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0期
2010-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大林慈濟醫院
  人品典範
  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屏東縣高樹鄉
  天涯共此情‧海地世紀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0期
  志工軟體 讓醫療升級

◎撰文‧葉文鶯  攝影‧蕭耀華

在別人開口之前,
先照顧到對方的需要;
是志工所塑造的特殊「人文」。
只要有她們在,醫院不只是醫院,
而是一處溫馨的所在。

「我在想,能不能幫住院病患開一家花店?」一天,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蔡宗晃,帶著想法來找黃明月。

思及開花店需要經營、應對顧客和訂貨,對病友的困難度較高,黃明月建議不如教病友種植盆栽,照顧一段時間後,再運用花器組裝成漂亮的盆花,接受預訂。

簡單交換想法後,黃明月、陳鶯鶯即利用假日,驅車前往彰化田尾公路花園,自掏腰包採購山蘇、黃金葛、長春藤等植栽及陶瓷花器,傍晚便教身心科病房陽台變成花房。

買回的植栽,經病友照顧一個月後,有的長得更茂盛,也有缺乏水分或被風吹成了「乾燥花」。黃明月、陳鶯鶯接受這個自然折損率,將長得不錯的植栽搬回志工組,以花器搭配蘭花組裝後送回病房,讓病友看見自己參與的成果,激發動力。

「賣出去就有收入當作園藝基金。收入再多一點,可以發給病友零用錢;過年賣得更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發紅包給他們呢!」黃明月、陳鶯鶯想的比花還要美。

只要有益病患,就去做

來自澳門的大學生陳金樂,前年底騎機車載女友不慎撞倒,腦幹受傷。父母趕到慈院前,教官代替簽字讓他緊急接受手術。

術後,金樂休學至今,腦傷還在復原中。身材高大的他聽得懂話語,但似乎有著一顆小學生的天真頭腦,表達與行動能力還在復健。不過,如果女朋友兩天沒來看他,他可會不開心的!

「金樂,給女朋友的!」陳鶯鶯知道這男孩最在乎女友,總喜歡這樣糗他;但見男孩立刻嘟起嘴巴送來一記飛吻,逗得大家一臉開心。

金樂的復健是一項長期工作,父母、哥哥和舅舅輪流來台照顧,志工組的關懷也從醫院延伸到院外。

她們託人協助物色醫院附近的房子,再尋找同為腦傷復健病患與家屬共同承租,既節省房租又能相互關照、分享經驗;為方便推送輪椅進出,又請人在住處門口加釘一個寬大斜坡道;只要有空便帶著水果來探望……

這就是志工組慣常輔助醫院各科專業、共同幫助病人的方式。黃明月說:「只要對病患有益,我們都願意去做!」

生死大事,用愛伴行

年輕的孫先生剛入住心蓮病房,就告訴陳鶯鶯:「我對病情很了解,也都準備好了;只是很不放心爸爸、媽媽。我希望能度他們入佛門,讓他們知道要做好事、結更多好緣。麻煩師姑幫我好嗎?」

從他住院到往生的四十多天裏,志工常陪在他和父母身邊。

孫媽媽不能接受孩子生命接近終點的事實,向志工傾吐心中的鬱結──為什麼一個這麼好的孩子會這樣?

「從他還不太懂事時,就結了很多好緣,和每個人都很好;也很慈悲,有時我打蚊子,他會好言勸阻,告訴我蚊蟲都有生命。一次舅舅送他一隻小鳥,他卻哭著說:『小鳥會哭哭,牠會想媽媽;小鳥媽媽也會哭哭,因為牠也會想小鳥。我們把牠送回去好嗎?』」

孫媽媽喃喃說著,「孩子往生後,我也活不久了……」

關心他們夫妻的心理,志工每到病房就和他們分享醫院裏的生命故事。

「我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這是我唯一的兒子,該怎麼辦?」孫爸爸很有才華,書法寫得很好,可是自從兒子生病後,他不願再提筆。

陳鶯鶯想起曾看過一幅「如意」偈,拿來請孫爸爸書寫──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合得人意,恐非我意,合得我意,恐非人意。人意我意,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

看了這幅偈語,孫爸爸很歡喜;書寫過程中,似乎得到領悟:「我知道了。可是要實際做到很難!」

當他看了上人著作《生死皆自在》,他說:「上人這本書真好!我的孩子現在就像風箏,掙扎著想要飛上天,我為什麼要拉住他呢?我應該放他走。」

孝順的孫先生,一直「撐」到過完母親節的隔天,安詳往生。陳鶯鶯對他說:「父母給的身體,你已經善用,算是盡了大孝,放心地走吧!」

二○○九年十月,慈院舉辦心蓮美展,孫爸爸當年所寫的書法作品也獲展出,他們接受了志工邀請前來參觀。兩位老人家與志工重逢,再談到兒子,雖然還是不捨,卻也能在平靜的淚眼中相擁,綻露笑顏。看著兒子的故事和自己所書寫的偈語,孫爸爸向參觀者介紹:「這就是我兒子的故事!」

醫院裏,時常出現「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遺憾,病患用病苦示現,讓父母了解「人生無常」的真諦;而志工的關懷,則讓家屬在面對失親的椎心之痛時,有一股正向的扶持力量可以依靠。

讓醫療變成一種「情境」

聽過一則故事──課堂上,老師在講桌放了一加侖的廣口瓶,再放進幾個大石頭,直到高過瓶口。

「滿了嗎?」他問學生。

「滿了。」

「真的嗎?」老師反問。接著在瓶裏放進小石頭,再問:「滿了嗎?」

學生學聰明了,答說應該還沒有。果然,老師又放進沙子。

瓶子看起來是滿了,最後老師又倒進一些水。

這堂課主要在講「時間管理」,老師教導學生將人生重要的「大石頭」如夢想、信仰等先放進去,再考慮其他次要的。

這一則故事也適合用來說明「服務」的藝術。醫院志工就像是最後倒進瓶子裏的水,無處不在、讓一切更圓滿。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指出,醫療所提供的是「關懷」,而不是「產品」。醫療滿意度不只是把刀開好、把病治好,而是在病患痛苦、需要陪伴時,真正有人在身邊。

「提供關懷是最實際的。專業同仁可以讓病人和家屬安心,但是志工可以讓他們的感受更好,讓醫療變成一種『情境』。」

血液腫瘤科主任蘇裕傑也表示,癌症患者不同於外科病患,他們平均住院五、六次,甚至二、三十次以上,幾乎以院為家。志工組成立「癌症關懷小組」,與醫護專業人員配合,提供病患連續性的全程照顧,幫了很多忙。

蘇裕傑說,女性思維細膩又具同理心,且病患的照顧者大多是女性,常住志工很容易與她們接近、給予安慰;這是醫護人員工作繁忙時,較難兼顧的。

最動人的「志工精神」

入夜,大林慈院大廳一片安靜。黃明月正在「佛陀問病圖」前供花,突然遠遠瞥見一個熟悉身影。

「志賢!你今天很棒,走路直直的,沒有螃蟹走路!」黃明月打趣說。

年輕人昔日酗酒、無所事事,曾流浪街頭,因母親住院來到大林慈院。母親往生後,爸爸放棄了他,他以醫院為家,被警勤人員發現,成為志工關懷的對象。

「你今天這麼棒,我送你水果吃。」黃明月像哄小孩般看待這名帶著傻氣的年輕人,帶他回到志工組,正好張紅芬也在。

拿到水果當「嘉獎」,志賢很是高興,他說目前在寺廟幫忙打掃,吃住沒問題。黃明月和張紅芬覺得欣慰,不忘再給他加油打氣一番。

不期然的相遇,十分鐘寒暄互動,讓一個飄泊靈魂感受到家人的溫暖──這分人人都能坦然接受的善意,也正是常住志工能將醫院營造成溫馨所在的原因之一。

「志工精神為何感人?因為他們總是先想到別人,在別人開口之前,就先照顧到對方的需要,這代表一種人文。」大林慈院簡守信院長認為,這是一種情緒的感動;一旦醫護人員也能做到這一點,就代表著醫院服務品質的提升。

「醫院沒有志工,還是一家醫院,但就不是『慈濟』醫院了。」簡守信說,國外醫療志工相當盛行且開始得早,國內能把志工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恐怕需要像慈院這樣的志工組織,特別是擁有「常住」志工。

「常住志工擁有女性強烈的同理心,關懷他人容易被接納,與病人、家屬建立很好的正向連結。醫院因為有了她們,能持續關懷個案、凝聚志工向心力、樹立風格。」

(資料提供/陳鶯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