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0期
2010-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大林慈濟醫院
  人品典範
  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屏東縣高樹鄉
  天涯共此情‧海地世紀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0期
  女人當家 用柔軟與智慧 擔起一個大家

◎撰文‧葉文鶯   攝影‧蕭耀華

大林慈院志工組由女人當家,
五位常住志工中,
以黃明月、陳鶯鶯、張紅芬較資深,
她們以接近精舍常住眾修行的生活,
全心護持醫療志業;
在生、老、病、死
不斷流轉的生命現場,
用女性的慈柔與菩薩的智慧,
讓來到醫院的人,
彷彿回到「家」……

找回自我
──黃明月的內在追尋

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思維模式存在著重大影響。
回溯生命之河,
黃明月看到過往我執太強又追求完美,
率性而為的背後其實是從小缺乏肯定,自卑心使然。
透過服務形形色色的人,
與自我展開心靈對話,
她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功課,
學會面對問題、接納自己,
是跨出障礙的第一步。


黃明月是慈濟醫療志工西部拓荒者之一。

轉任大林慈院志工組組長之前,她已在花蓮慈院志工組服務長達八、九年,她形容自己是個快樂志工,因為那時的她主要陪伴、膚慰病人和居家關懷,所有難以處理的大小事都有顏惠美師姊扛著;直到前往大林慈院,才面臨嚴峻考驗。

萬事起頭難!二○○○年大林慈院啟業,人員、設備、建築空間、行政流程樣樣新,才培訓完成的志工也是新手。院方預估每日門診量大約五百人,沒想到啟業當日門診人數已打破預估半年後的成長量,天天破千而且逐日增加,三百多名員工開始陷入創院初期的辛苦奮戰中!

黃明月將服務重點放在協助與支持同仁,猶如一支救火隊,哪裏急需就往哪裏去。

當時志工組人力單薄,就她一位常住志工及幾位志工幫忙辦公室的事務。新進的同仁們受不了勞累想辭職,她設法幫忙慰留;看到醫護人員忙到沒時間用餐,想盡辦法為他們打果汁方便補充體力,她也安撫病人和家屬,特別是處理他們的不滿與抱怨;許多志工遇到任何問題都要找她詢問、解決,志工組的行政工作也不能少……

每天從早忙到晚,甚至偶爾忙到凌晨三點多,回寮房梳洗一下,剛好帶志工做早課。腦袋經常轉個不停,無法成眠、透支體力地熬過半年,醫院逐漸就緒後,她才回過頭認真思考志工組的運作。

有人說,志工來此是發心付出,不能要求他們。為了讓團隊運轉順暢,真正成為醫護人員及病人、家屬的後盾,她接受另一個重大挑戰:配合院務發展建立ISO標準行政作業系統。

「儘管志工的目標都是要做好服務,但是每個人抱持不同的期待和想法,個性也不同。有共識才能共事,磨合過程經歷很大的人事磨難。」黃明月費盡心力溝通與調整,三年時間終於建立起這套系統,也才使今日的志工組跳脫「想到哪裏做到哪裏」、隨興而至的服務模式。

從慈濟委員跨足常住志工至今十八年,黃明月回憶當年,聽見台北同組委員聊起花蓮慈院常住志工顏惠美,大家無不佩服她的奉獻精神。她雖不認識顏惠美,卻也心生嚮往,隨口說:「我要當顏惠美第二!」

某日回花蓮慈院當志工,同行者看見顏惠美,大喊:「明月,你的『師傅』在那裏!」當時,黃明月還沒有心理準備,向顏師姊坦言:「我什麼都不會!」

「肯學就好。」顏惠美鼓勵她。

「我的自我那麼強,怎可能把『自我』丟掉,住在精舍過團體修行的生活?」黃明月有自知之明,不敢妄下決定。

殊不知,顏惠美思及醫院迫切需要全心投入的伙伴,在一次演講中,她告訴大家將有人和她一起長期投入醫療志工,黃明月就是其中一位。

在顏師姊引領下,她來到上人書房,感覺內心深處的不安開始作祟;她猶豫,擔心到時候騎虎難下、進退兩難;她其實想告訴上人,她還沒有準備好,能力也不足。

「剛開始或許好玩,但這是一條很辛苦的路。」聽見上人這麼提醒,黃明月突然忘記膽怯,答說:「師父,我不怕!」

一九九二年開始,黃明月也以精舍為家,白天跟著顏惠美到醫院服務。

當過幼稚園老師的她,歌聲優美又會彈琴,經常帶著吉他和原住民朋友打成一片。她所關懷的病患不計其數,包括車禍、脊髓損傷患者,甚至吸毒、黑道大哥、受刑人,榮民伯伯以及被父母棄養住進育幼院、罹患先天疾病的小孩……

期間,她將慈院個案服務經驗透過口述,由精舍德昱師父撰文,一度成為《慈濟月刊》頗受歡迎的專欄。

在醫院服務形形色色的人,看盡不同的人生,她也開始與自己的心靈展開深度的對話。

「當志工,其實是自我成長的好機會。」黃明月坦承過去我執太強又追求完美,她慣用指責的方式表達,卻不解自己一片真心為何經常被誤解。

經過志工服務的歷練,她回溯生命之河,重新檢視過往的人際互動與處世態度,發現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思維模式存在著重大影響。

「好惡分明、情緒起伏大的率性而為,其實是源自成長過程較少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讚賞,所產生的自卑心理。」黃明月自小渴望被愛,卻受到太多指責,她要求父母、期待他們給予愛和讚賞,期待落空的結果,造成她的情緒障礙。

她以為從小一路走來,不順暢的人際互動都是別人的錯!來到慈濟,她才了解痛苦是自己製造的,她只看見自己「求不得」的苦,對父母缺乏感恩及體諒的心,事實上他們也需要被鼓勵、肯定,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功課要學習。

黃明月從病患與家屬的回饋中儲存生命能量,她在付出中發現人人具有「自我完成」的力量,她更能理解別人生命的苦難,特別是發現需要關懷的孩子,她總設法幫助他們看見優點、肯定自我,加強他們的自信心。

黃明月說,不論在花蓮或大林慈院,雖然生活方式很簡單,每天卻不失豐富與精彩;雖然生活空間只在病房、寮房、辦公室之間打轉,生命的寬度與深度無限延長。在上人的引導下,做事有所依循、修行有所體悟,一顆心也能安住下來,是她最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苦,是生命成長最好的老師。我覺得人要自覺才能覺他,自助、自悟才能幫助他人。」回顧剛要踏入醫療志業當時的疑惑不安,到步步踏實一路走來,黃明月發現人有無限的潛能,只要有好情境學習、不斷被啟發,加上時間的累積,每個人的生命一定可以盡情綻放。

「上人在東部創辦醫院是『從無到有』,大林慈院要從『有』到『傳承』,走出更寬廣的路。」黃明月自我期許。每當遇到挫折,她便回想當年答覆上人的那一句「師父,我不怕」,以這念心堅持下去。

做中學‧服務體悟
生命的每個歷程不論順暢與困頓,都有它存在的因緣與價值;而醫院是集苦難最多的地方,也是令人成長最快的道場。自覺才能覺他,自助、自悟才能助人。           ——黃明月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