於「愛」,只要有愛、有善,順應眾生根機,「方便時節」予以教導,種下善因善緣,即得善果善報,成就「大乘事業」。
慈濟廣開大門,讓不同宗教信仰者共同為善。上人希望老師們體會師父的心。「我不要求大家要信仰佛教,只要求每一位都有共同的無私大愛,教導孩子發揮良能。」
上人表示,之所以要求學子儀表整齊,是讓他們保有作為「人」的功能。「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教導孩子發揮良能。能自我打理整齊,將來才懂得如何打理家庭。若連人的基本功能皆付之闕如,豈能談及良能?」
上人鼓勵老師們提起智慧,運用「十在心路」在教育路上突破難關:「面對變數,要運用智慧。在理想中更求完美——教育的理想,如何達到完美?要靠大家發揮智慧!」
惜物命,護生命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以愛惜地球為目標,研發「環保再生紗」系列產品——回收寶特瓶抽紗製成環保織品,彰顯「友善大地,關懷世界」的人文意涵;同時也將資本與獲利,全數捐輸慈濟基金。
二十六日與「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志工黃華德、李鼎銘師兄等人談話,上人語重心長開示:「師父在,大家都是第一代慈濟人;因此我以要求自己般,期待人人都要有大我精神及無私大愛。」
上人強調,慈濟乃非營利組織,志工皆自掏腰包,甘願付出;「故每一分捐款,不僅是用在刀口上,而是要精準用在鑽石尖上,利益廣大眾生。」
地質學家已提出,芮氏規模七的地震將頻繁出現。各種自然災變令人擔心,上人與來訪的大陸營造業經理人談話,言及災難發生時,學校乃避難所、醫院是救命處,此兩種建築物絕不能受損,才能保護脆弱的人體。
「營造業者若能為社會建造堅固的建築,對於照護眾生生命而言,功不可沒!」上人致予期勉。
傍晚時分,上人步往精舍大殿旁的空地,看視營建處同仁展示「摺疊式」及「拉合式」之簡易急難屋。經實際拆搭後,兩款均能在四位男眾合力下,於三分鐘內完成組裝;上人肯定此輕便易組裝的特性,也希望再加以改良,使能更通風、更輕便,適用於海地民眾的臨時安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